中国官式木构古建筑技术从汉代基本成熟, 演绎至清代达到最高峰, 经过数千年的使用与完善, 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此我们不讨论其技术的精妙, 中国的农耕文明注重实用的理想, 造就了实用的设计原则, 也就是形式服从功能的美学原则, 虽看似被中国的有些带偏见的设计人员认做古老, 苍凉, 过时, 但细仔研究, 这种理念与现代设计理论发源地的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极为契合, 也就证明古代中国设计理念的正确与理性。 在此我们试述形式上的意趣。
1 工艺技术之美
中国官式木构古建筑, 其建造工艺技术极为简洁, 用穿斗、 榫卯、尺寸设计按模数制, 以间 (四柱围合为一间) 为基本单位, 实现了非现场的预制的建筑技术。 “ 如?斯翼。 如矢斯棘。 如鸟斯革。 如斯飞。
君子攸跻” (---《 诗经。我行其野》) , 说明古建筑的栋宇檐阿如鸟翅翻飞, 这样的外形不可避免带来建筑构件加工的艺术性。 如下图: 四铺作插昂斗縅, “ 昂” 形如鸟翼, 设计与制作时必需进行艺术的加工, 耍头上有平台, 术语为“ 雀台”, 体现了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主义关怀。 ---“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2 结构之美
中国官式木构古建筑结构精炼, 其造就了优美的的形式, 而在形式上, 包括装饰上没有多余的构件, 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是装饰服从与功能, 功能造就了艺术性。
2.1 襻间
襻间是加长了的拱, 其设计是加长了距离, 但是作用由拱的主要承托作用, 自然演变成了牵拉作用与承托并重的作用。 但每间的襻间都不在同一高度上, 起到了屋身横向的固定作用, 上下起伏, 如音符跳动。
2.2 螭吻
民间文化中, 螭吻是海龙王的第九子, 能兴云唤雨, 扑灭火灾, 龙王死后, 他与哥哥争夺王位, 最后商定, 谁可以吞下一条屋脊, 谁就能继承王位。 龙王的小儿子口大如斗, 他首先张口吞脊, 哥哥自知不如其弟, 又恐王位有失, 但拔剑朝其弟的脖颈上刺去, 把他钉死在屋脊的一端。 现在我们能看到螭吻, 张嘴吞脊背插宝剑。
又: 螭吻的背上插一剑。 相传, 这把宝剑是许逊 ( 公元 239~374年, 晋道士。 字敬之, 汝南人, 家住南昌, 学道于吴猛, 后举孝廉, 曾为旌阳县令, 感晋室棼乱, 弃官东归, 周游江湖, 传说东晋宁康二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 宋代封为“ 神功妙济真君”, 世称许真君或旌阳) 的剑。 鸱吻背上插许逊的剑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防鸱吻逃跑, 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 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 这里取避邪的用意。剑成了螭吻的最重要特征, 而实际功能是为了固定正脊的功能。 但附着其上的文化与艺术性让我们忘记其实际为一“ 钉”, 包括脊上蹲兽。
2.3 门上金钉
门上金钉是装饰, 更是功能表现。 宫殿与庙宇的外门叫板门, 有对外防范要求, 所以门板厚达 1.4~4.8 寸 ( 今约 46mm~158mm) 门扇不用边框, 全部用厚板拼成, 各板之间须用硬木“ 透栓” 若干条, 使之贯穿起来, 保证门扇联成一整体, 在交合处用钉在内向外再固定, 钉尖用铜帽护住 (也有木材车成馒头状) 予以装饰。
3 雕梁画栋之美
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雕梁画栋, 是画是雕塑, 画为彩画, 在宋代已经熟, 彩画在保护木材的过程中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 其艺术表现丰富, 也带着象征性, 以及精神寄托, 他们都有自己的“ 故事” 与“ 过往”, 彩画大多用青绿, 而青绿是水生植物的色彩, 如果不够, 那么菱形花纹、 海石榴之水生植物就强化了这一意念, 原来这一切都在水中。
3.1 雕
立体圆雕、 透雕、 浮雕, 每一组中国古代官式 (亦包括民间) 不可或缺的部分, 诉说着故事, 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倾注着期盼。
中国的木雕技术是毫无疑问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木建筑内的那些雕镂着各种图案、 故事的屏风、 扇就是一块块奇妙的吸音板, 上面的故事热闹灿烂, 空间确是静悄悄。 心中确似乎可以听到墙内秋千上的佳人在笑。 在起初, 雕与画亦本为一体。
4 形式之美
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因为没有刻意象西式建筑向空间发展, 但其以建筑群的形式铺开。 并且围合成一个院落, 所以欣赏她不能简单地以西式的审美建筑形式去审美她, 由于她包含在四合院内, 所以她也必须被以室内设计的审美方式去欣赏她。 组成的局部都有其故事, 不简单是一个形式的概念。 每一种形式 ( 表象) 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 本质) .而这种渊源的影响也给主人带来精神上的共鸣。
4.1 门
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自古就有“ 门堂之制” 出与内处、 上下、 宾主、 尊卑的礼制要求。 除此外还有一种作为欣赏与借景的手法。 表达某种精神, 情结的作用, 中国古典建筑是一种“ 门” 的艺术。 进入殿宇或寺庙, 甚至家都要经过层层的门, 即使进了卧室还要进入最后一层“ 门” ( 古代雕花床) .
唐。冯贽 《 南部烟花记。桂宫》 载: “ 陈主为张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 作圆门如月, 障以水晶。 后庭设素粉罘罳, 庭中空洞无他物。 惟植一株桂树, 树下置药杵臼, 使丽华恒驯一白兔, 时独步于中, 谓之月宫。”
月门的形制是为了仿月宫, 而当一位佳人分花拂柳, 衣袂飘飘,穿径过门的意象, 可以给赏者带来遐想。 另外静态的园也赋予了动态的观赏情节, 契合动静结合的艺术法则。 堪称经典。
4.2 窗
余家有茅屋二间, 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 绿荫照人, 置一小榻其中, 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 取围屏骨子, 断去两头, 横安以为窗棂, 用均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 冻蝇触纸上, 咚咚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 无所师承,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郑燮 《 画竹》板桥先生画竹灵感得益于竹影投窗, 窗给我们的艺术审美还在于千年流传经过时间洗礼得来的形式。 饱含着对生活的憧憬与寄托, 带着吉祥如意。
“ 世界无论何国, 装修变化之多, 未有如中国建筑者。 兹试举二三例于下: 先就窗言之, 第一为窗之外形, 其格式殆不可数计。 日本之窗, 普通为方形, 至圆形与花形则甚少。 欧罗巴亦为方形, 不过有圆头或尖头等少数种类耳。 而中国有不能想象之变化。 方形之外, 有圆形、椭圆形、 木瓜形、 花形、 扇形、 瓢形、 重松盖形、 心脏形、 横披形、 多角形、 壶形等。
窗中之棂, 亦有无数变化。 日本不过于普通方形之纵横格外, 加数种斜线而已。 棂孔之种类, 孔亦只十数种。 然中国除日本所有外更有无数变化。 就中刚字系、 多角形系、 花形系、 冰纹系、 文字系、 雕刻系等最多。 余曾搜集中国窗之格棂种类观之, 仅一小地方, 旅行一二月,已得三百以上之种类。 若调查全中国, 其数当达数千矣。” ---( 日本)伊东忠太 《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典官式建筑以木为主, 其形式优美, 含蓄内敛。 现代设计理念来审视中国古典建筑, 其优点并不过时, 其简洁的柱网结构, 可以让设计师可以尽情地去分割和组合设计空间, 可以自由地更改空间与建筑功能。 正是现代建筑设计新的指导思想。(图略)
[参考文献]
[1] 李诫。营造法式[M].人民出版社,2011.
[2]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允?.华夏意匠[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3.
[5]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 田永复。中国仿古建筑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8] 曲敬铭,姜彧。古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实用图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9] 钱正坤。图说中国建筑艺术[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0] 谢玉明。中国传统建设细部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1] 梁思成。宋 《营造法式》 注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2] 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3] 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及苏式彩 | 古代建筑装饰雕塑的形态特点和具体功能 |
中国传统建筑中折射出的文化特点 | 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与寺庙建筑中的文化理念 |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绿色观念 | 中国历史建筑的等级制度的形式特点 |
中国古建筑面临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 中国古代建筑中人与自然的交流 |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文化探析 | 日式传统建筑和中国古建筑特点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