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面积约598平方公里,人口400万。
因地属古漳河流域,地势低洼多水且有多条河流穿插而过,故名“衡水”.时光荏苒,作为文化脊梁的古代建筑正在时光洪流中逐步消亡。衡水境内留存较早古建年代上限为宋代,代表性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庙的佛塔。以景县开福寺舍利塔、故城县庆林寺塔、桃城区宝云塔最具代表。由于宋代中国古建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结合技术发展的相当成熟,具有非常高的手工艺水平。因此至2013年三塔都已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在衡水地区的建筑、社会和佛教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现将三塔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景州塔
景州塔全称“释迦文舍利宝塔”,俗称“景州塔”,位于今景县城内,该塔是原开福寺(寺庙早年被毁)内三大主要建筑之一,外形呈现八面棱锥体,高13层,63. 85米,底层周长50.5米。景县舍利塔属壁内折上式建筑类型,塔心下面有一地宫。塔身内有砖砌阶梯数贯通。层层盘旋,拾级而上可直达最高层。
每层的东南西北四面,均有向外的券门;其余四面均镶有花纹各异、形状不同的砖雕盲窗。塔顶设有铁刹,铁刹以上置1座3级铜葫芦,高2. 05米。虽始建年代不详,但内部砖刻有:“光禄寺丞知冀州条县事兼兵马常谔臣记时大宋元丰二年己末岁五月初十日同施县君李氏等男璟琦球琥等知县事常谔臣书”、“河间路景州条县开福寺重修释迦文舍利宝塔记大元至治三年八月十五日”的字迹,加之塔顶有“齐隋重修”字样。故推断该塔最早建造年代不晚于北朝,且经过各朝均有修缮,以宋代特点最为显着,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驭寰教授综合该塔的整体和细节的建造风格确定,该塔属于北宋建造风格。1996年,景州塔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庆林寺塔
位于故城县饶阳店村东。史料载该村曾有规模宏大寺院为庆林寺,该塔因座落在庆林寺内,故名庆林寺塔,俗名饶阳店塔。
该塔坐南朝北,外形呈八面棱锥体,共七层,高35.64米,外檐施斗拱、平座,为棱锥形体、壁内折上式和穿心混合式楼阁砖塔体。塔内有楼梯可攀登而上至顶层,全部用青砖砌成,各层门券及盲窗层层各异,景致优美。塔顶有一铜葫芦塔刹。2006年庆林寺塔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宝云塔
宝云塔位于今衡水市旧城村,为砖砌塔,外形呈八面棱锥体,共九层,底座周长25.6米,高32.8米。据《衡水县志》载,宝云塔始建年代有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和唐代两种记载但均无考。明永乐、万历曾修缮且有记载历次维修情况碑立于塔前[1],但1963年发大水原衡水县城冲毁迁至今驻地,故遗失,无考。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有鸳鸯、梅花等多种样式的斗拱,整体造型雄浑古朴,198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驭寰教授对宝云塔进行了实地考查,根据该塔建筑风格和特点,确定为北宋初期的建筑。
2013年,宝云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今1000余年的宋代实现了相对稳定的统一,在大唐盛世的繁华之后将手工业发展送至顶峰;统治者吸取唐朝武夫横行的教训,积极采取“以文治国”的策略,相当重视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统治者的推崇使佛教得到了大力的流传和发扬,也使佛教进入了发展史当中的一个鼎盛时期。佛寺、佛塔规模在继承盛唐恢宏的基础上更加精致、实用、别样且数量惊人。虽经千年风雨,佛塔作为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能留存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在衡水境内宋代佛教建筑的风格从佛塔的样式可见一斑,更加俊逸、灵秀端庄。
宋代佛塔有显着特点的就是在砖石身上模仿木结构装修样式,有分间、柱额、梁枋、斗栱、平座、挑檐、门窗等多种样式。砖石结构佛塔较木塔更稳定和长久保存,因此宋代佛塔在全国留存数量较多。同样佛塔林立也有它的产生原因和独特之处:
(一)社会安定。宋朝在唐朝繁盛的基础上,物质和手工业水平都有了明确的提高,尽管宋朝统治多羸弱,总体来看再其统治的七百年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稳定,这为社会的进步和百姓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很重要一点是统治者多礼佛之人,因此佛教社团的兴盛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经历唐末战乱,统治者加强精神统治,大量寺院重建。佛法的推崇是统治者巩固人心的一种政治手段,即便国力并不强盛但是精神统治却有增无减。纵观唐后中国佛塔的建造历史,宋、明两代统治者均推崇佛法,因此这两个朝代也是增寺建塔的高潮期。
(三)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样式多变。宋代佛塔在唐代佛塔体量恢弘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精、更细的深加工,塔的内部结构多采用壁上内折上式,有别于唐以来较易坍塌的空桶式。这便将楼梯、楼层、塔体外壁紧密结合成一体。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固定塔身,使塔身处于坚固耐久的状态,地震、失火、塔基下沉对塔身的本体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宋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宋塔样式的多样性佛塔建筑样式出现了内壁折上式、壁边折上式、穿壁式、穿心绕平座式等多种。塔平面多数为八角形更加稳固。梁枋、斗拱加工粗放,券门、短檐表现出庄严稳重、胸围大方的气魄。[2]三塔均采用砖、石、木相结合的方式,且门窗上下相对,这样的建筑构制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塔本身的稳定性,同时木质构建增加了塔身自身的柔韧性缓冲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塔刹为宋塔最为常见的圆形砖石塔刹较为稳固长久,这些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样都是三塔至今保存相对完整的主要原因。
(四)塔的色调。纵观佛塔的整个建筑的主基调北方的宋塔多为青灰色居多,塔的造型南方多瘦削,而北方则淳朴雄壮。北方宋塔塔檐多不做挑脚,挑檐之类都是平直的,比较平绘。这点在景州塔、庆林寺塔和宝云塔的体量和细节都就不难看出,它几乎集合北方宋塔的所有建筑特点。就其竹节柱作为塔檐装饰的建筑风格可见三塔修建时期应该相近。
宋代佛塔的特点多变,且气势恢宏。衡水境内现存开福寺舍利塔、宝云塔、庆林寺三塔而言,它的成因决定了它的存在。衡水顾名思义多水,地理位置属于古黄河和古漳河等多条河流的冲淤滚涌地区。自古以来,沿岸劳动人民的生活就是与水相生相息的一部斗争史。衡水建制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但在衡水行政区域内,最早建制的设置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冀州扶柳城是衡水历史有关郡县最早的记载。在这片河流冲积平原,先后有北朝高氏、封氏、西汉窦氏、博陵崔氏等大族崛起,作为显赫家族的发源地一方面统治者多有庇护,另一方面统治者礼佛、重佛的思想在这里更有了集中的表达。尽管宋代属于辽宋分野的衡水地区水患频发,统治者一方面尽可能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另一方面神化“龙”为水的主宰,各朝代修建佛塔,暗合“龙性敬塔而畏鹏”的俗语。塔与寺,在衡水地区这三座佛塔的建筑和维修历史里,二者不仅可以并驾而驱,也不可以不按常理出现像开福寺因塔建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见佛教自传入中土后逐步迎合了百姓的心理需要,也使更多的社会劳众获得超然的心理慰藉。所以衡水地区三座佛塔的修建,不仅仅是统治者宣扬佛教信仰的体现,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制服水患、幸福生活的毅力和决心。
参考文献:
[1]《衡水市志》778页,民族出版社,1996.1.
[2]《中国佛教史》104页,张驭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