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视角下徽州古建筑雕刻探究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4
徽州,一个蜚声海内外而又“隐匿”于皖南丘陵之间的区域文化地理坐标。徽州历史悠久,自秦汉时期设郡,北宋时期始建徽州府,至今已逾两千年。徽州历来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闻名于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徽派建筑、徽州戏剧、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州朴学、新安医学等灿烂的徽州文化[1].徽派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鲜明且具特色的特征便是广泛使用雕刻( 木雕、砖雕、石雕) 作为装饰构件,使建筑的装饰性与实用性完美融合( 如图1、图2和图3)。徽州古建筑雕刻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徽州古建筑上的雕刻承载着悠久深远的历史溯源、崇儒尚“理”的思想内容、精巧多变的艺术特点、质朴淡雅的生活空间以及吉祥和谐的文化内涵[2].徽州古建筑雕刻丰富的视觉形象、饱满的文化内涵、无限艺术魅力,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一、徽州古建筑雕刻研究的历史
张仲一、曹见宾等是较早关注徽州建筑与雕刻艺术的人,他们在1957年合作出版过一本《徽州明代住宅》的书,这本书里大部分内容是有关徽州明代建筑遗存的门廊、雕梁、橱窗之上雕刻的研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对徽州古建筑雕刻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未能很好地进入徽州文化理论家和古建筑研究专家的视域。直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黄山旅游的开发,黄山周边古村落及古建筑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真正意义上对徽州古建筑及雕刻艺术的认识与研究,便是从发掘徽州旅游文化资源开始的。可以说,80年代开始的对徽州古建筑的重视和保护,并加以研究的原动力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只是在客观上带动了一批从事徽文化、古建筑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把目光汇集在徽州雕刻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是1988年张国标编着的《徽州木雕艺术》,从艺术美学的角度部分地关注了徽州古建筑雕刻“三雕”之一---木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有关徽州古建筑及其雕刻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的内容也相对广泛,不仅关注木雕、也开始关注砖雕和石雕。但关注徽州古建筑与雕刻的切入点五花八门,有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广角度、有纯学术性研究、有纯文化视角的研究,各种研究的论文与着作不断出现。如1998年,单德启在《中国传统民居图说---徽州篇》中,较大的篇幅还是在建筑文化的解读上,对雕刻的关注只是自然地归为建筑的理所当然的附属; 另外还有周君言《明清民居木雕精粹》、张国标《徽州石雕》、许平《造物之门》、正乐《西递---桃花源里人家》、傅强的《明清徽州砖雕艺术》等,这一时期有关徽州古建筑的论文约有50多个篇章,大部分从徽州古建筑雕刻的其中某个类别入手,研究徽州古建筑雕刻部分个例的文化与艺术内涵。
2000年,西递、宏村两个皖南古村落因其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遗存,作为中国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在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国内外文化艺术界对徽州古建筑及雕刻艺术的研究渐入佳境。一方面,大量的艺术爱好者、收藏者蜂拥而至,他们目光主要集中在徽州古建筑雕刻的木雕上,部分未被列入保护名录的古建筑雕刻被搜集带出徽州地区,进入私人博物馆和文物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和一部分高校研究生,积极开展有关徽州古建筑雕刻的艺术研究。代表性的有: 俞宏理的《中国徽州木雕( 人物集)》、张奇和刘宏的《徽雕艺术细部设计》、楼庆西的《雕梁画栋》、王杰的《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北京艺术博物馆与 安徽博物院合作的《神工意匠---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等等,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超过百篇。再一方面就是引起了国外部分从事文化艺术传播、建筑艺术史论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中国传统民间建筑整体保护的角度,关注徽州古建筑及其雕刻文化,如将徽州黄村黄氏商人于1800年所建荫余堂迁建至美国Peabody Essex博物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在参观荫余堂的过程中,认识中国建筑艺术、了解中国文化,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所承载的丰富生活内涵[3].这座建筑之所以打动他们,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得以在美国的博物馆里复建,就是因为其承载了太多的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内涵,而这种内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附着在建筑之中的各类雕刻艺术。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西安城市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探析
下一篇:我国古建筑保护维修现状与开发利用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