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彩画”是一个总体概念,它包括了我国历朝历代官式建筑彩画和各个不同时代的地方建筑彩画。
一、新石器时期彩画
我国建筑彩画历史非常悠久,依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建筑彩画的雏形,如江西清江县营盘里出土的陶屋上表现的纹饰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装饰佐证,那整齐排列的一个个同心圆,那正反方向排列的三角纹、斜纹……作为明器的小陶屋,制作者能如此强调突出其装饰纹样,足以说明当时现实生活中建筑装饰的普遍性及其重视程度。“在我国辽宁西部凌原,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一处大致和仰韶文化同时的洪山文化(经碳 14 测定,为4975±85 年)女神庙遗址中发现的彩绘墙壁面、装饰平带等建筑残片六块”,也充分佐证了早期建筑彩绘的存在。
综上所述说明,我国的建筑彩画,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今至少已有 4900—5500 年历史。
二、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彩画
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奴隶制国家诞生,统治 400 多年,曾修建城廓、沟池,修建宫室台榭、后被商灭。
商灭夏后,约统治 600 年,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创造了最早象形文字,并已使用青铜器。至商后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木构建筑。已在木料上雕有虎纹、云纹浮雕,并于表面涂以朱色。不难想象当时宫室内部陈设已相当华丽,建筑物也可能有某些雕饰。从当时的青铜器纹饰可以看出,当时的装饰纹饰已刻画的非常细密、精巧、创造出了一种富丽、严肃的效果。
周灭商后,经历了约 300 余年,称西周。以后自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的 294 年,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段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开始萌芽时期。中国最早的一部工程技术专着《考工记》,流传于战国年间,它记载了周朝都城制度。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的许多重要建筑制度。在建筑色彩方面还有《论语》所载《山节藻 》和《春秋毂梁傅注疏》所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恶,大夫苍,士 ”等记述。所谓“楹”即是柱;“节”是坐斗;“ ”是瓜柱。由此证明春秋时代,在抬梁式木构架建筑上已施彩画,而且在建筑色彩运用方面已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了。从当时于青铜器纹饰可看出,已较多出现了“龙凤纹”。
三、战国、秦、西汉、三国时期
彩画到公元前 475 年,中国进入战国时代,中国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反映在建筑上,大城市出现,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兴建,以及瓦的发展和砖的出现,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
文献记载西汉已用铜做斗 栏杆和屋顶上凤凰,以及用金、玉、翡翠、明珠、锦绣等贵重材料做室内外装饰。 宫 殿 的柱 涂 丹 色;斗 、梁架、天花施彩画,墙壁界以青、紫 或绘有壁画,官署则用黄色;雕花的地砖和屋顶瓦件等也都因材施色,总之汉朝建筑已经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做各种构件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有机组合,成为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汉 朝 所用花纹题材大 量 增 加,大致可分为几 何 纹 饰、人物纹饰和植物、动物纹饰四类。
四、西晋、南北朝时期彩画
公元 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中国,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争权夺位混战,西晋皇朝很快瓦解。到公元304 年至 439 年,先后在中原西北建立了十几个国家,公元 318 年建立东晋。公元 420 年进入南北朝时代。
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多半提倡佛教,故当时凿岩造寺之风遍及全国,出现了许多巨大寺、塔、石窟建筑,如遗留至今的云岗石窟、甘肃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方面的实例。这些作品是当时工匠在中国原有建筑艺术基础上,吸收某些外来影响而创造出的辉煌成就。这段时期的彩画,开始出现了沥粉贴金技术,对于我国以后的建筑彩画绘制工艺,产生了重大影响。遗存至今的最早实物敦煌石窟第 263 窟的北魏时代壁画中的沥粉贴金便是实例证明。
五、隋、唐、五代时期彩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时期。这时期的建筑,在继承西汉以来成就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建筑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公元 581 年建立隋朝,公元 618 年建立唐朝,直至五代十国共 379 年。
唐朝的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兴建了大量佛教寺、塔、石窟。唐朝皇室由于与老子李耳同姓,因而还提倡道教,所以在各地广建道观。
唐朝的住宅自王公官吏至庶人住宅门厅大小,间数、架数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规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唐代所凿主要石窟分布在敦煌和龙门,从这些石窟可看到很多唐代建筑彩画的范例。
南唐钦陵、顺陵遵守唐制,墓内四壁做仿木构式样,做出柱、斗 、并绘有彩画。
唐石刻艺术见于石窟、碑、石像方面,已达到过去未有的水平,往往于石面上色、贴金。这时期彩画构图己初步使用“晕”,对于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具有一定启蒙作用。
纹饰的使用,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很流畅挺秀。此外这时还常用整团窠纹、半团窠纹作相间排。同时还有宝相花、束莲、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非常丰富。
六、宋、辽、金时期彩画
公元 960 年宋朝建立,宋太宗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当时与北宋并存的在当今之辽宁、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公元 12 世纪初东北女真族建立金,金于 1125 年灭辽,1127 年又灭北宋。北宋灭亡当年,宋高宗在中国南部建南宋,很快 1234 年蒙古族又灭金,于 1271 年建立元朝。
公元12世纪初,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作,颁行了由李诫编着的《营造法式》一书,这部书是上述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油饰彩画等用工、用料和施工的“规范”。是当时全面总结关于建筑经验技术的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北宋彩画随着等级的差别,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类,其中梁额彩画由“如意头”和方心构成,盛行退晕和对晕手法,使彩画颜色的对比,经过“晕”的逐渐转变,不至过于强烈,这对于后来明清彩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段时期彩画设色(包括辽代彩画)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冷暖色并用,并且高等级彩画已普遍使用贴金,因而彩画的总体效果可以给人以绚烂秀丽之美感。
七、元、明、清时期彩画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共统治中国97年。“在统一元帝国中由于民族众多,各民族有着不同宗教文化,经相互交流给传统建筑技术增加若干新因素。”元代崇尚西藏喇嘛教,该教成为主要宗教,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故带来了一些新题材。元朝各种宗教并存发展建造了许多大型庙宇,如大都的护国寺、妙应寺,大都、新疆、云南一些城市兴建伊斯兰礼拜寺等。并开始和中国建筑相结合,即形成独立风格,装饰、色彩也逐渐融合。
在装饰方面主要宫殿用方柱、涂以红色并绘金龙。墙壁上挂毡毯和毛皮,丝质帷幕,仍保持着游牧生活习惯。
元代彩画,承袭并发展了宋代彩画,在自己发展过程中创立了如下两个明显时代特点:
1、彩画构图继承宋阑额彩画三段式造型,中段设方心,左右两段设找头。但在彩画构成上强化了在构件两端间隔造型,开始明确的设立“箍头、盒子”的先河,这对以后明、清彩画纹饰构成产生直接影响。
2、宋代彩画设色大多以冷色、暖色兼容并包为特点。元代彩画设色,开始转向了以青、绿、冷色为主,以少量暖色为辅的倾向。对以后明、清彩画主要设冷色,产生了直接影响。元代彩画有旋子和海墁两类,其中旋子是主要类型。彩画等级有墨线点金五彩遍装、墨线青绿叠晕装和灰底色黑白纹饰三个等级。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经 276 年的统治,被清所灭。明清时期建筑沿着我国古代建筑传统继续发展,获得了不少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高峰。明代宫式彩画沿袭元代旧制,继续创新发展,它在很多细部纹饰的构成、设色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彩画纹饰构成已开始走向程式化、规范化,比如明旋花已有了画法较统一的“一整两破”、勾丝咬、栀花、降魔云等画法初形;在大木彩画整体构成部位的设置方面,已有了“方心”、“找头”、“箍头”、“盒子”等较统一的规范性画法;在彩画设色方面已经基本明显趋向了以青、绿色相间为主的设色;在彩画工艺方面,彩画的绘制等级更加精细、多样,明确区分为“金线大点金”、墨线点金和无金素作三个等级做法;斗 彩画一改宋、元设置各种细碎花纹方式,统一改为在大色基础上退晕留色老方式;大多大木彩画都要做“退晕”。
为了追求彩画柔和效果,彩画很少或不直接用白色,而是通过各种深浅晕色来体现纹饰。这个传统一直延用到了清代初期彩画。
公元 1644 年,清灭明,建立清朝,至 1911 年被民国推翻,经历了 267 年。清代官式彩画在这段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如下特点:
1、清政府于公元 1734 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高度统一了彩画做法及用工用料等法式标准。
2、大大拓宽了彩画表现方式,创造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用于装饰不同功能性质建筑五类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海墁彩画。
3、为创造具有皇家气派的豪华彩画效果,相对以前历朝历代彩画,大大增加了彩画贴饰真金量,创造了贴金之最,以及以彩画贴金量之大小及是否贴金,作为体现彩画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4、彩画表现工艺多彩、多样,创造了在彩画上贴饰两色金、随彩画等级变化施用晕色、大量运用象征性纹饰吉祥喻意图案吉祥喻意绘画、浑金彩画、点金彩画、无金彩画、金琢墨攒退、烟琢墨攒退、玉做、切活、退烟云,等多种工艺手法。
5、创建了各种形式方彩画按分中、分三停方法构图的基本规则,高度统一了彩画表现的方法样式。
6、1840 年以后,由于中国受外来列强侵略影响,国力衰败,以及进口颜料对传统颜料的冲击,中国建筑彩画由原来普遍用天然矿物质颜料,逐渐改为用现代化工颜料,使得彩画整体效果由原来的稳重、素雅、柔和变成了对比强烈刺激,使中国彩画开始走向下坡路。
7、继宋《营造法式》之后,从清代早期,便有了指导彩画做估工估料和对施工的限工限料定额。
八、民国时期彩画
公元 1911 年,经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建立民国,至 1949 年民国被推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国历史共 38 年,在民国初期,仍有一些建筑活动,这时的彩画,一方面继承着清代彩画,另一方面也有所创新,如当今仍在延用的“掐箍头、掐箍头搭包袱”彩画即只在大木构件局部做苏画或运用官式彩画某些框架,在其中内装饰某些新内容,便是代表作。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彩画
公元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六十多年。这时期建筑彩画有了很大发展变化,建国初期在“推陈出新”和刘敦桢、梁思成等先生新的建筑思想和中国建筑应走“中而新”道路思想引领下创造了不少“现代彩画”,如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友谊宾馆、农展馆等建筑彩画就是代表作。进入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又有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不少现代彩画问世。
这些现代彩画首先是出自民族建筑彩画传统,而在纹饰表现和在色彩运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创新,它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取向要求,装饰着现代民族建筑,进行着现代建筑装饰民族化的大胆实践,大大推动了建筑彩画的发展。解放以后,我国先后还编写了多部“房屋修缮定额”,试图从施工用工、用料等方面加强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先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及一系列规定、条例等,目的都是为对文物建筑加强保护,对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扬。具体到古建筑彩画,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对文物建筑上的古建彩画必须作为文物来加以保护、修缮;当代建筑彩画应沿着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继续得到发展创新。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古代建筑结构斗拱的功能及其发展概况(本科) |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及苏式彩 |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古代建筑的保护 | 我国石窟古建筑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对策 |
我国古建筑保护维修现状与开发利用 | 古代建筑装饰雕塑的形态特点和具体功能 |
中国传统建筑中折射出的文化特点 | 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与寺庙建筑中的文化理念 |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绿色观念 | 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保护和利用好古代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