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 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地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一些弱势国家,当地文化甚至有被淹没的趋势.有着源远古老文化的中国,在经历过"文革"的洗礼后,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优先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较其来说一直是次要地位.再加上解放后一些革新派对旧建筑大肆破坏"、文革"后文化的补救也不完善.此状况下,面临经济浪潮、国际潮流的冲击,很多人的思想随同国文化一同迷失了.几十年后的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物质生活已难以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民族自信心,于是人们重新把目光投回到本土文化当中,而建筑作为历史和文化的承载与标识,其"中国特色"的渴望也日益迫切.纵观目前国内,以往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与乡村已被"国际化"浪潮冲击得千篇一律,地域性特征也被盲目西化的刀刃打磨,乃至消尽.
1 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在摸索求同存异的道路中,许多建筑理论把研究思路投向我们的邻国---日本.因其文化与我们同源,且作为中国本土佛教的禅宗传入日本后,在悠长的历史中与其早期主导社会的"泛神论"完美过渡,后在与西方技术文化的结合中又有杰出表现.如日本着名建筑师安藤忠雄,他的作品东西合璧,惯用的清水混凝土与自然元素完美融合,建筑处处体现日本禅宗精神,继承与发扬了大和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但是,笔者发现,无论对国内外建筑的研究,对建筑的材料、技术、文化内涵、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都分析得精细到位,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建筑的"文化环境",也就是建筑所处的氛围.
文化有很多种承载,建筑是其较为庞大、突出的产物.就现代化发达的城市来说,与一栋建筑关系最紧密的往往不是植物、亦不是街道,而是它周围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对主体建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一栋建筑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眼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就文化相似程度来说,台湾的建筑发展历程最适合与内地做比较,它作为我们一母同胞的兄弟,其文化自然是与我们同根同源,但近代的"断脐"让它与我们有了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同是炎黄子孙,同样的华夏文化,台湾建筑因政治、历史、经济等因素,其现今社会的发展也与我们有迥异的差别,在建筑中与我们有不同的演绎,很多新建筑在文化内涵上都表现得比较成熟.总的来说,当今的台湾建筑与我们的不同始于两种原因:一是台湾的近代建筑史,二是其开放的多元文化.
2 特殊的殖民地
相对于中国内地 20 世纪现代建筑发展历程复杂程度来说,台湾 20 世纪现代建筑发展历程则比较明了地呈现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日本统治时期的现代建筑(1895 年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的现代建筑;20 世纪 80年代至 90 年代末的后现代建筑.
1840 年甲午战争爆发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由此直到 1945 年,台湾都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特殊时期.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中国文化一直是其追随与效法的对象,而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把目光转向西方,向着西方科技与文化奋起直追.但其精明之处在于他们并非盲目照搬宗主国的潮流",相反地而是将殖民地作为国内许多无法立即改变或接受的新技术、新思潮的试验场."于是,日本人将欧洲 19 世纪流行的古典复兴建筑复制到台湾,这就是为什么台湾大部分公共建筑与日本传统风格不一样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当地现代性建筑起始的标识.
1945 年日本投降.战后的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受制于政治导向,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 1949 年国民政府迁移至此才得以转变,从而摆脱西洋古典建筑样式,开始学习日本新式潮流---追求材料的真实与形式的表达;与此同时,模仿中国传统雕梁画栋的"宫殿式"建筑大量滋生,究其原因,与来台陆人的思乡情结、国民党政治意图、主流设计师古典意识浓烈有关.此时期,内地"文革"正碾压旧思想,而台湾则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的复兴.
1970 年前后,也是政治因素影响,本土主义在台湾逐渐盛行.往后的几十年间,建筑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多种风格层出不穷,以李祖原为首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也大行其道,台湾俨然成为各种建筑类别的展示地.
由此可见,台湾这个特殊的前殖民地,有着丰富但也复杂的建筑环境,无论人文、经济、政治、文化,都是建筑在修行之路上炼化金丹的药引子,这是为何其建筑呈现特色的内部原因.
3 百家争鸣的文化
开放的多元文化是为建筑增色的外部原因,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审美,二是建筑周围的环境.
3.1 文化造就审美
中国古建筑表现出的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迥异之处在于后者追求形式上、绝对的美,而中国美学则反映其哲学内涵,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表达古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哲学的高点是玄学,中国的宗教蕴含博大精深的内容,儒、释、道三教为主的学派分别有不同的甚深玄妙教理,他们的人生观、宇宙观主导了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与思想,美学作为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其继承与弘扬.所以,建筑师若没有国学的深厚功力作为基础,在现代科技与潮流充斥的氛围中,势必难承国文化之精髓.
但仅仅建筑师具有较高造诣是不够的,群众的审美同样制约着建筑的走向和发展.道德经云":美之为美,斯恶已."试想一个地方文化思想丰富,人们的思想内涵也会不同,审美随其而变化,从而建筑的精神内涵与整体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安立会受到相应的制约.当某种文化影响的人群占多数时,美与丑的划分界限被普遍认可,对一栋建筑的评价也就偏向于那一方.举例来说,受儒释文化甚深熏陶、在两岸均有建筑作品的台湾建筑师李祖原,其一些寓意不张扬的建筑不被西方看好本是情有可原,但许多从小受所谓的国际化教育长大的中国人的评价也褒贬极端化;从项目中看,若甲方大都目的性强,对建筑的经济性、竞争性有高要求,却始终忽略其内在文化意蕴,只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那么建筑的最终形态也难脱土气.
3.2 文化造就建筑
周围的环境也对建筑本身有着不同程度的衬托,当然这里隐去自然景观和城市规划,主要讲周围建筑所营造的氛围:台湾近现代建筑发展历程错综复杂,因其实行土地私有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铭刻在彼时的建筑作品中并完整地保存至今,一栋栋建筑整合成杂乱无章但丰富多彩的城市图书馆,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等诸多风格都在饱和的古典城市风貌中蓬勃发展,于是乎不同风格同时并行,突出了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加彰显各自的风格、内涵和韵味.许多新建筑也将未作改动、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风格搬回到现代,因为有周围建筑风格的烘托,即使是夸张、无创新的表现手法也不会显得艳俗.如充斥着台湾大街小巷的神庙,其形式大多与内地传统寺庙建筑无二,只是装饰更多,如屋檐上布有大量的神像与神兽,且建筑取色艳丽夸张,如是安住于现代化的都市之中也能和谐圆融.
反观内地,解放后一些革新派便主张拆除旧建筑,持续到现在,仍有大量旧建筑遭到拆迁与破坏.在此基础上拔地而起的一些新建筑,要么盲目模仿西式建筑、简化套用中式元素的结构与图腾,然因未得其精髓而无实质内涵可言;要么是某种文化或者文化合流的结晶,堪为精品,但却在缺乏地域特色的城市楼群中仍显孤独,不能满足人们渴求文化特色的心愿,某些好的建筑甚至因无环境的衬托而根本凸显不出其本身的文化内涵,无法拥有明显的地标性.相反,标准的宫殿式建筑---台北圆山饭店,正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含政治指向的内部构造、周围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衬托,它中规中矩但不失大气的建筑风格恰恰造就了古色古香的内涵韵味,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中给国人带来高扬的民族自信.倘若失掉这些为其增色的因素,就其外形而言,无论颜色、风格,都无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如果是在内地,绝对不乏这种精致豪华的建筑,无风格主意的城市建筑氛围也只会显得它老套俗气.圆山饭店原为日治时期的日本人所建的台湾神宫,二战中遭到毁坏,后由国民政府改建.起初规模较小,1973 年,建筑师杨卓成将其新建为 14 层的中国宫殿式大厦.
4 结 语
建筑如人,人欲要突破自我、寻求改进,必从内打破,而不是在外象上寻找改变自身的途径,更不是放弃以前的自我、妄图建立另外一个全新的人格.所以想要探索中国特色建筑的现代化道路,势必回归问题的源头,回溯根本,从国民教育开始,全方面提高人民文化底蕴、素质与审美,为新建筑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不得不说,很多事情确实无捷径可言,建筑的发展史本应刻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步一个脚印,泥沙俱下,但相得益彰,才能有夺色争辉的特色建筑、多姿多彩的城市风情,才能让地域特色延续、民族自信长存,这一切并非来自于某一个出类拔萃的古典建筑或"别具特色"的新建筑单独的功劳.正是有了不同建筑风格的充斥,建筑师才能更自由、大胆,以往难以通过审核的原生创意才能更多地面世,富足现下建筑投射给人们的枯燥精神领域.这样一来,城市的文化内涵才能渐渐丰盈,空虚的人文氛围也可以变得饱和,某些标志性建筑也得以卸下人们寄予过多期望的重担.
发展中国特色新时代建筑,不是一条被限定在某个范围之内的路,它本该是彻底开放的、多元的、全方位发展的宽阔大道,理应像古中国的文化那样包容.回想古代中国历朝建筑风格持续演变,长期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包罗万象,但从未被某种文化彻底改变,只因其继承了自身文化的精髓并且从未间断;或看近代台湾,在殖民时期疯狂效仿欧式建筑,但终也能回归到本土风格.虽然近年来台湾建筑因种种原因,在技术的发展中有缺失文化而迷失自我的硬伤,但也在不断审视自身问题、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在自然意志与人文精神中寻找更层次的契合.借此启示,我们也应总结上个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进退、得失,把多种问题、多种领域看做一个整体来探索,才能寻求到中国特色建筑与时代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崔勇.20 世纪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发展透视[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蔚县真武庙地域特点和壁画初探 | 天后宫的地域特色和建造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