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马关条约》引起的钓鱼岛争端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8-12-29 11:24
关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国际上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根据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第二款关于割让土地内容的第二点“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被割让给日本。在二战末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联合签署了《开罗宣言》,根据宣言日本应该将从中国窃取的土地( 包括钓鱼岛) 归还给中国。
第二种观点认为,根据“琉球处分”,1879年日本将琉球王国划为冲绳县,1951年9月8日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规定琉球群岛由美国托管,1969年11月21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冲绳县被返还给日本,而这其中钓鱼岛( 日本称尖阁列岛) 属于琉球群岛。
简而言之,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就是钓鱼岛是属于台湾附属岛屿还是琉球群岛。观点一:
观点二:
注意: 这片岛屿中国大陆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Diaoyu Islands) ,中 国 台 湾 称 钓 鱼 台 列 屿(Tiaoyutai Islands) ,日本称尖阁列岛( せんかくしょと/Senkaku Islands)。
本文试从《马关条约》签订前的中日博弈,签订时的具体内容,签订后的各方反应入手,就条约中关于领土割让的内容,结合各方资料,探究《马关条约》与钓鱼岛争端的关系。
一、签约前的日本
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失败日本胜利,到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这段时间内,在条约内容正式确定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对中国台湾是觊觎已久的,对钓鱼岛更是早有打算,故在条约内容制定时有意模糊焦点。
1.对土地范围有意模糊
《马关条约》最终的内容是以日方的要求为主导的,这些内容也是日方通过再三斟酌商定的。
最早在1894年10月8号,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就草拟了三种方案: ( 甲) 明白表示日本所希望的“最大限度”,“坚决避免”英国所提议的各国共同保障朝鲜独立的方案,要求割让旅顺和大连作为“中国不干涉朝鲜内政的担保”; 赔偿军费; 并迫使签订以与欧洲各国同等原则为基础的新通商条约。( 乙) 认为让列强也“多少分上一份”是缓和干涉的“捷径”,因此,同意共同保障朝鲜的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由提出割让旅顺和大连湾作为“中国不干涉朝鲜内政的担保”,就改为要求台湾,其他与甲案相同。( 丙) 日本暂不明确提出讲和条件,而要求先了解清帝国的意向,这是一种“拖延政策,等待他日良机到来”[1](PP.271-272)。条约最后的内容就是将( 甲) ( 乙) 两个方案结合。
接着陆奥宗光又拟定了《预定条约》和《媾和预定条约》。1895年4月1日,日本政府向清政府提交了合约底稿:“中国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盛京省南部地方,从鸭绿江口起……以至辽东湾北岸,在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属盛京省岛屿;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属诸岛屿; 第三,澎湖列岛,即散在于东经……之间诸岛屿。”[2](PP.73-74)
最终签订的条约里,对割让土地范围的表述集中在第二条:“中国……( 见图1)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从日本方面的最初意向到草拟约稿再到最终定稿内容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对意图占领的土地范围,日本政府几次修改。并且第一条和第三条割让土地的范围都是十分具体的,日本政府一直在认真考虑其具体范围。唯独在第二条里,虽然对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日本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要占领,但对占领范围却一笔带过。而正是这种范围的模糊化,给了日本可乘之机,造成了日后的钓鱼岛争端。从条约几次内容的删改和三个部分土地范围划定的对比,我们有理由相信日本政府是在有意模糊焦点。
2.对台湾觊觎已久
其实,日本想要占领中国台湾的想法并不是在甲午战争日本胜利后滋生的,早在战前日本就对台湾觊觎已久,为签订条约双方商议时更是将这种觊觎之心表露无遗。
1872年9月3日,日本外务卿副岛在与美国驻日公使德朗会谈时就曾指出:“台湾也是我国的渴望之地。”[3](P.37)接着当李鸿章作为议和大臣至日本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和谈,商定条约最终内容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了五次商谈,现摘取两人部分谈话内容:
伊藤博文:“贵国如将台湾送与别国,别国必将笑纳也!”
李鸿 章:“台 湾 已 立 一 行 省,不 能 送 给他国。”[4](P.26)
李鸿 章:“台 湾 全 岛,日 本 尚 未 侵 犯,何 故强让?”
伊藤博文:“此系彼此定约商让之事,不论兵力到否。”[4](P.38)
伊藤博文:“我意批约后数礼拜,即派兵官赴台收管。我不能延至六月之久,再议交割; 换约后,立即派人前往。”
李鸿 章:“贵 国 何 必 急 急,台 湾 已 是 口 中之物。”
伊藤博文:“尚未咽下,甚饥。”[4](P.60)
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要求清政府割让台湾并不是随意的决定,而是早已觊觎,“甚饥”二字使得日本对于台湾的渴望之心跃然纸上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下一篇:历史档案对钓鱼岛归属的有力支撑
相关论文推荐:
奥巴马有关钓鱼岛问题的表态与解读 | 历史档案对钓鱼岛归属的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