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廷枏(1796—1861),广东顺德伦滘堡人,岭南著名的学者,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作为林则徐禁烟的助手和抗英的谋士,他亲身参加了鸦片战争,是抵抗派的重要人物。他一生著有《夷氛闻记》、《海国四说》等 38 种,约 300 卷,其著述以史学为主,兼及经学、戏曲等,冼玉清先生曾评价梁廷枏的著述说“: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实近世所仅见也。”
一、生逢变世
梁廷枏生于清朝急剧衰落、西方迅速强盛之际。早在十四五世纪,中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然而随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而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和科技的进步,有了长足的发展。鸦片战争前的一个世纪是中西方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西方前进了,而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却逐渐落后了,西方殖民者到东方来寻找财富,东西方之间的力与火的较量在所难免。正是这一个多世纪的变化,拉开了中西方之间综合国力的差距,导致了 19 世纪初年以后,中国在西方侵略面前的软弱无力。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内外交困的双重危机,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学兴趣也在发生变化,兴盛于乾嘉时期的考据训诂之学到鸦片战争时期逐渐被经世致用之学取代,通经致用成为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出现了一批经世致用的改革思想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又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洋务运动的先声。东西方两个社会的鲜明对照、中西冲突的加剧和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化,成为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梁廷枏等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出现的社会背景。
二、汉学起家
梁廷枏出生时,正值乾嘉汉学兴盛之际。这时的广东虽有劳潼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但经世之学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受时代及家学的影响,梁廷枏初治汉学,考据训诂成就颇大。
梁廷枏出生于书香世家“,其先人好聚图籍”。族祖梁善长为乾隆朝进士,一生聚书无数,后将这些书籍都传给了梁廷枏的父亲梁礼觐。梁礼觐“好聚图书,通音律,见有笃学信古者,喜与之游。”梁廷枏的伯父梁彝,号三峰居士,与当时岭南汉学名家吕翔、黎简等常相往来。梁廷枏生活其间,耳濡目染养成了锐意聚书的习惯,以至于左邻右舍的父老乡亲见到梁廷枏都笑说“:性情一如乃翁也。”
梁廷枏“性颖悟,成童即尽读父书。”因为家中收藏古物书籍丰富,梁廷枏弱冠之年“,即癖嗜钟鼎文字”,每当沉浸其中则“几于寝食并废”。后来他自己描述说“:尝聚唐以来论书画家言,和官私无虑数十种……掩卷澄观于古翰名蹟……当其心有所笃嗜,虽穷日夜费神竭志,曾不自知,亦不复自悔,垂四十年于此矣”。梁廷枏不仅喜欢读书,还热衷于记读书所感“,每当开窗研墨,濡毫以待,”他就顿觉“胸中尘垢至是顿消,目养心怡,全神毕注”,所以梁廷枏能够“随见必有所触,随触必有所言”。锐意聚书、考据训诂、期以著述不仅是梁廷枏的习惯,而且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梁廷枏从十几岁开始致力于科举考试,但科运乖蹇,屡试不第,转而醉心于乾嘉汉学,早年在考据训诂上颇有建树。从 1819 年刊行处女作到 1835 年入海防书局,十余年的时间先后有 10 多部著作问世,包括《金石称例》、《论语古解》、《碑文摘奇》等。这一时期,梁廷枏还完成了《昙花梦》、《江梅梦》、《园香梦》、《断缘梦》和《曲话》等戏曲名作,以忠孝节义等道德原则为戏曲创作的灵魂和评价戏曲的标准。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梁廷枏在 30 岁以前所接触的几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受汉学影响较大,致力于科举考试和考据训诂之学。这时在广东方兴未艾的经世致用之学还没有对他产生多大的影响,至少这时他还算不上经世致用的学者。同时他虽然生活在当时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广东,往来的外国商人及日益频繁的中外交往和冲突也还没有成为他关注的焦点,身边的化外之风也没有改变他治学的兴趣和方向。梁廷枏虽然已经是闻名岭南的知识分子,却不过是当时典型的专攻时文制艺、沉迷于繁琐考据的普通学者而已。
三、史学经世
到 19 世纪初,经世之学日盛,特别是阮元到广东倡导经学和学海堂的成立,通经以致用成为士林学子的普遍追求。当时提倡的经世之学继承了清初顾炎武等学者史学经世的宗旨,将传统的经学和史学作为经世的工具。青年时代的梁廷枏也随着时局和学术风气的变化,开始注重史学的经世作用,并以史学作为经世的主要工具,致力于广东乡土历史的研究,在 1825—1835 年的 10 年间,相继完成了一系列经世史著,如《南汉书》、《南越五主传》等。
梁廷枏著史在于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政治的得失。梁廷枏在《南汉书》序中提到著书目的时说“:使其事实了然,共知兴霸之由与败亡之故,著千古炯戒,不独资考证广异闻已也。”在《南汉书》中,梁廷枏分析了南汉、南越灭亡的原因,认为正是南汉诸帝“风流自命,土木穷极奢华,济暴性以滥刑,弃姻好于边衅”,才致使南汉政权“始基之即坏,即使立贤议行,亦且势难补救”,并在《南汉书》完成后,对南汉历史上“足昭炯戒者”赋诗四首,专记南汉衰亡过程中可资后世借鉴的历史事件,显示了明显的史学经世的意图。
四、开眼看世界
1835 年,梁廷枏入广东海防书局,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此后他将经世致用的治学主旨与当时社会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梁廷枏自小生活在一口通商的广东沿海,这种环境使得梁廷枏对西人西事并不陌生。因为中外交往和冲突频繁,粤海关和广东海防比其他省更为重要“,他省海防,止防海寇,粤省则兼防夷人。”从 19 世纪初开始,大清王朝显示出愈来愈明显的衰亡之兆,西方殖民者频频叩关来华,希图打开中国大门。他们在天朝贸易越来越不遵守天朝法度,不仅带“番妇”入城,且擅自携枪炮上岸,对清朝水师的制止置之不理,甚至开炮还击。清廷为之震动,不少经世之士也感觉到“化外之风”对中国带来的威胁。为维护天朝大国的尊严,急需整顿广东海防,并“纂志书以昭法守”,因而有《广东海防汇览》和《粤海关志》的编撰。
1834 年,卢坤督粤,在越华书院组织编写《广东海防汇览》,但不久停顿。1835 年 7 月,梁廷枏入海防书局,任书局总纂。随后邓廷桢督粤,对此事更为热心,梁廷枏从入书局时开始“,沿秋溯夏,其间抽毫暝写,发牍晨披,骑岁而仅越半年,”到1836 年 4 月成书 100 卷。后与吴兰修、曾钊等共同“商而节之”。梁廷枏以邓廷桢之命始终其事,最终成书 42 卷。
《广东海防汇览》是广东海防文献的汇编,汇集了历代关于广东海防的资料,尤其对海防要地绘制了地图和海图加以详尽地说明。在书中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梁廷枏常加通论或按语,对加强广东海防发表自己的见解。观览此书,便可对广东沿海防务一目了然。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和抗英时,未到广州即先索要此书,并带在身边,作为布置海防的主要参考。《广东海防汇览》编纂甫定,梁廷枏又开始编纂粤海关的志书。1838 年,梁廷枏应粤海关监督豫堃之聘,在越华书院“集同人纂《粤海关志》”。梁廷枏统提局务,并任总修,与曾钊等区分门类、荟萃典章修成《粤海关志》30 卷。
《粤海关志》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关志书,叙述了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的沿革、行政制度和通商情况。在修志的过程中,梁廷枏与曾钊等人“相与纵谈海洋形势”,这使得梁廷枏有机会对来华各国进行深入考察,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逐渐萌发了撰写西方国家史书的念头。
五年的书局生活成为梁廷枏开眼看世界的起点,也使他成为一个关心时务、究心西事、热心御辱的粤东名儒。鸦片战争后,少数中国人终于深切感受到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性。这时对西方已有一定了解的梁廷枏开始著书立说介绍西方,从 1842—1844 年相继完成了《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粤道贡国说》、《兰伦偶说》,合称为《海国四说》,共 14 卷。
鸦片战争前后,随着中外冲突的愈演愈烈,梁廷枏通过编辑海防文献逐步走上了解西方、介绍西方的道路,成为当时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和林则徐、魏源等一起把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关注由坚船利炮等物质层面提升到政治、经济等制度层面。也正是基于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和对西方国家的认识,鸦片战争后,梁廷枏又著《夷氛闻记》,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文武兼备、武为主、以民济兵、“民胜于兵”的反侵略思想。同时,他还提出了建造百艘军舰、万人舰队的海上反侵略主张,这一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但 20 年后,他的主张由洋务派付诸实践了。
五、晚年彷徨
经过了战争洗礼和西方文化冲击的梁廷枏,晚年是在不绝如缕的彷徨与矛盾中度过的。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文化斗争和中外冲突中,梁廷枏看到了西方文化的优点,但又不愿意放弃他对儒家文化的崇拜和真诚,他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反抗侵略的策略,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在这种矛盾和彷徨中,1849 年领导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和随后著述《夷氛闻记》便成了他最后的辉煌,自此以后,除了参与编撰《顺德县志》,晚年再也没有著作问世。
梁廷枏著《海国四说》时对西方社会的评价远高于魏源、徐继畲等人,甚至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然而,在著《夷氛闻记》时,他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学习西方的主张,他说学习西方“失体孰甚”,认为“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虽然当时反对学习西方甚至反对了解西方的人大有人在,但在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中,梁廷枏却是唯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学习西方的人。
其实像梁廷枏这样在晚年思想上趋于保守或知不足而退者,并不止梁廷枏一人,鸦片战争之后,姚莹参与意识锐减,转移视线以求超脱的心理也十分突出。鸦片战争时期,梁廷枏等人开眼看世界,是在列强入侵、民族面临危机时作出的被动反应,没有资产阶级政治背景和思想根源,本身难以持久。鸦片战争后中西方出现了 10 多年的相对和平时期,再加上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使得一些知识分子把注意力转到了国内矛盾上。同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华夷观念并没有消除,介绍西方、主张学习西方仍然是整个社会讳莫如深的事情,如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枏的《海国四说》一刊行便遭到世人唾弃。魏源的《海国图志》虽然因为大力维护儒学而贬低西学得到进步人士的推崇,但也曾受到保守人士的攻击,姚莹曾说魏源撰此书“已犯诸公之忌”。这使得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成为他们晚年思想上趋于保守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梁廷枏《.书余》自序,《书余》卷首,《藤花亭十种》本.
[2]梁廷枏《.藤花亭书画跋》自序,《藤花亭书画跋》卷首.
[3]梁廷枏《.越华纪略》序,《越华纪略》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海内外影响 | 从林则徐自身言行考察其如何“开眼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