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社会都在积极救亡图存。处于这样一个内外环境异常复杂的年代,人们提出各种抵御外侮、变革社会的方案和思路。
一、清末尚武思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清末尚武思潮是当时众多爱国救亡思潮的一种。许多仁人志士崇尚并呼吁尚武精神,其中梁启超作出很大贡献。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述尚武精神:1899 年 12 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祈战死》和《中国魂安在乎》两篇文章,随后又发表了《中国积弱溯源论》、《斯巴达小志》、《论尚武》、《中国之武士道》等文章力倡尚武精神[1]334。他的一系列尚武文章在国内和留日学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与响应。如蔡锷大声疾呼中国非实行军国民主义不能救亡,同盟会黄兴、蓝天蔚、许寿裳、蒋百里等革命志士都是尚武思潮的提倡者。在爱国救亡的旗帜下,新型知识分子召唤国民的尚武精神,呼吁国民改变文弱状态,强健体魄。
尚武思潮的兴起恰似给当时落后虚弱的社会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在各地带来许多新气象。全国各地积极召开运动会;纷纷建立以尚武精神为活动宗旨的团体;革命知识分子成立的社团注重体育,或专立体育会,或附设体育部,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新型知识分子此时的文学创作,一改传统的低沉和萎靡,充满了豪迈无畏、敢于牺牲的气息;有不少从事近代新式教育的人,在体育教学上留下很多尚武思潮的痕迹;在社会尚武思潮的感召下,大批爱国青年纷纷从军入伍;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更是此起彼伏。
《新青年》的主要创办者陈独秀,1915 年发表的《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表达了对国人“病夫”之躯的忧虑。此后,1917 年 4 月 1日,《新青年》上发表了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新青年》之所以打破了预先“悉由同仁撰稿”、“不另购稿”的规定,采用当时还寂寂无名的毛泽东的文章,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中的尚武思想。这是毛泽东最早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是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毛泽东早年体育思想对尚武思潮的认同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里同时提出了他思想和行动的两个基本主题:一是爱国主义,二是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首先,青年毛泽东强调尚武精神的重要性。在文章的开头他明确地提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中国“国力苶弱”,根本就在于“武风不振”。接着,提出“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指出了当时我国饱受列强欺压、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民体质不强。他强调国要强,民必壮,而民要壮必须崇尚武风。同时,他也感慨道:尚武风潮“,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2]。环视诸国,对比之下,唯有中国缺少尚武精神。
其次,两者都有对中外文化的批判与吸收。青年毛泽东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和学派,特别对颜李学派的习行哲学尤为羡慕,屡加称述。颜李学派的体育思想的观点直接、间接地对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发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同时,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也伴随着对传统文化陋习的批判“,一则积习难返也。我国历来重文,羞齿短后,动有好汉不当兵之语。虽知运动当行之理,与各国运动致强之效,然旧观念之力尚强,其于新观念之运动,盖犹在迎拒参半之列。”处在这样一个中外文化交融的时代,毛泽东汲取了近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科学合理的体育思想。
第三,两者主张尚武精神的目的是相同的。两者都是要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达到强身救国的目标。尚武思潮强调要改善国民的素质,培养国人的尚武精神,学习“斯巴达”,以养成军人的体质、军人的精神、军人的本领,强种进而强国。知识分子提倡尚武精神,希望塑造出勇猛、强悍的国民,社会上形成尊重军人、不怕牺牲的习俗和风气,从而最终达到救国御侮的目的。尚武思潮一开始就承载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等深刻内涵,并且以武救国这一目的贯穿始终,当然这也是提倡尚武思潮的知识分子的目的所在[3]124。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动以营生也,此浅盲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育之也”,也体现了健身和强国的双重诉求。把体育作为为国强种的手段,锻炼的目的不仅为了强身,更重要的在于为国,青年毛泽东把体育锻炼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三、毛泽东早年体育思想对尚武思潮的超越
在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由于对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大力宣传和倡导,毛泽东逐渐认识到清末以来尚武思潮的局限性,开始探讨体育真义,提高并加深了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1.超越尚武思潮中军事化倾向,丰富和改进体育教学的内容。1913 年《壬子癸丑学制》规定的体育教学要求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强调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基础,体现了尚武思潮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体育的科学化的认识,以尚武思潮为思想基础的“体操体系”受到冲击。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对落后的国民体育意识进行了分析的同时,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尚武体育中的一些弊病。青年毛泽东指出了尚武教育中体育形式与内容相脱节,这种只图形式、不求实质的机械、呆板和枯燥的兵操训练只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他还根据自身的体育实践揭示出体育“养生”“、乐心”的精神本质“,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青年毛泽东自创“六段运动”体操,并教授给同学,而且在《体育之研究》文章结尾,还详细列出。同时,编写了内容新颖的《游戏教材》和《体育教材》发行省内外,适应了当时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在《体育之研究》的指引下,在一批新民学会会员和社会名流的推动下,1918年,长沙雅礼学堂在全国事先废除兵操课,其他学校陆续仿效。田径、球类等生动活泼的近代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逐渐成为各级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2.转变尚武思潮对“人本意识”的忽视,科学阐述体育运动的原则。青年毛泽东提出进行体育运动的原则:自觉、有恒、有趣。一是自觉。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必须注重身体锻炼,而锻炼又在于启发自觉。任何锻炼的成效必须是在自觉的基础上,强迫是没有用的。虽使外在的客观条件尽善尽美,内心不振,身体亦不能受益,因此达不到良好的炼身效果。只有先动其心,心境佳,身体运动效果才能事半功倍。二是有恒。《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矣。”毛泽东认为有恒才能获得体育之功效,他本人也在一生践行终身体育的思想,毛泽东就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坚持了 4 年的冷水浴。无论什么样的天气,毛泽东都能坚持每天天不亮就到校园东北侧的水井旁,进行冷水浴。他常年坚持不懈地进行冷水浴、游泳、爬山等体育活动,通过这种持之以恒的锻炼,不但强健了体魄,也塑造了坚强的意志。三是,有趣。毛泽东认为锻炼不仅是自觉磨炼体力、意志的问题,而且还表现在这种体力、意志的展现中,能够获得人生快乐和审美享受。因为只有有锻炼的兴趣,才能在锻炼中真切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才会产生锻炼的快乐。有了运动的快乐,锻炼和运动也才能够更持久,也才能更好地促进运动者的自觉。
3.避免尚武思潮走向“愚武”歧途,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论断。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简而言之,就是使人的精神得到智慧和知识,使人的体魄得到强健,身心发达互补并立、相辅相成的观点。从精神文明和体质健康两个层面诠释了造就国人的标准,必须是身与心,体力与智力的全面发展。后来,毛泽东也曾讲过,一个人应该能文能武,有道德、有学问,又有强健的体魄,才是完全的人。当然,当时中国当务之急是国民缺少强健的体魄。但是,在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中,在尚武思潮熏陶下的国民,即便有了强健的体魄,没有文明的精神,很可能会走进“愚武”的歧途,这样的国民无疑与强国御敌毫不相干,它只可能是黩武的工具[4]87。毛泽东此时已经意识到“文明”与“体魄”的双重重要性, 强调“文武缺一岂道乎”,力倡文武并全,反对“身心不可并完”。
1916 年 12 月,毛泽东在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就提出德智体应全面发展的思想。在 1917 年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于当时旧学制和旧式学校偏重于智育、德育而忽视体育的现象,毛泽东忧心忡忡,并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这种教育没有抓住教育的真谛,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的后果。针对社会现实,在文章中毛泽东在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时,又提出“三育并重”,并对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透彻的阐述,强调三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受到晚清以来的尚武思潮的影响,继承和弘扬了尚武思潮的精华,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救亡救国。同时,青年毛泽东在思想认识上较大程度地突破了尚武思潮的局限和弊端。
参考文献
[1]徐德莉.清末民初尚武思潮之异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5).
[2]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3]姜萌.试析 1903———1911 年间中国的尚武思潮[J].东岳论丛,2004(2).
[4]黑长庚.近十年关于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3).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近代彭湃的体育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