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本科)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4
          内容提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做到了。作为“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着称于世。作为一个在近代中国与慈禧、赫德三人交织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人,他领导洋务运动、发展近代中国军工业、镇压太平天国、签订多个屈辱的条约,然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关键词:李鸿章 洋务运动 外交活动 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生于1823年,字渐甫,号少荃。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称于世,始终屹立于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被称为”常青树”。然而后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毁之者往往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事件联系在一起,云:“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丧权辱国” (牛贯杰《原来李鸿章》p7),如:《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由于这些事是由他直接负责的,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然而,誉之者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一位“爱国者”,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是“一代行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曰:“尽心竭力为民担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牛贯杰《原来李鸿章》p7)。那么,对李鸿章应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认为,对于李鸿章这样的一个在近代中国与慈禧,赫德三人交织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人,不能简单地作出评价,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他,更不能一骂了事。 认识和评价李鸿章,首先要了解李鸿章所处的社会背景,还有他所做过的事情,“人的存在和本质都是依赖于社会历史的,是由社会历史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293)“欲评骘李鸿章之人物,则于李鸿章所居之国,与其所生之时代,有不可不熟察”。 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循着中国历代王朝的理轨道,经过?康乾盛世?进入危机四伏的?衰世?”(陈旭麓《中国近代史》p2)。
  
鸦片战争,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逼中国实行所谓的“门户开放”,在这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大进程中,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了形形式式的救国救民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去寻找一条强国的理想道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地方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强国。在经历二次鸦片战争后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央和地方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由此而从清王朝统治集团中产生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他们接过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儒家思想旗帜,提出和标榜“自强”,力图封建末世的推后到来。然后,他们只是引进的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停留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对于政治不能也不敢问,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一部份的权力,所以洋务派在中国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中成为主流。在洋务派集团中,中央的有弈 ,文袢集团;地方的有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而李鸿章是属曾国藩集团,是这些集团中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可以说他是一个伴着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对中国近代化事业影响最大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李鸿章做了一些什么事?从第二鸦片战争结束后,1862年,他当上江苏巡抚起,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开始,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担任直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非策的重要人物。在军事上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解散戈登的常胜军;创立北洋海军,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国防;在经济领域,李鸿章一个人就组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般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一系列近代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化打下最早的基础,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运动上,创办最多,成效最大。“长期以来,李鸿章背负着血腥镇压农民起事侩子手的罪名。他购买和制造船炮的初衷究竟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事还是为了自强和抵御外辱,在今天已没有讨论的必要。历史仿佛是一把双刃剑,在农民和政府身上各刺一个凹槽,清毒放淤。然后降温止痛,然后继续前进。无论如何,李鸿章作为近代洋务派的领袖在开辟新风气,引进新技术方面功不可没。”(牛贯杰《原来李鸿章》) “历史的发展总是要把一些人推到历史事件的前台,使他们成为与这一事件不能分开的历史人物。”(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449),对于人们大众口中的反面人物,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辨证地、客观地评价,不能一骂了事。
  
李鸿章的从官之路是传统的科举考取功名,同当时的文人一样自小受科第“教义之浸淫”,虽然,他的思想受西方近代化的影响,延伸出洋务思想,开展洋务运动,但李鸿章的思想仍残留着当时普遍存在于士大夫的清王朝天朝上国的愚昧,因此梁启超豪不留情地评价李鸿章是“固无学识之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9 p31-34),其核心思想是为清王朝服务的,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通过单纯是军事和经济上的改革,使清政府强大,但勿视了一点就是政治腐败,社会奢侈风气和民不聊生的状况,他眼中“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早已途穷末路了,因此,他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没有实现的可能,事实上,洋务运动也是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从此走上富强的道路。李启超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识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是他思想中最落后的一面,是他个人悲剧人生的来源。 盖棺尚不能定论。
  
梁启超《李鸿章》里,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虽然去世了一百多年,但对他的评价盖棺尚不能论定,而争议最大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自已的顶戴花翎。二是如何看到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活动中的外交运动的卖国行为。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以其军事才能,会同乃师曾国藩,编练湘军,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为清朝争取到“中兴”局面,李鸿章更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自强”来“求富”。把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近代军,民用工业,修铁路,办电报局,开矿山,设同文馆并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海军,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开了先河。李鸿章多次提也咄咄逼人的日本对中国未来的威胁,也意思到现代化海军的重要性,他的这项政策到了传统的主张北方防御的国家战略者的攻击,李鸿章不得不顶着朝廷里大压力开始他的海防战略,他用心良苦地不仅大力发展海军,海防的基础设施,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教育现代海军人才,连后来的日本人也不得和认,中国海战之败,非败于人才,而是败于装备不足,由于众所周知的经费问题等问题,李鸿章的现代化海军战略最终失败。
  
在日本大举侵入中国,水陆两线作战清军全部溃败,军晌缺乏,国家危亡之际。北京城内歌声悠扬,鼓乐冲天,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总管太监李莲英下令,这段时间内凡可能令老佛爷不高兴的事一律不准奏报,就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太后的挥霍无度。甲午战败,国人纷纷将责任集中于北洋海军的统帅——李鸿章一人身上。其实李鸿章看到自已倾力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李鸿章受命赶赴到北京,赴日前夕李鸿章上折道:“我会审时度势,尽全力同日人争辩”,商定一个最为可行的条约。所做一切,只要有利于国家,我甘心承受怨谤。但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无论他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李鸿章的远行:“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难事,又是污名。但面对?日人方图远略,举倾国之师,逼我和款,所索即奢,且不愿遽和?的局面,却没有一个人愿为天下作计,分担难事和污名。?诸人相对默默?正写出了当初一腔义愤和如今一腔和心的对比。若以这些人作为所衬的景观,李鸿章的白发远行的伶仃身形确乎显出挺拔和刚毅。”虽然,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的出发点是为了晚清王朝,但在某种程度上,洋务企业的创办对中国近代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影响。
  
同时,在面对犹如“虎狼群”的列强方面,每当局势难以收拾,李鸿章也是清廷与洋人同旋的不二人选,忍负重为朝廷买和平。他几以一个人之力,主导风雨飘摇的大清国四十年历史,使之偷安于世世代代,外国媒体评论:“只知李鸿章,而竟不知有清朝廷”。当政局难以控制之时,还是李鸿章出面后。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化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出逃西安。79岁,垂暮之年的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北上调停。经过九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在光绪帝的授权下签订了〈〈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由此可知,李鸿章在临死时,仍希望中国可以强大起来,因此中国的失政,李鸿章不必负上全责,但也不是说他无须负责,李鸿章有救国强国之志,而且更有近代学识和智慧,但为何他没有像英国首相格兰期顿,德国宰相俾斯麦那样挽狂澜,实现大志?“以鸿章固无学识之人也”(梁启超《李鸿章》)。“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个,李鸿章一个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 ,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梁启超《李鸿章》),可谓是一语中的,中国之失政,直接之罪,在朝廷那些不思进取的执政误国之枢臣;间接之罪,在“我国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
  
李鸿章拖着衰朽的躯体为签订《辛丑条约》竭尽心力,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带着未竟的志愿须臾气绝。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未能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到死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他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这也是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她近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衰败的封建主义不能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对抗所造成的结果。在这样的历史里的关键人物李鸿章注定了他悲剧人生。
  
参考文献:
1 牛贯杰《原来李鸿章》
2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3 梁启超《李鸿章》。【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李鸿章 洋务运动 外交活动 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生于1823年,字渐甫,号少荃。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称于世,始终屹立于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被称为”常青树”。然而后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毁之者往往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事件联系在一起,云:“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丧权辱国” (牛贯杰《原来李鸿章》p7),如:《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由于这些事是由他直接负责的,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然而,誉之者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一位“爱国者”,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是“一代行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曰:“尽心竭力为民担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牛贯杰《原来李鸿章》p7)。那么,对李鸿章应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认为,对于李鸿章这样的一个在近代中国与慈禧,赫德三人交织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人,不能简单地作出评价,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他,更不能一骂了事。 认识和评价李鸿章,首先要了解李鸿章所处的社会背景,还有他所做过的事情,“人的存在和本质都是依赖于社会历史的,是由社会历史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293)“欲评骘李鸿章之人物,则于李鸿章所居之国,与其所生之时代,有不可不熟察”。 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循着中国历代王朝的理轨道,经过?康乾盛世?进入危机四伏的?衰世?”(陈旭麓《中国近代史》p2)。
鸦片战争,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逼中国实行所谓的“门户开放”,在这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大进程中,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了形形式式的救国救民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去寻找一条强国的理想道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地方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强国。在经历二次鸦片战争后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央和地方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由此而从清王朝统治集团中产生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他们接过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儒家思想旗帜,提出和标榜“自强”,力图封建末世的推后到来。然后,他们只是引进的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停留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对于政治不能也不敢问,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一部份的权力,所以洋务派在中国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中成为主流。在洋务派集团中,中央的有弈 ,文袢集团;地方的有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而李鸿章是属曾国藩集团,是这些集团中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可以说他是一个伴着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对中国近代化事业影响最大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李鸿章做了一些什么事?从第二鸦片战争结束后,1862年,他当上江苏巡抚起,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开始,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担任直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非策的重要人物。在军事上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解散戈登的常胜军;创立北洋海军,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国防;在经济领域,李鸿章一个人就组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般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一系列近代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化打下最早的基础,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运动上,创办最多,成效最大。“长期以来,李鸿章背负着血腥镇压农民起事侩子手的罪名。他购买和制造船炮的初衷究竟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事还是为了自强和抵御外辱,在今天已没有讨论的必要。历史仿佛是一把双刃剑,在农民和政府身上各刺一个凹槽,清毒放淤。然后降温止痛,然后继续前进。无论如何,李鸿章作为近代洋务派的领袖在开辟新风气,引进新技术方面功不可没。”(牛贯杰《原来李鸿章》) “历史的发展总是要把一些人推到历史事件的前台,使他们成为与这一事件不能分开的历史人物。”(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449),对于人们大众口中的反面人物,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辨证地、客观地评价,不能一骂了事。
李鸿章的从官之路是传统的科举考取功名,同当时的文人一样自小受科第“教义之浸淫”,虽然,他的思想受西方近代化的影响,延伸出洋务思想,开展洋务运动,但李鸿章的思想仍残留着当时普遍存在于士大夫的清王朝天朝上国的愚昧,因此梁启超豪不留情地评价李鸿章是“固无学识之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9 p31-34),其核心思想是为清王朝服务的,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通过单纯是军事和经济上的改革,使清政府强大,但勿视了一点就是政治腐败,社会奢侈风气和民不聊生的状况,他眼中“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早已途穷末路了,因此,他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没有实现的可能,事实上,洋务运动也是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从此走上富强的道路。李启超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识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是他思想中最落后的一面,是他个人悲剧人生的来源。 盖棺尚不能定论。
梁启超《李鸿章》里,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虽然去世了一百多年,但对他的评价盖棺尚不能论定,而争议最大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自已的顶戴花翎。二是如何看到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活动中的外交运动的卖国行为。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以其军事才能,会同乃师曾国藩,编练湘军,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为清朝争取到“中兴”局面,李鸿章更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自强”来“求富”。把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近代军,民用工业,修铁路,办电报局,开矿山,设同文馆并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海军,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开了先河。李鸿章多次提也咄咄逼人的日本对中国未来的威胁,也意思到现代化海军的重要性,他的这项政策到了传统的主张北方防御的国家战略者的攻击,李鸿章不得不顶着朝廷里大压力开始他的海防战略,他用心良苦地不仅大力发展海军,海防的基础设施,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教育现代海军人才,连后来的日本人也不得和认,中国海战之败,非败于人才,而是败于装备不足,由于众所周知的经费问题等问题,李鸿章的现代化海军战略最终失败。
在日本大举侵入中国,水陆两线作战清军全部溃败,军晌缺乏,国家危亡之际。北京城内歌声悠扬,鼓乐冲天,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总管太监李莲英下令,这段时间内凡可能令老佛爷不高兴的事一律不准奏报,就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太后的挥霍无度。甲午战败,国人纷纷将责任集中于北洋海军的统帅——李鸿章一人身上。其实李鸿章看到自已倾力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李鸿章受命赶赴到北京,赴日前夕李鸿章上折道:“我会审时度势,尽全力同日人争辩”,商定一个最为可行的条约。所做一切,只要有利于国家,我甘心承受怨谤。但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无论他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李鸿章的远行:“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难事,又是污名。但面对?日人方图远略,举倾国之师,逼我和款,所索即奢,且不愿遽和?的局面,却没有一个人愿为天下作计,分担难事和污名。?诸人相对默默?正写出了当初一腔义愤和如今一腔和心的对比。若以这些人作为所衬的景观,李鸿章的白发远行的伶仃身形确乎显出挺拔和刚毅。”虽然,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的出发点是为了晚清王朝,但在某种程度上,洋务企业的创办对中国近代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影响。
同时,在面对犹如“虎狼群”的列强方面,每当局势难以收拾,李鸿章也是清廷与洋人同旋的不二人选,忍负重为朝廷买和平。他几以一个人之力,主导风雨飘摇的大清国四十年历史,使之偷安于世世代代,外国媒体评论:“只知李鸿章,而竟不知有清朝廷”。当政局难以控制之时,还是李鸿章出面后。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化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出逃西安。79岁,垂暮之年的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北上调停。经过九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在光绪帝的授权下签订了〈〈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由此可知,李鸿章在临死时,仍希望中国可以强大起来,因此中国的失政,李鸿章不必负上全责,但也不是说他无须负责,李鸿章有救国强国之志,而且更有近代学识和智慧,但为何他没有像英国首相格兰期顿,德国宰相俾斯麦那样挽狂澜,实现大志?“以鸿章固无学识之人也”(梁启超《李鸿章》)。“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个,李鸿章一个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 ,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梁启超《李鸿章》),可谓是一语中的,中国之失政,直接之罪,在朝廷那些不思进取的执政误国之枢臣;间接之罪,在“我国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
李鸿章拖着衰朽的躯体为签订《辛丑条约》竭尽心力,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带着未竟的志愿须臾气绝。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未能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到死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他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这也是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她近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衰败的封建主义不能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对抗所造成的结果。在这样的历史里的关键人物李鸿章注定了他悲剧人生。
参考文献:
1 牛贯杰《原来李鸿章》
2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3 梁启超《李鸿章》。【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下一篇: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概述(本科)  
 相关论文推荐:
| 近代时期英雄名人辈出的原因探析(本科) |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概述(本科) | 
| 对近代历史人物蒋介石的认识(本科) | 清末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简介(本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