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到 1953 年 7月 27 日,此次战争历时三年一个月零两天,这场战争的参战双方实际是南北朝鲜及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 朝鲜停战协定于 1953 年 7 月 27 日在板门店正式签订,朝鲜战争宣告结束。朝鲜战争产生的后果和影响是多方面和重大的。其中,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和多方面的。 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重挫了美国战后滋长的不可一世的傲慢态度和妄图称霸世界的美梦,粉碎了美国侵吞朝鲜并进而侵略中国东北的计划,保卫了中朝两国及远东的和平与安全。
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以和平谈判结束,"为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例,为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开展和平建设,为中国人民把更多的注意力用于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50)但朝鲜战争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本文试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一些分析。
一、阻碍了收复台湾,使中国统一的难度加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增加了共产党及解放军在国内的威望,为实现台湾解放提供了条件。从台湾方面来看,国民党因为战争失败,威望与士气跌到了最底端。从国际方面来看,国民党虽然对美国比较依赖,但是由于美国本身已自身难保,忙于从亚洲脱身,便宣布不再保护台湾。 应该说,这是中共实现台湾解放、国家统一的最佳时机。但因为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财力,而此时台湾又借机叫嚣,对大陆发起反攻,美国又直接通过军舰武力对中国统一进行阻挠: 此后的二十年,美国便将第七舰队,也就是运输舰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六艘派驻于台湾对其进行保护[2](90),台湾问题被国际化。 直到 21 世纪,我国意图统一台湾的想法也被归入敏感话题。
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在中美关系恶化的形势下变得更加糟糕。 朝鲜战争爆发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一直都在加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积极筹划对中国领土的抢占, 想尽一切办法对中国实行各种封锁,1949 年 10 月到 1971 年 12 月,中美关系恶化到最高点[3](228).
毫无疑问, 朝鲜战争加剧了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中美关系恶化持续了 20 年,两国的对立也越来越深,而且美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大国,其行为也影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美关系之间的长期对立及世界格局的改变对我国内政外交造成的不利影响不可忽略。
二、耗费了我国国力,延缓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建国初期,新中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经济建设非常困难。 1949 年工业总产值只有 140 亿元人民币, 重工业与轻工业分别为 37 亿元和 103 亿元;农业产值则更加不堪,因畜力、农具、人力、肥料等生产物资的匮乏,相比解放前,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都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棉花甚至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城乡居民生活拮据,还在温饱阶段挣扎,城镇有一半居民没有工作[4] (70-85).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新中国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加大对工业生产、经济发展的恢复,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但朝鲜战争打断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进程,赢得战争显然成为首要课题,但朝鲜战争中 36 万多中国人伤亡,消耗了 560万吨的作战物资及 62 亿元的战争经费,对我国经济建设是一次不小的冲击[5](332-333).
三、使中苏间的分歧加大,影响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团结与统一
中苏之间的结盟虽然对双方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但因苏联大俄罗斯主义思想的根深蒂固及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所蒙受的巨大屈辱,加之条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不利性[6] (180),中苏之间的结盟不但不牢靠,而且危机重重。而朝鲜战争对这种关系的影响至关重要。 自被推上朝鲜战场以后,中国不得不利用苏联贷款购买武器弹药。基辛格便说过, 斯大林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上显得刻薄吝啬,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两国失和埋下了伏笔;而苏联在对北京的支援上也显得犹豫不决,精打细算,这也是中苏失和的原因之一[7](435、443).
朝鲜战争还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日本经济,为以后日本的对华政策奠定了基础。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离朝鲜半岛最近,盟军(主要是美军)把日本变成军事基地和作战物资供给地, 向日本进行了巨额的"特需"军事订货:这些突然发生的大量需求就叫"特需"."特需"的金额第一二年均为三亿美元,第三年则增加到五亿美元, 使日本的外汇存底由1949 年的两亿美元暴增至 1951 年的九亿多美元 ,约增加了四至五倍,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 1951 年就达到战前最高水平。 "特需"订货不但为日本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使其获得了巨额的外汇收入,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 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日本经济恢复的一个转折点[8](42),使日本由经济萧条逐步发展到经济繁荣的状态,这在日本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日本目前对自己的侵略行为及其罪行并没有进行深刻反思, 频繁出现军国主义逆流,对亚洲各国,特别对中朝韩等国采取一种挑衅态度,屡次伤害这些国家的感情,这与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
四、中国联合国席位问题被长期搁置,同时使联合国一些成员国对中国产生误解
在朝鲜战争以前, 有关中国联合国代表席位的确定已出现对新中国不利的趋势, 尤其是与印度及英国建交的谈判, 使得联合国其他成员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使得美国国务院对联合国接受新中国代表席位的决定予以放弃[9](185). 1951 年 1 月 8 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致杜鲁门的信中写道, 英国政府对于由联合国做出的中国是侵略者的决定表示反对[10] (37-38). 但美国还是操纵联合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中国是侵略者"的提案。 自此,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便被长期搁置。
五、对中国实行禁运,阻碍中国经济建设
1951 年 5 月 18 日, 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的操控下又通过一项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 这便使针对中国的贸易禁运由美国一国转向多国, 并烙上了联合国的印记。 美国经济事务助理国务卿索普于半年后发表一份声明指出,已有 43 个国家对联大决议予以接受并积极贯彻, 而这些国家原先都是向中国进行战略物资出口的主要国家[11](225). 这种经济封锁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国不得不在经济建设上依赖于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 此后,在中国的贸易总额中,中苏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比重在1950 年 、1952 年 、1953 年分别为 32.4% 、58.9% 和72%, 而且此后一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都处于70%以上[12](19). 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苏联影响非常大,若中苏关系恶化, 对苏联的过分依赖必定会给中国造成重大损失,这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验证。
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国际主义精神被西方一些国家看成是"苏联军事力量的延伸"[13](22),同时中国也被一些国家看成是一个"好战的国家""富有侵略性的国家",从而被某些国家利用而宣扬"中国威胁论",对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了一些冲突。
朝鲜战争还使得周边国家形成对中国遏制政策。 朝鲜战争发生后,1950 年 10 月、1951 年 8 月、1951 年 9 月 1 日,美国分别与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签署了军事援助协定、《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及《澳新美安全条约》。这些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在太平洋一带遏制中国提供了依据, 甚至为此建立了军事同盟。美国于 1954 年 9 月 8 日又出台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其中涉及新加坡、法、澳、菲律宾、美、巴基斯坦、英及泰国八个国家,主要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对抗共产主义的以美国为核心的国家圈,强化对中国的遏制,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张,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也更加对立,使中国的国际环境长期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总之,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应对强权挑战,其毅然投入战争是必要的、正义的,直接结果便是使新中国的威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有一利必有一弊,朝鲜战争对中国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总起来看,利远远大于弊。反思其不利影响,可以更好地消除这些不利影响,这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翟志端 ,等 .金门纪实---五十年代台湾危机始末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李长久,等。中美关系二百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陈明显 ,等。新中国四十五年研究[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5] 谭旌樵 . 抗美援朝战争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太行根据地民兵组织的阶级构成及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