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对四川省大竹县黄城寨遗址的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和资料搜集中发现,黄城寨建造年代久远,其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传说众多,并先后几次更改寨名,这些事件都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黄城寨在筑城以后究竟发生了哪些事件?下面,笔者将从收集的零星资料中简要探讨一下黄城寨筑城的历史背景和其经历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
一、筑城的历史背景
南宋后期,北方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国日渐强大,对南宋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由于四川位居长江上游,既可凭险固守,又能构成高屋建瓴,席卷东南之势,自古北方王朝争霸江南,“必先从事于蜀”.同时,南宋偏安东南,中原尽失,唯川峡四路居于上流,可起到屏障南宋王朝的作用。另外,四川又是宋王朝的重要财赋供应基地,这也给四向掠夺的蒙古军队带来新的诱惑力。故被南宋视作“西门”、“后户”的四川,成为蒙宋争夺的主要战场[1].面对蒙古军队长驱直入,西部防线崩溃的危急形势,宋理宗不得不立即选派得力干将余玠领导巴蜀地区的抗蒙斗争,并于1243年正式在重庆设置帅府,接受二冉兄弟建议,遍“令诸郡据险建筑”山城,八年间修建、扩建了各种类型的山城共20座,其中就有着名的“蜀中八柱”.黄城寨同这批城寨一样,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修建的,用于抵御蒙古军队进攻的军事要塞。《方舆纪要》卷六十八“大竹县”条中记载得很明确:“(荣城)在县东仙门里。四围险峻,高阜宽平,宋末保此以御蒙古”.《大竹县志》“舆地志”亦有相似记载:“黄城山,童家场东五里,绝顶平敞,四围壁立如城垣,宋所筑荣城在此……”同时可见,黄城寨在南宋建成后,被称作荣城。
二、黄城寨的历史沿革
黄城寨自建成以后便立即发挥抵御蒙古军队进攻的功能,并其后的几百年间,多次发挥防御作用。据《大竹县志》卷一“舆地志”记载:“所筑荣城……后每经变乱,居民率就此作。”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于1363年建立大夏政权,“十一月郊望癸卯岁正月朔旦,受皇帝玺绶,国号大夏,改元天统,历曰先天,礼乐刑政,纪纲法度,卓然有绪。”[2]
将元朝的四川行省分为八道,治所包括今四川东北部[3],明玉珍的军队占据荣城山寨,改名皇城。不久,明朝开国将领廖永忠平蜀后,为避讳期间又将“皇城”改为“黄城寨”,并按照长城的规格进行重建,四面垒砌寨墙。
明末清初,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后又陷入多次农民起义的战乱中,黄城寨在此时遭受重大破坏。嘉庆年间,黄城寨再次重建,据《大竹县志》卷六“山川志”记载,黄城寨平面呈三角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0.8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黄城寨重建后,附近乡绅均上寨避难。
清朝末年,同盟会员李绍伊据守黄城寨,曾对人曰:“天下将大乱,英雄崛起草泽,吾辈生逢此时,应有所作为”,他成立川北军政府,成为辛亥革命在川北地区一只重要的武装力量,黄城寨开始起着指挥中枢的作用,致使湖北武昌派二十余万重兵进入四川对川北地区的武装力量进行围剿,故而牵制了大量的清军兵力,促进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以及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乡匪众多,附近以及川渝多地乡绅大贾云集于黄城寨以躲避战乱和土匪,这一时期,黄城寨发展繁荣,寨上户数千余家。据《大竹县志》卷一“舆地志”记载:“大寨保其中者千余家。寨上人口数以万计,并有一所学校即黄城高小校”.十字街是黄城寨的中心,从滴水门延伸至小东门,街上肉铺、麻将铺、杂货铺、染坊众多,十分繁华。这一时期,居住活动于黄城寨的军阀将领、地主士绅、文化名人、革命党人也较多,如前清举人江三乘,革命烈士、共产党员江仲西,大竹地区旅长、民革成员周绍轩,着名学者徐仁甫等。随着抗战结束,天下日益太平,居住于黄城寨的绅家大户纷纷迁出山寨,自此黄城寨渐渐没落下去。
三、历代以来黄城寨发挥的功用
黄城寨为当地民众提供了避乱场所,保护了一方百姓和文化命脉免遭涂炭。每逢诸如元末农民起义、明代“鄢蓝暴动”、张献忠乱蜀、白莲教起义等动乱之际,黄城寨都会被重新修复,让民众得以延续生命而免绝种。黄城寨不仅是这些众多战乱的见证者,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巴蜀治乱历史很好的切入点。
另外,黄城寨还是革命活动的策源地和中心地。同盟会员李绍伊据守黄城寨成立川北军政府,最早洒下了民主革命的火种。
其后以江仲西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以黄城寨为中心展开革命活动,用鲜血扞卫了对自由的信仰,可见黄城寨的革命运动是轰轰烈烈的。
尤其是在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辛亥革命中,它吸引了大部分的清军兵力,致使清军部分地区军力亏空,有力地推动了近代革命的发展。
四、结语
现在的黄城寨还保存有一些城门城墙和建筑遗存,现有寨门6个,现存寨墙长度有百余米,历史上的名称经历过云雾寨、荣城山、皇城、黄城寨,明清时期进行过多次重建和修缮,现存主要寨墙和寨门为清嘉庆年间修建,修建原因为抵御地方农民起义和土匪的侵扰。民国年间黄城寨发展较为繁荣,寨内现存房屋老建筑均为民国时期所建,建筑多为石木结构,部分建筑规模较大,开间较宽,进深较深。虽然历史上的黄城寨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今天,其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应加强对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世松等着。宋元战争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62-63.
[2]董其祥。明夏睿陵“玄宫之碑”的研究[J].四川文物,1984(2)。
[3]滕新才。明玉珍及其大夏国本末(上)[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4)。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