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8 世纪以来,南亚次大陆便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其统治范围囊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及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直至1947 年巴基斯坦、印度才相继宣告独立。虽然曾遭受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但是从一定层面来讲也对这片大陆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和忽视的 作 用。其 中,印 度 考 古 局 ( ArchaeologySurvey of India,ASI) 的成立、发展、兴盛,及其对印度、巴基斯坦古代文明遗迹的保存、修复和发掘等则是其最重要的层面之一。
一、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最早注意到印度考古局是在 20 世纪80 年代。1982 年王冀青翻译了前印度考古局局长约翰·马歇尔 ( John Marshall) 的着作 《犍陀罗佛教艺术》①一书,其在序言中简要介绍了马歇尔爵士生平及印度考古局的基本情况,是国内最早关于印度考古局的介绍性文章。2001 年晁华山的 《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的佛教胜迹》②一书中简要提及了印度考古局的历史。2012 年蔡枫在 《印巴犍陀罗艺术研究的三个阶段》③一文中将 1947 年前印巴学者关于犍陀罗研究的阶段称为 “失语期”,在介绍过程中提及印度考古局的历史,对亚历山大·坎宁汉 ( Alexander Cunningham) 、马歇尔、莫蒂默·惠勒 ( Mortimer Wheeler) 的主要工作成就及着作略有介绍。
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对于印度考古局这一机构颇为关注。早在约翰·马歇尔担任印度考古局局长的时候,就注意到前印度考古局局长亚历山大·坎宁汉的工作成就,在其主编的 《1902-1903 年印度考古局年度报告》 中就有所体现。
④随后,印度及西方学者对印度考古局历史的研究逐步增多。1958 年印度学者拉达克里希南( S. Radhakrishnan) 在 《印度考古》⑤ 一书中将印度考古局的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862 年至 1901 年,第二阶段从 1902 年至1966 年。其中,第一个阶段主要介绍了印度考古局的成立概况,亚历山大·坎宁汉的工作成就如促成印度考古局的成立、识别古代印度着名的城市遗址、将英属印度的考古分为 5 个区等。第二阶段介绍约翰·马歇尔自 1902 年抵达印度后,对印度考古局工作的重新部署,使得印度考古局成为政府的一个固定部门,下辖四个分支机构,撰写年度考古报告的决定,科学系统的发掘了哈拉帕 ( Harappa) 、摩亨佐达罗 ( Mehenjo-daro) 、塔克西拉 ( Taxila) 等遗址,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对重要遗址的正式发掘。1965 年印度学者辛格·巴蒂亚 ( O. P. Singh Bhatia) 所着《印度历史 1857-1916》① 一书在介绍到印度总督寇松勋爵 ( Lord Curzon) 的时候,简单的提及了寇松总督设立印度考古局和任命考古局长的热情。
1976 年,前印度考古局局长、英国学者莫蒂默·惠勒在 《我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考古使命》②一书中介绍了 1900 年寇松勋爵的到来对印度考古的影响,由于寇松对印度考古和艺术的浓厚兴趣,任命了一个下辖六位考古调查院的考古局局长---约翰·马歇尔。1979 年桑卡利亚( H. D. Sankalia) 的着作 《印度当代考古》③一书回顾了印度考古局成立 100 周年的历史,认为其历史最初可追溯到威廉·琼斯爵士 ( SirWilliam Jones) 于 1784 年在加尔各答创建的孟加拉亚细亚学会 (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但是 1861 年以后印度考古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
他将 1861 年以后的印度考古局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 1861-1902 年,第二时期为1902-1944 年,第三时期为 1944-1960 年。其中,他又将第二个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 1902 至 1920 年,第二阶段自 1920 年至 1944年。第一阶段着重介绍马歇尔的到来及对印度考古局的改组。1902 年,马歇尔结束他在克里特岛、希腊和土耳其的考古培训,成为印度考古局第一任局长。由于深受希腊古典考古学的影响,马歇尔的兴趣主要是在印度文化中发掘希腊元素,将英属印度划分为很多区,重新建立碑铭学研究的分支机构,这期间虽然遭受战争的扰乱,但仍发掘了塔克西拉、那烂陀、桑奇等佛教遗址。
1982 年 K. M. 斯 里 瓦 斯 塔 瓦 ( K. M.Srivastava) 在 《印度考古的新纪元》④ 一书中,将印度考古局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自1784 年亚细亚学会成立伊始,该会会员对印度文物的调查活动; 第二时期是 1861 年坎宁汉成为考古局长,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发掘; 第三时期主要介绍寇松勋爵和马歇尔的到来对印度考古局产生的影响; 第四时期是本书的重点,着重介绍惠勒到任后印度考古局的变化,将其称为印度考古新纪元开始的标志。1999 年迪利普·查克拉巴蒂 ( Dilip K. Chakrabarti) 在 《印度考古历史---旧石器时代的开始至早期历史的构建》⑤一书中将印度考古局的历史也分为 4 个时期: 第一时期主要介绍亚细亚学会的成立以及 19 世纪早期一系列的调查活动; 第二时期主要介绍亚历山大在考古局的工作; 第三时期介绍马歇尔及其四位继任者的主要工作; 第四时期介绍惠勒的工作方法。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于印度考古局这一机构关注极少,多散落于犍陀罗艺术研究的背景资料之中,几乎没有对印度考古局本身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其研究颇为丰富,其关注的重点则是对历史时期的划分、各时期的主要工作和主要遗址的介绍等。虽然划分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但其划分依据基本一致,都是以英属印度时期四位着名的考古局局长生涯作为划分标准,明显的差异则是对马歇尔和惠勒两人谁是新纪元开启者存有争议。基于此,本文将印度考古局划分为如下四个时期: 威廉·琼斯时期 ( 1784-1860 年) ; 亚历山大·坎宁汉时期 ( 1861-1900 年) ; 约翰·马歇尔时期 ( 1902-1944 年) ; 莫蒂默·惠勒时期 ( 1944-1947 年) .
二、四个历史时期
( 一) 威廉·琼斯时期
印度考古局的起源可追溯到 “孟加拉亚细亚学会”的创建,该机构由威廉·琼斯爵士( 1746-1794 年) 于 1784 年 1 月 15 日在英属印度的首都加尔各答创立,其宗旨是为了探索亚洲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与文学。
琼斯于 1783 年抵达印度,他是以孟加拉最高法院陪同法官的身份进入印度的。
①作为着名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他在印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印度民众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对印度各地文物进行细致的调查,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具体来说,他于1784 年组建了孟加拉亚细亚学会,并在 1786 年举办的 “孟加拉亚细亚学会第三次年度会议”上,提出了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联系的 “同源”( common-source theory) 理论,为19 世纪语言学的研究铺平了道路。②此后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孟加拉亚细亚学会的会员利用职务之便在印度各地搜寻文物古迹。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詹姆斯·弗格森( James Ferguson) 在 1829-1847 年间对岩石开凿遗迹的广泛调查。1834-1837 年间,孟加拉亚细亚学会的秘书长詹姆斯·普林塞普 ( JamesPrinsep) 对 婆 罗 米 文 和 佉 卢 文 ( Brahmi andKharoshthi scripts) 的成功解读,促使他于 1838年成功识别三位希腊化国王的姓名,即: 安条克二世 ( Antiochus Ⅱ) ,托勒密·菲拉德尔弗斯( Ptolemy Philadephus ) 和 昔 兰 尼 的 马 格 斯( Magas of Cyrene) ,这在印度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证明了这些国王与阿育王 ( Asoka)处于同一时代,③ 也为后来敦煌、中亚发现的古文书研究奠定了基础。
④此外,玛克罕·基托( Markhan Kittoe) 在奥丽萨邦的陶利 ( Dhauli inOrrisa) 发现着名的阿育王岩石法令; 梅多斯·泰勒 ( Meadows Taylor) 在南印度发现了大量用巨石堆砌的墓葬。亚 历 山 大 · 伯 恩 斯 ( AlexanderBurnes) 和查尔斯·马松 ( Charles Masson) 在印度西北部及阿富汗发现了佛教的窣堵坡 ( Stupa) ,印度-希腊式的钱币和雕塑。
然而,这一时期的重点集中在对印度各地文物、遗址的调查,研究也多局限于语言学的层面,并未对所调查的文物、遗址进行详细的描述、记载,也忽略了对于遗址的保护及发掘层面。
( 二) 亚历山大·坎宁汉时期
1833 年,年仅 19 岁的坎宁汉 ( 1814-1893年) 以军队工程师的身份抵达印度,开启他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恰好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833 年到 1860 年的军旅生涯; 第二阶段是从 1860 年到 1885 年担任印度考古局总监,这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时候。【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科学考古学在中国得以确立的历史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