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明在《碑刻文献学通论》一书中认为:“从狭义上讲,凡是以石质为书写材料,镌刻、书写在石头上,承载了一定语言内容的所有语言信息资料,都称为‘碑刻文献’或‘石刻文献’。”同时,他又认为两种称说各有利弊。称为“碑刻”,难以涵盖石阙铭文、摩崖石刻等材料; 称为“石刻”,又要包括进石质材料的雕塑、画像等非语言文字信息。鉴于此,我们把有关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材料姑称之为石刻文字文献,下面就这方面的研究所牵涉到的材料作一较详尽的梳理。
一、清代以前的石刻文字文献研究
(一) 著录方面
我国有典籍记载的第一部碑刻文字文献资料是《碑英》,《四库全书》目录类二《集古录提要》提及“自梁元帝始集录碑刻之文,为《碑英》一百二十卷”,可惜此书早佚。今天能见到的最早著录石刻文献的专著是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该书金石俱收,而重在石刻,时间自先秦至五代,所创体例对后来金石之学产生深远影响。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三十卷,十卷目录,二十卷跋尾,体例仿《集古录》,收上始三代、下迄五代的金石铭刻两千种。跋尾引碑证史,于《唐书》多所补正,亦纠正了《集古录》的一些错误,该书是宋代金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以上三种著述中有关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文献的资料不多,但也提供了重要参考。
宋洪适《隶释》二十七卷,共收录汉魏碑碣一百八十九种,全部是汉魏时期隶书体石刻,故取名《隶释》。内容既录碑文又有考辨(包括对文字的考辨) ,最后用小字对碑别字进行了说明,是现存的对碑刻文献文字进行初步整理的第一部专著。
《隶释》完成之后,又整理辑成《隶续》二十一卷,主要收藏汉碑,兼及魏晋隶书碑铭。明陶宗仪《古刻从抄》一卷,所收石刻今大多不传,赖该书得以保存,文献价值较高,《四库全书》收录该书,书中魏晋南北朝石刻共七种。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六卷,集所见汉代以来碑刻凡百余种。该书于碑刻或摘引碑文句段或录全文,跋语侧重历史考证和文字异体的说明,多有创建,是进行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清朱彝尊的《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六卷,以碑刻与传世文献相比照,考订异同、辨别是非、析难释疑,完全用材料说话,纠正和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少缺失,是跋尾类著作的上乘之作。
清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二十卷,作者以坚实的学术功力,结合经史诸子、地志谱牒、文字训诂等,研治金石、辨析异同、补缺查漏、订正讹误、常胜义迭出,是清代跋尾类著作中最为宏富精湛者。清严可均《铁桥金石跋》四卷,收上古至元历代金石,重在碑刻。跋尾详于经史考证,精于文字考释,析疑匡谬,令人信服。
清赵绍祖《古墨斋金石跋》六卷,著录历代碑刻,无录文,跋尾多文字考释和文史考证。还有《金石文抄》八卷,《续抄》二卷。收碑自三代至唐,楷书录碑之全文,跋尾考证历史,考辨文字。清黄本骥《古志石华》三十卷,收晋、宋、北魏、北周至元墓志二百八十二种,按年编排。录碑全文,跋尾说明出土流传情况,摘录诸家跋尾,并下己意。
清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十八卷,收有碑、碣、造像、摩崖等,碑目下注明石之高广、书题、行数、字数,录石之全文,后有跋。
清王昶《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金石兼收,而以石刻为主,是清代最大的石刻资料总汇。该书主要特点有五: 一是资料汇集广泛,上起三代,下至宋末辽金,收金石一千五百余通,按产生时代编排; 二是每金石下记器物形制、尺寸、书题、行数、每行字数、出现地、流传等; 三是视情况摹录或楷书过录全文,俗讹、异体一遵原样; 四是文字有泐蚀损毁者,依其他资料小字补充在旁; 五是集历代诸家题跋、考证、最后加上自己的按语。作者穷毕生精力成书,但终因个人力量有限,加上诸藏家秘而不宣,许多重要石刻并没有收入,所以此书问世后,陆续有补正。
《八琼室金石补正》一百三十卷,虽是对《金石萃编》的续补,但实际上是一部成就不在《金石萃编》之下的金石著作,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书名冠以“金石”,其实算是专收石刻(金器铭文只收了很少一部分铜镜) ,是我国金石铭刻文献中金、石明确分家的第一本著作; 二是主要收《金石萃编》所漏收或新发现的材料,特别补充了大量造像记、墓志、摩崖、题名等石刻,新增两千余种材料; 三是对所收的材料,在与实物或拓片进行一一校对和研究之后,再做出释文,比前人准确可靠;四是进行了开拓性的辨伪工作,虽所辨材料不多,且还有商榷余地,但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 五是将诸家考证研究成果附于每石之后,搜集广博,选取审慎,所加按语大都很精辟。
清吴士鑑《九钟精舍金石跋尾》甲编一卷,乙编一卷,著录碑目,跋尾考证文史,时有文字辨读。清端方《匋斋藏石记》四十四卷,依《金石萃编》的体例,详录碑文,后附诸家意见,再下己意,多精到之处。以上所列前人研究成果,有关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文字研究方面均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参考。
(二) 目录方面
清孙星衍、邢澍合著的《寰宇访碑录》十二卷,是重要的碑刻目录著作,收录上起三代,下迄元朝碑刻七千八百五十三件。体例上以碑刻产生的年代先后编排,每碑之下注明制作时间,撰文、书写、刻工姓名,碑额题字,碑文字形特征,碑石所在地等。对原石已佚、摹刻本、后世题名等作了提示,碑刻原在地有变化、伪刻等也有说明,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记载比较详细的碑刻目录。缺点是有的碑目非自拓本,二是转录它书,立目亦有重复者。
清方若的《校碑随笔》,按年代编目,上起周秦,下至五代,根据石刻损泐情况,考订拓本的先后新旧,指出翻刻与原刻的区别,举出拓本各种版本的文字异同、阙泐情况,对石刻形制、内容、文字书体、流传、保存等情况作了具体的介绍,有时以楷书录碑文。该书是一部搜求、鉴别、收藏碑刻拓本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以上两部碑刻目录对于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文字研究方面的资料查找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三) 通论方面
通论性研究,过去主要侧重于碑刻源流追溯、形制介绍、类别划分、文例总结,主要成果在碑帖义例方面。
元潘昂霄《金石例》十卷,对各类石刻的原始、形制、文体等有详细的描述,对碑刻铭文的体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是对碑刻进行综合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只是举例狭窄、体例纷杂、少归纳精神。明王行《墓志举例》四卷,主要讨论墓志铭文的条例,举例取唐宋墓志而不及六朝,择流舍源,讲文例过琐。清黄宗羲《金石要例》一卷,举例三十六则,讨论为例之义,坏例之始,补充了潘昂霄一些阙略,考证亦详于潘氏。以上三书,统称为《金石三例》。
清郭麐《金石例部》二卷,取《隶释》,条分缕析,又取魏晋六朝碑铭条例缀之于后。又有清吴镐《汉魏六朝志墓金石例》三卷、清李富孙《汉魏六朝墓铭纂例》四卷、清鲍振方《金石订例》四卷等。这些书旨在探讨碑刻铭文的行文格式,以指导人写作铭文,重行文条例,少理论探讨。
真正开始探索碑刻文献的历史发展及其内部规律的是清叶昌炽的《语石》十卷,其中第九卷讲碑刻文字的各种情况和格式。该书侧重石刻的历史渊源和书法艺术,涉及碑刻文献的产生、流传、种类和形制,铭文的体例和格式,书体和书法,碑刻质地、工艺,摹拓技法等。既举证了大量材料,又有理论阐发和规律揭示,它构建起了石刻学的基本框架,是中国石刻学的奠基之作。但该书也有一些弱点,如材料散漫、系统性不够; 材料堆积多、理论规律揭示少; 个别材料有错讹等。
以上的石刻通论性著作虽各具特色,但都能为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文字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和指导。
(四) 文字整理研究方面
前人石刻文字整理研究方面的成果能够为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文字研究提供直接的参考,主要有以下著作。宋娄机《汉隶字源》六卷,从文字方面考释碑刻隶书,兼及词义,所在碑目中涉及魏晋碑三十一种。清李光暎《观妙斋藏金石文字考略》十六卷,杂采诸家跋尾及相关论说,参己意而成,该书仍有跋尾性质,但重在研究文字。
清顾蔼吉《隶辨》八卷,是一部隶书异体字字典。前五卷收汉魏碑刻中的异体字,为摹录,以《礼部韵略》韵部为次编排,字下注碑名、引例句,后加案语。第六卷为“偏旁”,七八两卷为“碑考”,以碑刻年代为序,介绍碑的形制,说明碑的存亡居处。
清邢澍《金石文字辨异》十二卷,广泛收集唐宋以前的金石铭文中的异体字,指出异体之间的同音假借、同义替换、形讹相混等种种关系,各字注明出处和例句,结论亦多可靠。在异体字汇集的同类著作中是较好的一部。缺点是文字摹写,字形改变较大; 文字识读间有错误。
清翟云升《隶篇》十五卷,续十五卷,再续十五卷,所录碑刻中属魏晋的有十九通。采取双钩摹写原字,保存了部分隶书字形,对文字研究有重要参考作用。清赵之谦《六朝别字记》,收录碑刻异体字、俗别字,材料比较丰富。清林尚葵《广金石韵府》五卷,收历代金石古文,按《广韵》二百零六韵编排,收字顺序也依《广韵》,以楷书为字头,字头下反切注音,摹写古文。
此书对研究古文字和汉字的演变有参考价值。清罗振鋆《碑别字》五卷,附《碑别字拾遗》,罗振玉《碑别字补》五卷,后来二书合编成《增订碑别字》。该书搜集碑刻异体字,并认真考证,按《平水韵》分韵编排,每条先出异体,后出通行体,并附少量碑刻来源,未出例句,是研究异体字、俗讹字和汉字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书。
二、20 世纪以来的石刻文献文字研究
(一) 迻录类
罗振玉的《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四卷,录历代碑刻,跋尾侧重文字考释和文史考证,多见解精到,还有《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录》一卷。赵超的《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收东汉至北周的墓志,墓志以葬年为序排列,繁体楷书录文,采用新式标点,其后加简明注释,可惜未附拓片图版。
罗新、叶炜的《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收魏晋至隋代墓志二百三十一通,先楷书录文,后进行疏证。详记志石出土、保存及所参考的拓片图版、录文的出处,然后就录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史实进行考证,列出相关的研究成果。只是疏证未作文字考释,且未附拓片,录文也有脱讹处。
其他如陈垣编、陈智超校补的《道家金石略》,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龙显昭《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巴蜀佛教碑文集成》等都是只录碑文,没有拓片。《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由龙门石窟研究人员经现场勘查,收录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两千八百五十二种。题记涉及造像的年代、事由,造像主的身份、地位,造像的文体及佛教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以上几部专著辑录了不同朝代的碑刻,虽大多没有收录相应拓片,但对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研究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拓本类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收入当时可见的汉代至隋代墓志六百余种,选用较好的拓本影印,并附有考释。释文涉及墓主的世系、职官,地理及相关史实,多有精彩之处。只是拓片与考证分编,查检起来不便。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兼收各类石刻,按年代排序,共一百零一册,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二至八册,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部通代性石刻拓本汇编。
佛教拓片研读小组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北魏纪年佛教石刻拓本目录》,收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北魏纪年佛教石刻拓片二百五十四种,包括佛教造像、造塔修寺记、僧人墓志塔铭,以纪年先后为序。拓片图版旁有出土地、收藏地、尺寸等,也有对应图版的释文。
赵力光《鸳鸯七志斋藏石》,据于右任捐藏碑林的墓志,选用精拓本,制成图录,按卒葬年月日先后编排,附有简单的图版说明。《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收录四川、重庆、广西博物馆、广西桂林、云南博物馆、云南大理、贵州省藏历代拓片图录。
朱亮主编《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精选北魏、东魏、北周时期的墓志二百七十三通,录墓志图版,楷书隶定志文,加现代标点。中国文物研究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一九九四年起开始分省、分册陆续出版。其中涉及魏晋南北朝墓志的有陕西卷第一、二册,河南卷第一、二、三册,河北卷第一册,上海天津卷,内容包括说明文字、图版、录文。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先简要介绍石刻的基本情况,接着是拓片图版、隶定录文并加现代标点,最后是详细的校注,这应该是对石刻文字文献进行比较全面整理的一部著作。以上诸种拓片类著作虽涉及魏晋南北朝石刻的数量多少有异,但对于本时期石刻文献文字的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三) 目录类
欧阳辅《集古求真》十三卷,著录碑目多据拓本,简述碑拓制作、流传情况,比较拓本先后、优劣,于研究鉴别碑拓有重要价值。罗振玉《蒿里遗文目录》十卷,补一卷。著录汉代以来历代各种墓葬石刻。甘鹏云《重雅堂碑录》五卷,《录补》四卷,著录的碑目包括北齐佛教刻经和历代墓碑、墓志、造像记、经幢、塔记等。
毛汉光《历代墓志铭拓片目录》及《历代碑志铭塔志铭杂志铭拓片目录》,二书著录历代碑刻目录较丰。王壮弘、马成名《六朝墓志检要》,收集东汉至隋代墓志近千种,简介每件墓志的出土经过、大小、镌刻时间、书体、石刻真伪、残损泐蚀等,最后列各家著述,资料来源。
刘昭瑞《汉魏石刻文字系年》,比较全面地收集汉魏时期的石刻文字资料,以年代为序编排,每件石刻均注明书体、行数、字数及出土、流传、收藏、著录情况。荣丽华《1949 -1989 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十年间出土的历代墓志兼及个别新发表的早年出土石刻,共录碑刻一千四百六十四通,统一编号为 1467 号(其中三方重出) 。石刻基本按葬年排列,著录涉及盖称,首体,卒葬年月,志石形制尺寸、行字数,出土经过,资料来源等。还有备注说明志主和书者见于史传的情况及与该志主相关的其他亲属墓志的编号,方便检索和研究。
徐自强主编《北京图书馆藏石刻叙录》,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石刻拓本的目录及提要,是馆藏石刻拓本目录中较好的一部著作。与此书相近的书还有王敏辑注《北京图书馆藏善拓题跋辑录》、《北京图书馆藏墓志拓片目录》。陈忠凯等编《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碑林总目提要》,收录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前入藏的各类石刻,以表格形式著录。内容包括本书序号,藏石编号、名称、产生时代、形制尺寸,撰写者、书丹者、刻工、造像人、书体、行、字数等。
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是关于题跋的目录类著作。该书将石刻分成墓碑、墓志、刻经、造像(含画像) 、题名题字、诗词、杂刻(含砖瓦、法帖) 七类,以年代为序排列。每石下注明名称、刻石年代、各家题跋之所出及前代对该石的考证、题跋等。以上目录类石刻文献虽不能为本研究提供直接的帮助,但从文献检索的角度为本研究查找资料提供了不少方便。
(四) 通论类
陆九和《中国金石学讲义》是草创期的通论性著作。以大量实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金石的演变历史及其分类、金石学发展的历程,阐明了金石学研究的意义,只是此书系统性稍差。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该书金石皆论,兼及甲骨、竹木、玉陶,而重在介绍碑刻。作者将现代科学方法引入金石研究领域,新人耳目,只是个别章节有目无文。
朱剑心《金石学》,金石兼论,内容较庞杂。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一书,论述了石刻的主要类型、保存现状、历代石刻研究、石刻铭文的体例与释读、石刻与拓本的辨伪及编目等方面,是一部专论石刻的著作。《古代石刻》一书侧重总结了二十世纪石刻的出土与研究,其中结合出土石刻材料,对墓志的起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古代墓志通论》一书,主要论述了墓志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历代墓志的出土和流传情况; 墓志的形制、纹饰和历史演变; 历代墓志的史料状况及其研究; 墓志的文体特征、文字书写以及识读与研究。
徐自强、吴梦麟《古代石刻通论》一书,内容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时代为线,以石刻类型为分支,举例介绍各时代有代表性的石刻; 第二部分,分地域介绍各省石刻。以上通论类的专著是在汲取古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石刻文献研究的新进展,对石刻文献研究做了理论性的总结,对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文字研究也颇具指导意义。
(五) 文字类
1、专著
秦公《碑别字新编》,此书在罗振鋆、罗振玉编《增订碑别字》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碑刻俗别字、异体字,共收一万两千八百四十四字,为释读碑刻铭文,研究俗别字、异体字和汉字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秦公、刘大新《广碑别字》是在《碑别字新编》的基础上编成,内容和体例上没大的变化,只是增加了收字的数量,共录字头三千四百五十余,重文别字共两万一千三百余,是目前收录碑别字最多的工具书。只是两书均从正字查别字,查找不便,且转录文字亦有不少失真。
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该书在大量收集六朝唐五代碑刻俗字的基础上,对碑刻俗字产生的原因、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但该书所据字形仍是举例性质,未依据字形库,且分析中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2、学位论文
傅继伟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研究》,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文字为材料,通过对一万多个不同字体的字形的比较分析,从字体的演变、字体的过渡、字体间的转写、书写变异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角度对汉字的发展变化进行描写阐释。认为在楷书成熟的过程中,汉字的演变是渐变的; 书法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楷书字体与字形来源具有多样性等。
杨宏的博士论文《北魏石刻楷书构形系统研究》,以王宁先生汉字构形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对北魏时期出现的一批墓志、摩崖石刻、墓碑、造像题记、塔铭、砖志等不同用途上的三万石刻楷书字形做了封闭性的构形测查与研究,描写出北魏石刻楷书的构形特征和书写特征,对出现的现象加以论析,并结合历史文化特点对北魏石刻楷书成因加以阐释,确定了它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郭瑞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的传承与变异》,从笔画、构件、整字的角度对此时期的石刻文字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分析了此时期石刻文字的异体。不过,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较少; 论文所依据的数据库依然是楷书迻录碑石文字,如以扫描的图片入库则更好。
梁春胜的博士论文《楷书部件演变研究》,探讨了在由隶到楷的关键期,楷书部件演变的诸种类型,演变的源流,最后对楷书部件演变的规律作了初步的分析。何山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碑刻构件研究》,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文字的构件为研究对象,在对字形进行全面整理的基础上,论及了构件的分类及构件研究的意义,特别阐释了构件变异与造字理据和书写理据之间的关系。
李利芳的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变异研究》,以构件变异为对象,着重探讨了它的类型,并有详细的例析,最后浅析了其产生原因及影响。魏萍的硕士论文《南北朝墓志铭简体异体字研究》,论及了简体异体字的方式和特点,最后总结了产生原因。
郝晋阳的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墓志中的假借字研究》,一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志假借字为视角,梳理了此时期的语音状况; 二是在把假借字和新造形声字、新造会意字进行对比中论及其衰落趋势。解伦峰的硕士论文《东魏碑刻文字构件变异研究》,谈了构件变异类型、原因和规律,并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变异构件进行了个案研究。
左明明的硕士论文《楷体字的发生和形成》,分别对楷体字的概念、楷体字的形成过程和其字形特点进行论述,尤其对楷体字形成的主要途径和过程作了具体介绍,分析了楷体字从发生到最后形成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形体状况。其他还有何山的硕士论文《汉魏六朝碑刻记号字研究》、李子剑的硕士论文《隶楷阶段会意字研究》、田鸿雁的硕士论文《隶楷阶段形声字义符变异研究》、孙茜的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石刻异体形声字声符换用现象研究》、李涛涛的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石刻异体字表义构件换用研究》等,都可提供有益的参考。
(六) 综合类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碑刻文献全编》,分装成十六巨册,是一部大型石刻录文、研究丛书。收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有关碑刻的前代著作,然后经过删剪拼缀等整理而编成。由于编者对历代有关石刻汇集、研究的原著进行了选择性删除,重新编排,然后影印,原著全貌已不存,不便于全面研究。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陆续影印出版了《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三十册共收书一百零二种,第二辑二十册共二百四十二种,第三辑四十册共六百七十三种,第四辑十册共七十八种,总共收书一千零九十五种。该丛书所收内容庞杂,包括录文、跋尾、碑别字、碑刻目录、碑刻通论性著作等。所收资料一律按原版影印,能完整保留原书信息,便于研究使用,只是许多书未注明版本来源。
三、小结
以上关于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文字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是按照时间顺序分小类作的说明。虽然这些成果和此时期石刻文献文字研究的关系疏密不同,但都是进行此项研究不容忽视的参考资料。
就与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文字研究直接相关的成果而言,其优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虽然各书所收石刻文献文字材料起止朝代各有不同,所收石刻各有遗漏,但所有材料综合起来看,在材料的时间和数量上还是有所互补的,总体上比较齐全; 二是各书在文字形态上,能够基本保持原态; 三是各书在体例上有开一领域之先和构学科之基的作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学术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前人之不足正是后来学人努力弥补的方向。就与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文字研究直接相关的成果而言,尚存在以下之不足:
一是石刻文献数据库建设不足。以上所述各种石刻文献著作各有特色,异彩纷呈,但集众多特色于一身的资料还没有,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要进行石刻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的建成,将先进的查询手段、特大容量结合起来,能够满足人们各自的需求,有利于文献整理和研究,有利于文献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二是石刻文献字库建设不足。之前的“碑别字”类著作,虽搜罗较备,但文字多以摹写字形态储存,不足以保持文字的“原汁原味”,进而影响了文字研究结论的客观性、科学性。利用目前先进的数据库手段,将文字截图分门别类加以贮存,以供检索之用,而这方面是目前石刻文献文字研究领域之不足。
三是魏晋南北朝石刻汉字史研究不足。中国汉字史的研究以中古汉字史的研究最为薄弱,其薄弱原因是缺少对断代汉字的描写与分析的基础,而魏晋南北朝石刻汉字是中古断代汉字研究的一部分,加强对本时期石刻汉字的描写与分析,无疑会弥补魏晋南北朝石刻汉字史乃至中古汉字史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北京图书馆金石组.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 -8 册) [G].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2]毛远明.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M]. 北京: 线装书局,2008.
[3]荣丽华. 1949 -1989 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G]. 北京:中华书局,1993.
[4]赵超. 古代墓志通论[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中国文物研究所等. 新中国出土墓志[G].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4 -2009.
[6][清]陆增祥. 八琼室金石补正[M]/ /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 . 台湾: 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7]毛远明. 碑刻文献学通论[M].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西汉帝陵陵邑营建有关问题探讨 | 1999—2010年间有关现代人类起源研究的文献综述( |
汉代及魏晋时期玻璃的文化属性探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