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织锦的发现,大多集中在湖南、新疆、甘肃等地,大都是零散出土,往往在一个墓地或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当中,织锦仅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且与出土地点和时间不同,导致汉代织锦的相关刊布信息也相对零散,没有系统性。汉代织锦图案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人物纹、器物纹。其中动物纹是最多的一种,又可将其分为禽鸟纹、兽纹和鱼虫纹。本文主要通过对汉代织锦图案中的禽鸟纹进行归纳分析,对其纹样题材和和排列形式进行探讨。
1、纹样题材
1.1三足乌
历史记载中也称三足金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一般居于日中,所以又名阳乌,也称三足。
关于为何乌有三趾,可能是人们受到当时的阴阳构成宇宙思想的影响,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汉代织锦图案中发现有三足乌的并不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麒麟金乌骑士锦”和“永昌锦”,分别被科特森个人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如图1所示,图1(a)中三足乌尾巴为朝下状态,足的排列较为规整,头部略向前倾,旁边还饰有虎、骑士、鹿等动物;而图1(b)中三足乌尾巴方向则为上扬状态,足也处于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头部略向后仰,整体以云气纹为骨架。除了三足乌之外,还有双角双翼兽等神话动物和羊、虎等现实动物,期间缀有“永昌”二字。
另外,很多汉代画像石中也常有三足乌的图案,其形象和文献记载完全相吻合。例如图2中所列均出自汉代画像石,其出现方式大概有三种,第一种一般出现于太阳之中(a),如《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关于为何日中有三足乌,《春秋元命包》中提到:“阳数起于一,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第二种是出现于西王母身边(b),为西王母取食,除了三足乌,旁边还常伴有跪侍者、蟾蜍等。如《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第三种则是以单独纹样出现(c),如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1.2雁纹
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的“彩绘雁鱼缸灯”,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的雁造型优雅,呈回首状,身体较为敦实,颈长,尾短,喙较为扁平(图3)。在汉代出土的织锦当中,也有与之相类似的雁纹(图4),如图4(a)出自“未央锦”,科特森个人收藏,其中的雁纹颈部亦较长,贴近身体,为栖息状,属于辅助纹样,出现于主体纹样十字朵花的四角;图4(b)“登高明望四海锦”中的雁纹则呈飞翔状态,两翅和喙张开,头颈部呈俯视状,穿插于云气纹之间,属于并列主体纹样;而图4(c)“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中的雁纹则呈回首状,颈长,尾短,喙也较为扁平,跟“彩绘雁鱼缸灯”中的雁形态如出一辙,极为相似。
1.3凤纹
凤凰是传说中的奇鸟,带有很强的神话色彩。
秦汉文献中就有关于凤凰的记载,《山阳麟凤碑》上面刻有凤凰状鸟文,下面注曰:“天有奇鸟,名曰凤凰。”说明汉时凤凰一词已经出现。《山海经南次三经》:“丹雪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颌,龟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据此可知,汉时的凤凰特点为:有冠,颈部略长,鸡头,呈五彩色,体型高大。汉代织锦中与之相类似的鸟纹不多见,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图5)中其一鸟纹为五色、有冠,鸡头,应是凤凰的造型。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释读》一文中,作者于志勇根据汉代文献《后汉记》《东观汉记》等记载,认为凤凰、麒麟、白虎、黄鹄、鸾鸟、神马、神雀、五星、吉祥云纹、甘露、白鹿等大瑞屡屡呈祥,在当时流行的“五行说”及“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下,无疑成为祥瑞符号,被直接应用到汉锦纹样的程式化设计当中。分析其也为凤凰。
1.4朱雀纹
朱雀纹属四神纹中的一种,四神纹指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像所组成的一组纹样,它们各代表一方,又有色彩含义。依次为青龙,主东方,青色;白虎,主西方,白色;朱雀,主南方,红色;玄武,主北方,黑色。《三辅黄图·未央宫》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汉代画像石中出现较多(图6),其造型大都比较夸张,尾部是当时工匠们设计的重点,一般尾部造型略显张扬,较大,能够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双翅呈飞舞状,羽冠高耸,相对三足乌来说,造型较为灵活,充满神韵,属于汉代动物造型中最美之一。汉代织锦当中也发现有与之类似的纹样,如图7(a)中鸟尾造型夸张,冠较高,同图6(a)中朱雀造型有很多相似之处,图7(b)中所示鸟纹羽冠和图6(b)中所示朱雀纹羽冠几乎相同。它们的总体特征是:有高冠,尾部较大,造型较为夸张,应是朱雀纹。
1.5鹤纹
鹤在古代代表着生命的长久不衰和永恒,如《淮南子·说林川》记载:“鹤寿千岁,以极其游。”关于鹤的造型早在商代就有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也多次出现鹤,如现藏于河南博物馆的“莲鹤方壶”(图8),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墓,在其顶部中立一鹤,昂首舒翅。其特征为:长喙、长颈、长足,跟现代所见仙鹤造型基本相似。
说明鹤在当时已经成为很受欢迎的纹样题材。图9中新疆民丰尼雅出土的“恩泽下岁大孰锦”中立两只回首相对的鸟(a)、“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中一只似为俯首啄食的鸟(b),造型都为长喙、长颈、长足,极像鹤的形象。
1.6孔雀纹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江陵凤凰山均出土了“波纹孔雀”(有人称之“凫”)锦,凫,又称“水鸟”“野鸭”。在孔雀纹的周边饰有一排排相对的锯齿状波纹。古代关于孔雀的记载相对较少,如图10所示,相关的孔雀纹仅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波纹孔雀锦”(a)和新疆尼雅出土的“人物禽兽纹锦”(b)两例。
1.7鸿鹄
鸿鹄又名鹄,也就是今天所称的天鹅。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诺因乌拉出土的汉式锦当中就有“群鹄”铭文的记载,与其相似的一件织锦为图11所示新疆民丰尼雅出土的“千秋万岁宜子孙“锦,图11(a)~(c)均出自此锦,其纹样和群鹄极为相似,也均立于变体云纹之上,可将其视为鹄的形象。
1.8鸳鸯
鸳鸯是古代男女之间爱情的象征,汉代《飞燕外传》中就有关于鸳鸯记载,如“帝居鸳鸯殿便房,省帝簿”“鸳鸯万金锦一疋,琉璃屏风一张,枕前不夜珠一枚……”,可见在汉代已有鸳鸯纹样的锦出现,如“宜字”锦中有互相连接的两只鸟(图12),对称,两两成双,鸟体较小,线条简练,应为鸳鸯。
1.9未知名目者
除以上几种禽鸟纹之外,还有很多不知为何种类别。但是它们跟其他禽鸟纹一样,一般跟一些兽纹、云气纹、植物纹、几何纹等同时出现,共同构成整个图案纹样。图13(a)所示禽鸟纹为新疆楼兰出土,鸟体较小,尾和喙较长,头较小,旁边还有鹿、麒麟等动物。图13(b)所示禽鸟纹为山普拉出土,喙长,头大,整体风格较为抽象。图13(c)所示禽鸟纹为科特森个人收藏,两两相对,身体扁平、喙尖、足伸展,鸟体较小。图13(d)所示鸟的造型较为简练,忽略头部的刻画,扬一翅。图13(e)所示禽鸟纹为新疆营盘出土,穿梭于茱萸纹之间,枝蔓线条组合及卷曲程度都较为简单,直足,背部略微拱起,鸟纹抽象,装饰性强。图13(f)所示禽鸟纹出自“千秋万岁宜子孙”锦,与图11中提到的3只鸿鹄造型差别较大,所示鸟头部长有弯曲的长冠,足较肥硕,比较少见。
2、纹样排列形式
汉代织锦虽然多少都已有少许破损,但是其图案的排列形式大部分还是可分析的,禽鸟纹的排列方式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两种形式。其中主要以二方连续纹样为主,四方连续纹样并不多见,有“长寿明光”锦、“乐字”锦和“波纹孔雀”锦。二方连续又可分为单鸟二方连续、对鸟二方连续。对鸟二方连续中,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鸟相向站立或相背站立。四方连续纹样可分为单鸟四方连续和多鸟四方连续两种。
2.1二方连续纹样
2.1.1单鸟二方连续
单鸟二方连续是指一只鸟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图14)反复连续而形成的纹样。汉代织锦图案的禽鸟纹主要以此类排列为主。其中又以上下垂直循环的居多,如新疆楼兰出土的“永昌”锦、“瑞兽纹”锦,山普拉出土的“动物寿面纹”锦,营盘出土的“茱萸”锦,科特森个人收藏的“麒麟金乌骑士”锦等。左右循环的相对较少,如“万年益寿”锦。2.1.2对鸟二方连续对鸟二方连续是指两只鸟组合成一个单独纹样,再继续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而形成的纹样。汉代发现的此类禽鸟纹排列不多,共有6件。主要有相背站立和相向站立两种(图15)。相背站立,如新疆尼雅出土的“恩泽下岁大孰”锦、“中国大昌四夷服诛南羌乐安定兴天毋疆云气动物纹”锦(图16)。相向站立,如“宜字”锦、“未央”锦等。
2.2四方连续纹样
2.2.1单鸟四方连续
单鸟四方连续是由一只鸟向四周重复地连续和延伸扩展而成的图案形式。汉代织锦中共发现3件,都是由单只鸟向四周重复循环,分别是“乐”字锦(图17)、“长寿明光”锦和“波纹孔雀”锦。
2.2.2多鸟四方连续
多鸟四方连续是指由三只鸟或以上组合成一个循环,再继续向四周重复地连续和延伸扩展而形成的纹样。如新疆民丰尼雅出土的“千秋万岁宜子孙锦”(图18),由四只鸟组成一个循环,均站立于变体云纹之上,然后分别向左右和上下循环。
3、结语
禽鸟纹是汉代织锦图案中重要的一种,主要分为三足乌、凤凰、雁纹、朱雀纹、鹤纹、孔雀纹、鸿鹄和鸳鸯8种,以及一些不知其名目的鸟纹,它们大多跟翼兽、独角兽等一些现实不存在的动物和马、鹿、虎、豹等同时出现,其间还有云气纹、几何纹、植物纹等装饰。它们的排列方式分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种,主要以二方连续为主,二方连续纹样又可分为单鸟二方连续和对鸟二方连续,而四方连续纹样又可分为单鸟四方连续和多鸟四方连续。
参考文献:
[1]许大海.汉代工艺设计思想[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98-99.
[2]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祝嘉.从汉代彩绘雁鱼缸灯看缸灯设计的现代意义[J].工业设计,2012(2):58-59.
[4]于志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释读[N].新疆日报,2012-03-22(9).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汉代及魏晋时期玻璃的文化属性探究 | 先秦至汉代广西考古学文化演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