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肩负着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二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同家的繁荣强盛。在实现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即新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以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两个凡是”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选择了走自己的路,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由此,就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定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到党的旗帜上。伴随着实践的深化和理论认识的升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2.1 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恩格斯 1848 年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由此,社会主义概念就赋予它“三结构”的内涵:科学社会主义是思想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后,一直沿用这种看法。党的十七大报告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科学内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旗帜”、“道路”、“理论”、“理想”、“制度”五层结构组成,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统一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文化上,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在社会形态上,就要发展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用“旗帜”指引方向,用“道路”坚定立场,用“理论”作为指导,用“理想”凝聚力量,用“制度”作为保障。
2.2 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 13 年的探索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 13 年的探索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在党的旗帜上,并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将其写到党的旗帜上,并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中共十七大报告集中全党的智慧,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三大理论成果的主题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主题,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3 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文明形态在30年的实践中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两个文明建设阶段,以党的十二大为标志,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协调前进。二是三大文明建设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继两大文明之后,江泽民同志又提出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一致。三是四大文明建设阶段,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四大文明”建设格局。这“四大文明”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
2.4 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毛泽东时期的“运动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改革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又采取了“三位一体发展”的模式,围绕着经济建设,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没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阶段适应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的创新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中心,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主线是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通过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通过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5 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建设上形成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没等三大格局。党的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观点,并把“三大建设”纳入这一建设工程的内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就由党的“三大建设”格局发展到“四大建设”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的新亮点包括,一条主线、五个重点、32个字的建设目标。这就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丰富发展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涵。
2.6 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远大目标。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表述为: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共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根据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新要求,第一次精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领导力量、基本路线、根本任务、长远目标等,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目标作了如下描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思想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国企企业文化问题分析 | 浅谈如何加强科学发展观对学制教育的引领 |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分析 | 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创新财经工作的作用 |
| 科学发展观对指导新时期老干部管理工作的作用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交通运输业发展 |
| 老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应用 | 浅谈党校促进科学发展观向实践转化的有效对策 |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析 | 浅论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土地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