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是云南较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在唐宋时期,拉祜族的先民就已进入临沧。拉祜族到临沧应是分批、分期的长期迁徙过程,而他们来到临沧后,也一直没有停止游猎民族所习惯的流动、迁徙,他们的流动直至上世纪中期才告停止,因此他们大多呆在临翔、双江、耿马的高山深箐中。[1]
拉祜族与山有不解之缘,“拉祜”一词有被解释为“居住在山地上的人群”的意思。拉祜族村落一般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莽莽林海深处。拉祜族村落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和乡土气息,依山傍水的拉祜族村落,竹楼幢幢,在密林中时隐时现,一条条深箐溪涧把拉祜族人村与村、寨与寨分开。
各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民族的文化。拉祜族本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上不断的迁徙和民族战争,造成了拉祜族今天的特点,即出现了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大分散的特点拉祜族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必须依靠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深山密林及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使他们长久生活在山区。如临翔区最大的拉祜族聚居区南美拉祜族乡,境内最高海拔 2835米,最低 1500 米,年平均气温 14. 1°C.老百姓多居住在海拔 1800-2500 米之间,属冷凉多雨的高寒山区,莽莽林海,山间云雾缭绕,之间长满绿苔的树,开阔的高山牧场,原始古朴的古茶林,山间时隐时现的村寨……犹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情画。拉祜族传统生态文化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拉祜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意识。
临沧拉祜族主要信奉原始宗教,也有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佛教。拉祜族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在这方面拉祜族先民就形成了敬畏和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 从而也就产生了最初的原始宗教意识。早期拉祜族认为,凡对其产生某种影响的万事万物,无论是祸是福,都是鬼神作用的结果。他们深信,万物皆有灵,只有尊敬鬼神,顺从鬼神并虔诚地对其进行祭祀,以求感动神灵,才能达到祈福禳祸的目的。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所产生的某些对人类最有影响的自然力,如日、月、星、山、河、土地和动植物等,最容易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对这些崇拜对象的祭祀内容最为丰富,祭祀活动最为频繁。[2]
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灵又包括“萨”( 神) 、“哈”( 魂) 、“内”( 鬼) 三类。“神”是善良的; “魂”是附在物体( 动植物) 之内的,魂去物亡; “鬼”是害人的。
“魂”与“鬼”常常没有明确的区分。同一鬼或魂,能帮助人时便是神,会害人时就是鬼。人对鬼、魂都满怀恐惧的心理。最高的神是厄萨。厄萨,说不清是男是女,先天地而存在,是天地万物( 包括人类本身) 的创造者和统治者,全智全能,无所不在; 赏善罚恶,救苦救难。一旦发怒,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祭祀厄萨的场所,有的是一片神林,在山头上留下一片平地,四周是参天大树。
以南美乡南美村为例,大部分森林分布于海拔25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村寨附近受传统文化保护的坟山林、龙林等森林块保持了较为原始的自然状况。
坟山林是烧埋死人的地方,是村寨附近保持较原始的自然森林块,多为常绿阔叶林,坟林是鬼神的居所,除砍伐烧死人的树木外,人们不轻易动坟林里的一草一木。当一个人死了的时候,他们把尸体抬到坟山,用坟山里的木头焚烧尸体,并把骨灰都留在山上,扫拢就行了,在双江勐库镇的冰岛、滚岗等地拉祜族也实行火葬。
二、拉祜族物质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拉祜族物质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体现在他们利用自然资源、适应自然而生息发展,比如在居住环境、住房、饮食、服饰等方面都有体现。拉祜族普遍居住在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区或半山区,这些地区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拉祜族村寨一般建在近水源的山岗和缓坡上,坐落在树林修竹中。寨子中央辟有广场,是寨内活动中心,又称“打歌场”,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植芭蕉林和竹林。传统居室为木掌楼,就地取材,备料施工投资小,综合功能齐全,适用价值较高,深受拉祜族人民喜爱。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传统民居的改良和汉式平房的兴建日见增多,杆栏式木掌楼已处于逐渐消失状态。
“民以食为天”,怎样吃、吃些什么的习惯则受制于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拉祜族的饮食习惯是与社会、经济生产相适应的。经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其饮食生活方式,惯居山间的拉祜族,凭借丰富的天然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拉祜族的饮食习惯是与社会、经济生产相适应的。经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其饮食生活方式,处于游猎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其饮食以食猎物和采集野生植物为主。转入农业生产后,粮食作物成为拉祜族的而主要食物。拉祜族的主食有水稻、玉米和荞麦,以饲养牛、猪、鸡为主要肉食来源,其余主要是到野外捕捉,干季主要靠采集野菜为日常蔬菜来源,主要有蕨菜、竹笋、菌类等等。
南美拉祜族依山而居,青山秀水造就了他们像山一样淳朴忠厚的品格,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树共生共存。就是这样一个依于自然、归于自然的民族,用一种普通的植物,述说一种文化,那就是拉祜族茶文化。相传拉祜族祖先进山打猎,在森林中迷路,又累又饿,就采摘了几片树叶嚼,顿时觉得精神倍增。于是采了一些叶子在路上嚼食,最后走出了密林。拉祜族群众有一句话: 茶叶就是拉祜族的一把砍刀,不管做什么都要用这把刀开路。每天日常生活离不开茶,茶已经成为拉祜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精神上无一日不念及茶,每年腊月初十要进山祭拜茶树,林海中掩映着的古茶树,也在诉说着这个民族的古老茶事。南美拉祜族特别喜欢“烤茶”,这和许多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一致的。
三、拉祜族禁忌和村规民约中的生态保护思想。
拉祜族的禁忌较多,而且具有神秘的色彩。“任何人不得在神树林中大小便,违者,要受寨规惩罚。”“房门要开在正中,不能对着丫口、门前要视野开阔,没有山箐遮挡”.[4]
村寨共同祭拜的神山、神树和大家共有的林木、水源、坟地,自觉维护,任何人不得破坏。如有违者,即要受到村规寨约的处罚。有被罚款的,有被罚种树或修路的。1999 年以前,在南美乡南楞田村,村里对薪柴采伐的管理比较宽松,农户按需砍伐,没有数量限制。1999 年以后,村里规定薪柴不能砍湿柴,只能砍自然干枯或倒伏的干柴。砍柴时间一般安排在三、四月份。
临翔区文华下文东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寨子,全寨 116 户人家中有拉祜族、傣族、汉族等民族。
1998 年,400 多只白鹭鸶飞到寨子来定居,已发展到七八千只。寨子的老人说,白鹭鸶是吉祥鸟,它们总选择美丽的地方居住,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为了留住白鹭鸶,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人人要爱护白鹭鸶,禁止猎捕; 凡是偷捕白鹭鸶者予以重罚,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并在白鹭鸶居住区村寨道路边立上“全民保护益鸟、猎捕白鹭鸶从严处罚”的警示牌,村里植树造林,并建起沼气,为白鹭鸶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农耕时节上演的是一曲白鹭鸶的牛背弦歌。
四、结语。
拉祜族宗教信仰中的体现了一定的生态伦理思想,他们的物质文化中的有一定的生态意识,他们的禁忌和村规民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在这些生态文化中,反映出了拉祜族的生存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这虽然和他们较为落后的生产以及对自然有限的需求有关,更和他们依赖自然的生存方式、对自然心存敬意的生态观相关,他们懂得珍惜自然的重要意义。拉祜族的生态智慧启发我们,当前加强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弘扬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吸收他们热爱自然、适应自然、注重生态保护传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参 考 文 献]
[1]何松。 临沧文明之旅[J]. 临沧文艺,2004,( 5 -6) .
[2]晓根。 拉祜文化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12.
[3]临沧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 临沧地区民族志[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80.
[4]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拉祜族文化大观[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32.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