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起病突然,经常是一觉醒来发现面部肌肉麻痹瘫痪,患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口眼歪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患侧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有时可伴耳后乳突或耳心疼痛,不能做皱额、蹙眉、鼓气及噘嘴等动作,不能闭合眼睑,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还可出现唾液分泌减少,或者同侧舌前 2/3 味觉减退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侵袭面部神经,使面部神经受损出现水肿、受压,导致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2012 -11—2013 -09,我科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中药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50 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 50 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全部 100 例均为我科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 50 例,男 20 例,女 30例; 年龄 6 ~52 岁,平均( 34.0 ± 1. 5) 岁; 病程最短 4 h,最长15 d,平均( 5 ±1) d。对照组 50 例,男 26 例,女 24 例;年龄 7 ~50 岁,平均( 35. 5 ± 1. 8) 岁; 病程最短 6 h,最长14 d,平均( 6 ± 1. 5) d。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参照《临床神经病学》,根据患者发作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和电生理检查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排除中枢性面瘫、重症肌无力、格林 - 巴利综合征等疾病。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对照组 予常规西医抗炎、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并加强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9993471) 0. 4 g,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静脉滴注; 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 多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3021386) 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500 mL 静脉滴注; 维生素 B1片( 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2020611) 1 片,每日 3 次口服; 维生素B12片( 山西亨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4022815) 1片,每日 3 次口服。
1. 3. 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配合耳穴贴压。①中药治疗。药物组成: 附子 10 g,羌活 10 g,僵蚕10 g,防风 10 g,全蝎 10 g。日 1 剂,水煎取汁 300 mL,早晚分 2 次热服。服药后盖被出汗,外出戴口罩,避风寒。②耳穴贴压。取耳穴: 三焦、皮质下、肝、内分泌、脑干、肾上腺、脾。找取敏感点后将王不留行贴在上述穴位上,用拇指、示指轻轻按压并稍加用力按摩,手法力度由轻到重使患者感到胀、灼热、酸痛、汗微出为度,三焦刺激量宜偏大,其他穴位可用中等刺激。每次每穴 1 min,每日按压各穴 3 ~5 次,每次以有胀灼热感为宜。两耳交替使用。
1. 3. 3 疗程 2 组均 15 d 为 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 4 疗效标准治愈: 闭眼好,两侧鼻唇沟及额纹对称,露齿无障碍,面部表情肌对称; 有效: 两侧鼻唇沟及额纹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 未愈: 额纹及两侧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障碍。
2 结 果
治疗组 50 例,治愈 23 例,有效 25 例,未愈 2 例,总有效率 96%。对照组 50 例,治愈 18 例,有效 26 例,未愈 6例,总有效率 88%。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僻,俗称吊线风,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面部,寒邪凝滞所致的常见疾病。多因局部受风寒之邪后发生,特别是冬春季节,气候变化,冷风刺激,寒风如果长时间直接吹拂面部,面部会因过冷刺激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而致病。中医学认为,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或汗出当风,致使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客于面部络脉,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养,故而出现歪斜。
现代医学认为,此病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导致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造成面神经管及周围组织缺氧、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大部分病例因及时发现治疗,预后良好。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部肌肉和神经同时发生了病变,只有抓紧时机,综合治疗,同时修复面部肌肉和受损的面神经,才可能完全康复。特别是早期的治疗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后期面神经和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上多采用药物与理疗相结合的方法。中药汤剂中附子、僵蚕祛风散寒,化痰止痉; 全蝎活血通络止痛; 羌活、防风解表散寒,祛风胜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疏调经筋之功效。耳穴贴压疗法是耳穴疗法中最常见的一种,以丸代针,可将刺激物长久固定于耳穴上,效应持续而稳定。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耳廓与全身有密切联系。从耳廓神经分布的显微观察,可以看出神经进入耳廓后,从表皮至软骨膜中会有各种神经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耳穴按压刺激出现的得气是兴奋了多种感觉器,从而对各种感觉功能调节起到重要影响。
耳穴三焦为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混合支刺激点,为主穴; 脑干穴调节神经功能; 皮质下可增加大脑皮层对神经功能的调节,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营养,营养神经; 肾上腺司面部表情肌运动,与内分泌同时起到抗感染、抗风湿、抗过敏的作用,促进炎症、水肿的消退; 肝畅达气机,调节精神情志; 脾可助脾气健旺、气血健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联合耳穴贴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起到疏通面部之经络,调和面部之气血,濡养经筋,提高人体抵抗力,故而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 内科护理学[M]. 4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07.
[2] 蒋雨平. 临床神经病学[M].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356 - 357.
[3] 陈端生. 福建省中医病证诊疗常规[S].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94.
[4] 黄丽春. 耳穴诊断治疗学[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150 - 151,21.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针灸、中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观察 | 中药结合辨证论治加味治疗偏头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