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世纪长寿王南征百济、攻克汉城之战,是高句丽武功达到巅峰的标志。对于此役,学界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多,然而,有几个重要的相关问题,学界却很少涉及。本文欲就这些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观点未必成熟,不过为抛砖引玉之意,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战争爆发的时间
有关长寿王南征百济之战爆发时间的问题,学界少有分歧,学者们一般都依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所载,认为此战发生于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三年(475)。但是同书《新罗本纪》对此一战事的时间却有着不同的记载:“(慈悲王)十七年秋七月,高句丽王巨琏亲率兵攻百济。百济王庆遣子文周求援,王出兵救之。未至,百济已陷,庆亦被害。”①新罗慈悲王十七年,为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二年,公元474年,由此可见,两者所载之时间存在着一年之差。究竟孰是孰非,实有必要加以探讨。
需要先做出说明的是,关于长寿王南征一事,《三国史记》之外的史籍很少有所记载。而在《三国史记》一书中,共有三处记载了这一战事。除上引《新罗本纪》所载之外,《高句丽本纪》与《百济本纪》也均对此战有所记载。因此,要弄清此一问题,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三条史料做出分析。为方便起见,不妨先将这两段史料转引于下,以供分析。《高句丽本纪》载:“(长寿王)六十三年(475)九月,王帅兵三万侵百济,陷王都汉城,杀其王扶余庆,虏男女八千而归。”②《百济本纪》载:“(盖卤王,亦作盖娄王)二十一年(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三年,475)秋九月,丽王琏帅兵三万来围王都汉城,王闭城门,不能出战。丽人分兵为四道夹攻,又乘风纵火,焚烧城门,人心危惧,或有欲出降者。王窘,不知所图,领数十骑出门西走,丽人追而害之。”③仅从表面来看,后两条史料所载之战争发生时间似乎完全一致,却与《新罗本纪》所载相矛盾。
但笔者以为,若认真加以分析,却并非如此。其实,《高句丽本纪》与《百济本纪》所载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前者所载,是长寿王公元475年九月“侵百济”,而后者所载是长寿王在这一时间“来围王都汉城”.而若在做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前者所载不可能成立。
首先,从两者的史源来看。熟读《三国史记》可知,该书之《高句丽本纪》与《百济本纪》往往对同一事件有大体一致的记载。按照修史的一般原则,应该是关于高句丽的事件,在《高句丽本纪》中记载较为详尽;关于百济的事件,在《百济本纪》中记载较为详尽。但在《三国史记》中却是无论哪一方的事件,都是前者从略,后者却相对详尽而丰富。
这就不能不让人推测,作者在修史时,缺少有关高句丽方面的独立史源,许多问题只能是对《百济本纪》加以简化后转引于《高句丽本纪》。而在简化过程中,就难免会产生微妙的歧义。而《高句丽本纪》关于长寿王侵百济的时间之记载,即属此类。因此两者相较,《百济本纪》更为可信。
其次,是从时间上来看。辰斯王侵百济之战至迟应从高句丽军进入百济境内算起,而丽济边境与汉城之间不会没有坚城重镇,高句丽进军途中也不可能全无战斗,如果说长寿王大军从进入百济到攻克汉城竟在一个月内完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更何况据《百济本纪》还有这样一条记载:“盖卤在位二十一年,高句丽来侵围汉城,盖卤婴城自固,使文周求救于新罗,得兵一万回。丽兵虽退,国破王死,遂即位,性柔不断,而亦爱民,百姓爱之。冬十月,移都于熊津。”
④据此,则长寿王不仅是在一个月内便攻克了汉城,而且还在当月便完成了撤离汉城的行动。长寿王在一个月内完成如此众多的重大军事行动,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以为,《百济本纪》只是记载了高句丽攻克汉城的时间,并在此节点上对长寿王南侵百济这场战争的整个过程做出了较为完整的补充叙述,但对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却并未做出详细记载。
此外,还有一点,也需要加以关注,这就是在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外交事务中,新罗一直都是一个精明者。它的基本外交政策就是利用各国的矛盾从中渔利。在此一事件中,新罗同样应该坐观丽济两强相争,然后再相机而动。因此,它绝不会在文周王到新罗求援后,立即出兵,为百济人充当炮灰。这也应该是文周王在“国破王死”之后,才率援兵赶回国内的真正原因。从这一角度来看,文周王也不可能在一个月内便赶回国内,迫使高句丽退兵。
最后,从战争的一般规律来看,即使退一万步讲,长寿王确实创造了奇迹,在一个月内便拿下了汉城,那么,高句丽军队也必然正处于士气大盛、余勇可贾的状态。可在此种情况下,高句丽的三万大军又怎么会在新罗的一万军队面前毫无斗志,不战而撤离汉城呢?难道长寿王费尽心机攻取汉城仅仅是为了打击对手,而毫无就此灭亡百济之志?这显然有悖常理。笔者以为,长寿王所以在文周王率援军赶到后便撤离汉城,必定是由于当时高句丽军队远离故土,久战思归。故当文周王率军赶到后,高句丽军将士已无心恋战,长寿王才不得不撤离汉城,使得数年的备战之功,败于垂成。由此亦可知,长寿王南征百济之战必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上述《百济本纪》与《新罗本纪》所载并不矛盾,因为前者记载的是长寿王攻克汉城的时间,而后者所载的是文周王入新罗求援的时间。后者所载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长寿王南征百济并非开始于长寿王六十三年(475),这场战争至迟在长寿王六十二年,即公元474年便已经爆发了,而且它至少也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
二、关于僧道琳的作为
在长寿王南征百济之战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僧道琳。他在百济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整个长寿王南征之战的进程。对于此人的作为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无疑会使人对这场战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三国史记》对于僧道琳有一段较详尽的记载:“先是,高句丽长寿王阴谋百济,求可以间谍于彼者,时浮屠道琳应募曰:”愚僧既不能知道,思有以报国恩,愿大王不以臣不有,指使之,期不辱命。“王悦,密使谲百济,于是道琳佯逃罪,奔入百济。时百济王近盖娄好博奕,道琳诣王门告曰:”臣少而学棋,颇入妙,愿有闻于左右。“王召入对棋,果国手也,遂尊之为上客,甚亲昵之,恨想见之晚。
道琳一日侍坐,从容曰:”臣异国人也,上不我疏外,恩私甚渥,而惟一技之是效,未尝有分毫之益,今愿献一言,不在上意如何耳?“王曰:”第言之,若有利于国,此所望于师也。“道琳曰:”大王之国四方皆山丘河海,是天设之险,非人为之形也,是以四邻之国,莫敢有觎心,但愿奉事之不暇。则王当以崇高之势、富有之业,竦人之视听,而城郭不葺,宫室不修,先王之骸骨权攒于露地,百姓之屋庐屡坏于河流,臣窃为大王之不取也。“王曰:”诺,吾将为之。“于是尽发国人,蒸土筑城,即于其内作宫室楼阁台榭,无不壮丽。又取大石于郁里河,作椁以葬父骨,缘河树堰,自蛇城之江,至崇山之北,是以仓庾虚竭,人民穷困,邦之陧杌其于累卵,于是道琳逃还以告之,长寿王喜,将伐之,乃授兵于帅臣。”
⑤从这条史料中可知,道琳到百济后,首先是以自身的特长赢得了盖卤王的宠幸,然后又利用自己与盖卤王的亲密关系,挑唆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使百济国力虚耗,民不聊生,致使其无力抵抗高句丽的进攻。但如果我们再对相关记载加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事实上,道琳所为,还绝不仅于此。除了怂恿盖卤王轻耗国力外,他必定还做了其他许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唆使盖卤王屠害贤才,任用小人等等。这一点,可从下面的一条史料中得到证明。“高句丽对卢齐于、再曾桀娄、古尔万年帅兵来攻北城,七日而拔之,移攻南城,城中顾恐。王出逃,丽将桀娄等,见王下马拜已,向王面三唾之,乃数其罪,缚送于阿且城下戕之。桀娄、万年,本国人也,获罪逃窜高句丽。”
⑥从这条史料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从再曾桀娄与古尔万年参与指挥进攻汉城之战而此二人又不负使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点来看,此二人必定是才智出众的杰出人物。其二,从再曾桀娄与古尔万年在追及出逃的盖卤王后,先行君臣之礼而后数其罪这一点来看,二人又肯定是深明礼仪、素质极高的人物,其原来在百济的地位也绝不会太低。其三,从再曾桀娄与古尔万年“向王面三唾之,乃数其罪,缚送于阿且城下戕之”这一点来看,二人对于盖卤王必定身负深仇大恨,否则其绝不会不顾君臣之义,而行此无礼之举,更不会亲手除掉昔日之旧主盖卤王。
那么,此二人为何对盖卤王怀有如此深仇大恨?回答只能是他们肯定受到了盖卤王的无情迫害。那么,盖卤王当时所作所为又受到何人的怂恿和操纵,当然是僧道琳。当然,当时为僧道琳所迫害者肯定不只是再曾桀娄与古尔万年这二人。据史载:当高句丽大兵压境,盖卤王自知大势已去时,曾对其子文周讲:“予愚而不明,信用奸人之言,以至于此,民残而兵弱,虽有危事,谁肯为我力战!”
⑦盖卤王这一句“谁肯为我力战!”足以说明,此前在道琳的离间之下,盖卤王必定恣意妄为,不知迫害死多少忠臣贤士,故而众叛亲离。由此可见,僧道琳在百济绝不仅仅是怂恿盖卤王恣意挥霍,轻耗民力,而且还曾挑拨盖卤王与百济贤臣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百济朝堂贤才渐去,小人当道,上下离心。举国臣民,莫不切齿于盖卤王。到了生死关头,自当无人肯为之效力。
此外,道琳很可能还挑唆盖卤王做出其他种种残暴不仁之事。但史籍未载,故不敢妄言。
三、长寿王在南征之战中所表现出的军事才略
长寿王南征之战,始自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二年(474),结束于长寿王六十三年(475),历时不过一年有余,却败敌军,破汉城,几乎灭掉了强敌百济,实现了素有“能用兵”⑧之名的广开土王征战十几年所未能完成的伟大事业。那么,长寿王何以会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其在这场战争中又体现出哪些过人的军事才能与指挥艺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肯定会有人认为,长寿王所以会取得超过广开土王的辉煌成就,是因为他的成就是建立在广开土王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之上的。对此,笔者也并不否认,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否认长寿王确有其过人之处。从现存史料来看,长寿王指挥的战争并不很多,但仅凭其南征百济一战,便足以奠定其在高句丽军事史上的地位。可以说,在高句丽的二十八代王中,长寿王是最有战略眼光的一位。在这一点上,他与乃父广开土王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是其在战争中所追求的目标十分远大。从长寿王早在开战之前即将僧道琳遣往百济行使离间计这一点来看,他南征百济的目标,肯定不是像广开土王一样,只是为了攻城略地,取得局部胜利;而是直接将目光投向了汉城,即一举灭亡百济。其次,是打有把握之战。长寿王所以能够顺利攻克汉城,是因为其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战前,他一方面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增强国力,并结好中原,稳定西境。另一方面又遣间谍到百济行使离间计,使得百济国力虚耗、君臣离心。
总之,直到万事俱备时,长寿王才出兵南征。孙子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⑨以此而论,则广开土王属于“先战而后求胜”,其取得的胜利实有侥幸成分。而长寿王则属于后者,是一位“先胜而后求战”的战略高手。由此可见,长寿王所以能取得超过乃父的成就,绝不仅是客观条件使然,而是与长寿王本身的才智有着密切关系的。最后,长寿王还善于利用敌方人员,努力做到“知彼知己”.《孙子》曾讲:“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⑩可见,孙子是将任用敌国之将视为商周两朝兴起的关键原因。而在此一方面,长寿王也做得十分出色。他不仅对百济的贤才以礼相待,而且还对其任用不疑。在攻克汉城之役,长寿王竟将指挥权交给了百济旧臣再曾桀娄与古尔万,可见其对二人是何等重视与信任。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长寿王所以能顺利攻取汉城,是与其大胆使用了桀娄等百济贤才并对敌情有着深入了解分不开的。
当然,在这场战争中,长寿王的表现也并非完美无瑕。因为他虽为军事上战胜百济军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却未能在政治上做好征服百济人心以便永久统治百济的准备。比如,在战后听凭再曾桀娄与古尔万年二人羞辱盖卤王并将其处死,就是一个典型的败笔。因为虽然在战前百济臣民莫不痛恨盖卤王,但他毕竟代表着百济,如果对其处理过当,就很可能激起百济与高句丽之间的民族仇怨,从而使百济百姓萌生对高句丽的深刻敌意。
其后文周王率领百济援兵发起反攻时,长寿王不得不放弃了汉城,恐怕与此不无关系。但瑕不掩瑜,无论如何,长寿王都不愧为高句丽历史上最优秀的战略家之一,其军事才略与所建树的功勋在高句丽战争史上将永远熠熠生辉。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