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在北清事变中,5月28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在那一天的第四次列国公使会议上,各国正式决定出兵干涉义和团事变,而日本作为联合军中的一员,自然也有了出兵清国的理由。针对日本出兵问题,国内意见不一,以山县有朋和桂太郎为首的日本政府对出兵问题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在具体出兵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消极”行为引来了日本各界的不满和质疑。当时的日本当局真的是因为惧于帝国列强的压力也不敢贸然出兵吗?日本的这种“消极”出兵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目的?本文拟通过对当时的陆军大臣桂太郎的言论进行分析探讨,在解释以上问题的同时对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进行进一步探究。
一、出兵计划的制定
5月末,对义和团运动高涨而局促不安的列强各国纷纷从停泊在天津附近的各国军舰中,调遣了总共300多名海军陆战队成员进军北京,其中德国,英国,俄国均为75人,米国52人,意大利40人,日本24人(包含一名士官)。而在6月初到达天津附近的各国海军陆战队成员中,英国233人,俄国160人,德国163人,日本61人。对于日本这种消极作战方式感到怒不可遏的宪政本党犬养毅等人立即言称,“当局对于义和团事变之行动,有错失良机之嫌,我党希望当局能够采取有效果断的措施。”
此外各报刊舆论也有不少文章谴责了日本当局的消极行为。比如《大阪朝日新闻》就说,“值此之际,我国态度如此不明了实在是令人焦急。……至今为止我国在派遣海陆军方面的行动总有迟缓”,甚至大肆宣扬日本应该在联军中独占鳌头,夺取更多利益。
针对各界对当局的质疑,日本陆军大臣桂太郎在日记中反驳道,“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现在不是大说特说或者大写特写日本掌握东洋霸权的时候,而是掌握霸权端绪之时机。若开头一步走错,则我们多年经营之事业就将化为泡影,所以必须十分谨慎小心”,“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尽量不要抬头,当列国有求于我们之时才是我们抬头之日。”
这与当时的内阁总理山县有朋所说的,“避免在外交政策上积极主动地出兵,而应由列国请求我国进行援助才是上策”可以说是不期而合。也就是说,当时的决策层在派兵问题上十分小心谨慎,他们认为,日本应该在义和团问题上采取表面消极的态度,坐等帝国列强主动上门求助。
桂太郎认为义和团之乱因为清国内部一些欲与之勾结的官员的存在,将会演变成一场不容小觑的事变,他评价清兵时说“直隶总督附近的清兵虽然实力较弱但数量确实不容小觑,要打败他们较为困难”.如清政府和义和团勾结起来的话,情况将对列国大大不利。而帝国列强之中,除了俄国之外均距离清国十万八千里,在派遣大部队方面并不那么容易。“即使他们感到事态的严峻性,也无法立即从相隔十万八千里的本国调遣军队”.除了日本之外唯一与中国毗邻的俄国也是“虽然在满洲,东西伯利亚驻有军队,但这些军队在镇压平定当地的反抗尚力不足,加之还有刚从清政府那里借租而来的辽东等地,由于义和团事件俄国更是大为震惊,将兵力多用于当地的防范上,根本没有余力北进”.
因此在义和团事件中大有作为的只能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桂预测当北清事变进入白热化阶段,列强的兵力定会大为不足,那时他们只能求助于日本,所以以山县和桂为首的日本政府并不积极主动派遣大军,而是表现得十分“消极”,坐等帝国列强主动上门求援。
关于具体的出兵计划,桂太郎在《桂太郎自传》中这样写道,思考过后,我与海军大臣商议,陆海军双方意见统一,首先派遣海军加以应对,当事态发展到较为严重的地步则再商议出动陆军的方案。这已是到了海军力不能及的时候了,露英各国也从辽东半岛和威海卫派遣护卫队前往天津,欲与之联合,我日本也有派遣陆军的必要了。……加入列国伙伴必须支付保险费,打算支付这一保险费则需尽量派遣少量兵力……英国向我国请求增援,其他各国虽然文辞之上稍有差异,说什么在共同行动之下便可,那么日本就可以派遣大军……“也就是说,桂当时制定的出兵计划是,第一步先派遣海军,第二步出动少量陆军,最后再派遣陆军大部队。
二、出兵目的
在致清朝政府的国书中,对自身出兵天津的原因,日本冠冕堂皇地称,”此系专为弹压匪类救护使臣起见,别无它意。“但是,当局真的仅仅是为弹压匪类和救护使臣向清国出兵?真的是别无它意么?在这里,笔者拟以当初的军政家,日本陆军大臣桂太郎的观点为中心进行分析探讨。桂太郎作为日本的陆军大臣,在当局中有很强的影响力,也是内阁总理山县有朋的得力助手,因此他的观点基本上可以说代表了整个内阁的政策走向。
首先,桂指出不宜出动陆军,而应该先以海军来进行应对。”首先先命令海军将军舰派遣至大沽“,这是因为”还无法判断事态发展“.传教士的遇害,京津京汉铁路的大规模的破坏,法国技师受伤事件等报道接踵而至,那段时期的北清的情势十分不明朗。此外在6月4日从俄国驻清公使那里获知,俄国已经出动哥萨克骑兵去解救被困的技师,但这些骑兵将于何时抵达天津却是不得而知。可以说,当时日本对进入清国的列强各国的陆战队兵力还无法进行确切预测,”仅仅只是探查的话,若出动行动不易的陆军那么将无法及时应对事态的变化,所以要出动海军来探查“,”出动陆军就好比拔刀,在拔之前就必需事先对将其收入刀鞘之事进行慎重思考。出动陆军之后,要再撤退将会变得十分困难“,也就是说一旦出动陆军就没有退路了,但是桂又说”必需要加入列国的同盟之中去“,所以在还无法正确预测北清事态变化的情况下,首先先出动海军,在探查北清事态的同时与列强各国保持行动的一致性。总的来说,桂在出动陆军问题上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认为在北清事变尚未明了的情况之下,若贸然出动陆军,撤退将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一开始他尽量避免派遣陆军,先出动便于行动的海军来探查情况,再决定是否有派遣陆军的必要性。
接下来,桂又论述道,”当海军力不能及之时,便是我陆军下手的时机“,”先计划派遣少量陆军“,列强各国的海军陆战队在经历大沽炮台夺还战之后,向北京进军的途中遭到义和团和清兵的围攻,被迫退回了天津。随着北清时局的恶化,光依靠海军已经无法平定事变,因此出动陆军就显得有必要了。此外桂又说,”露英各国也从辽东半岛和威海卫派遣护卫队前往天津,欲与之联合,我日本也有派遣陆军的必要了。“而在天津的森中佐也发电称,”听闻已有160名俄国陆军和250名德国陆军抵达天津,此外英国的1000名陆军也正在前往天津的途中“.听说列强各国纷纷派遣陆军前往清国,桂更加认为出动陆军已经迫在眉睫。可以说,当时日本在派遣陆军问题上除了考虑事态的恶化之外,还顾及到了其他列强的行动,当听说英露德等国开始陆续派遣陆军前往天津,日本自然不甘落后,力求与其保持一致性便开始计划派遣陆军了。而在派遣陆军的具体问题上,则是”先出动少量陆军“.为什么是先出动少量陆军而不是直接派遣陆军大部队?究其原因,桂解释道,”掌握东洋之霸权之前,要先掌握霸权之端绪,要掌握霸权之端绪则在于加入列国伙伴之中。加入列国伙伴必须支付保险费,打算支付这一保险费则需尽量派遣少量兵力,立足于列国末尾的同时又列于不失为其伙伴的地位,才是外交之上策。“桂认为在此次北清事变中,日本加入八国联军是”掌握东亚霸权之端绪“,而起初的小部队派遣则是”加入列国同盟的保险费“.可以看出,桂的出兵计划,比起是为了保护在清日本人的安全,更像是为了加入帝国主义列强的队伍而制定的。桂指出,”即使以军事为辅外交为主进行也是十分困难的……即使军事全胜,但也必须不能再重蹈三国干涉之覆辙“.桂认清了军事和外交之间的不平衡将导致严重后果,为了不引起列强的猜疑,最初只以”保险费“的形式出动少量陆军,以一个不起眼的小伙伴的姿态加入八国联军。
最后,当北清的情势一度恶化,联合军的兵力严重不足之时,便是日本派遣陆军大部队的时机。
但是日本并没有积极主动地派遣大部队,而是按照桂所说的”我们尽量不要抬头,当他们有求于我们之时便是我们抬头之日“,”必须在列国陷入极度困难之下,再救助于他们“,日本一边挤牙膏似的陆续派了一小部分兵力,一边仍在坐等列强各国主动向自己求援。果然不出日本所料,过不了多久,清政府便向列强宣战,全力支持义和团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情势越来越对列强不利。天津大沽间的通讯也因此断绝,为增强大沽守卫,列强决定增派陆军,英国率先向日本发来请求增派陆军的电报。终于是等到了日本抬头的时候了,虽然当时除了英国对日本增派陆军态度积极之外,其他列强都反应冷淡或者并不支持日本增派陆军,但是随着战局的一度恶化,当列强认识到除了依靠日本陆军之外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除北京危机时,也只有无可奈何地同意了。这样日本便堂堂正正地向清国派遣了陆军大部队,从起初的”保险费“一跃而成”大股东“.
如上所述,在还无法预测事态走向的情况下,日本首先出动海军,在打探实情的同时保持和其他帝国列强的行动一致性。当事态的发展已是海军力不能及之时,为了不引起列强的猜疑,产生摩擦,先出动少量陆军,以一个小伙伴的形式出现在列强队伍之中。最后,当战局一度恶化,除了依靠日本之外没有任何可以解除北京危机方法的情形之下,日本便堂堂正正往清国派遣陆军大部队。桂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从中我们可以探知日本其实抱有通过加入八国联军以提升自身国际威望的企图。这与7月5日决定出动第五师团的内阁会议决定书中所写的”如今列国援兵未至,天津大沽也已陷入与敌军苦战之中,若此时我国突派大军解其围困,并进一步解决北京之乱,以成拨乱之功的话,那么功劳基本将归我国所有,各国也将永远对我国感恩戴德。“即,拥有优越地理条件的日本在列强各国的援军到达之前就派遣大部队将义和团之乱镇压下来的话,”各国将永远对我国感恩戴德“,通过卖列强这个人情以提高日本在帝国列强之间的地位这一出兵理由中我们也可窥探一二。总之,桂太郎制定的出兵计划并不单纯只是想保护在京的日本人的人身安全,而是在确保日本本国利益的前提下借此出兵机会提高日本在列强中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威望。
三、结语
通过对桂太郎的言论进行分析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出动海军的目的在于探查实情,并在军事力上保持和列强的一致性。派遣小部分陆军是由于事态的不稳定,其他列强纷纷向北清派遣陆军,为了不落于列强的后头,同时又不能引起他们的猜疑,日本便先派遣一小部分”保险费“随联军进入北清。在事态进一步恶化,除了依靠日本陆军之外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除北京危机时,日本由于英国的”邀请“和其他列强的默认,便堂堂正正派遣大部队入侵北京,成了八国联军的主力,冲锋陷阵,表现得尤为积极,博得了列强各国的好评。日本在派兵计划制定上可谓是深思熟虑,步步为营,在不引起列强怀疑的前提下还要保持与其行动的一致性,通过出兵计划的顺利实施,日本成功地提高了自己在列强中的声望,顺利加入了帝国主义在清国争夺的队伍中,为推行大陆政策,进一步入侵清国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栋梁。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四卷(1895-1945)[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徳富蘇峰。公爵山県有朋伝[M].東京:原書房,2004.
[3]徳富蘇峰。公爵桂太郎伝[M].東京:原書房,2004.
[4]桂太郎。桂太郎自伝[M].東京:平凡社,1993.
[5]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文書第33巻別冊北清事変[M].東京:日本国際連合協会,1956.
[6]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M].東京:原書房,1965.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日本明治时期“古典复兴”研究 | 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 |
二战后日本社会历史认知的严重偏差 | 从奈良与京都探讨日本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 |
明治宪法下日本制度设计与权力运作中的矛盾特 | 日本菅原道真对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接受 |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政治发展危机 | 周一良日本史研究轨迹分析 |
二战中日本政治传播网络的组织建设及基层媒体 | 讨论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历史产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