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8-12-29 11:26
政治理论课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以注重系统知识传授、开发理性能力为目的的唯理性教育思想支配下,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培养的倾向。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知性灌输的基础上引入情感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赋予情感因素在政治理论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情感是指伴随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而发生的内心体验。情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动力与调控因素,在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201因此,全面考察并赋予情感因素以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实现情感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关注决定了情感教育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选择。人的主体性存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须尊重人的现实心理发展水平,考虑情感的可接受性和情感激发的契合性。与常规的知性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知性教育所强调的主体与客体的知识传递过程外,更强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价值互通与心灵相通过程。理性的认知接纳要转化为内在的价值信仰,必须通过情感中介予以共鸣并强化。“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2]24情感教育方法之所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重要作用,是因为情感是个体认知世界构建的基础,是个体确立理想信仰的前提,是个体精神价值追求的内在驱动力。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人的情感素质及其发展往往在更深层次上表征着人的道德面貌。由于道德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以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3]328
即便对单纯的知识性教学目标而言,情感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教学内容。在西方教学论中,知识性教学目标在表达上往往以“智能”的表述形式呈现。智能问题是一切教育理论、教育学派的理论原点,对智能的理解构成教育目标确立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在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智能一直被看作是理智、逻辑-理智的代名词,对智能的理解处于功能和结构窄化的状态。实际上,智能本身可以用逻辑-理智来表征,也可以用情感体验能力来表征。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个人效能方面,情感影响智力加工。皮亚杰(J. Pi-aget) 指出,情感决定了对具体情况采取接近还是回避的倾向,从而影响人的智能朝向,这一倾向化指向必然影响知识的获取,造成某些方面积累较多,某些方面关注较少。第二,在社会效能方面,情感对智能起价值导向作用。人的智能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智能一定会用于好的实践目的,智能必须受到情感的引导才能发挥其具体社会功效。第三,现实智能是从潜在智能转化而来的,支持性的社会文化情境是完成转化的重要条件。当后天教育对个体某种智能的表现回馈以肯定、赞许和鼓励等态度时,潜能得以强化并再次表现,进而得到逐步发展; 反之,如果得到的是否定、批评,个体将反思自我的潜在智能,直至导致不再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这一过程清晰地反应出情感对智能发展的强化或否定作用。
二、基于情感教育理念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个体对环境刺激的知觉、将刺激转换成记忆编码以及存储与提取等。加涅(R. M. Gagne) 把这种学习的信息加工观念应用于学习分析理论中,提出了学习的九阶段说。学习九阶段的划分,客观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事件的选择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但是,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学习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在同一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信息选择和加工组织。因此,教学目标的性质又在客观上决定了学习阶段的主体特点和有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
依据加涅的学习阶段论,可以将政治理论课分别从学习准备、习得和操作以及学习迁移三个方面,论证在情感教学目标主导下的具体情感教学内容的选择。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精选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两篇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