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和平初年(公元 460 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公元 494 年)之前,其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 520-525 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 000 m,按照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可分为早、中、晚3 个时期,不同时期的造像艺术风格极具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佛像深目高鼻,身躯健硕、挺拔,法相庄严,将北魏拓跋鲜卑剽悍强大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中期石窟则以雕饰细致、装饰华丽著称于世,展现出了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民间窟室规模小,较为随意,造像清秀俊美,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这种造像风格对龙门石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它独具特色,所以,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1 科学保护、管理文物
云冈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以云冈石窟为核心。在这项工作中,科学保护、管理文物是关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云冈石窟,1997 年,国家公布了《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2007 年还制定了《云冈石窟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 年)》。
此外,还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科学保护、管理。1974-1976 年,进行了 3 年抢救性加固,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和雕刻,基本保证了洞窟的稳固性。这次工程中使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获得了我国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嘉奖,使得云冈石窟名扬国际。1992 年,拉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的序幕,进一步解决了水和环境污染对石窟造成的风化。这项工程涉及云冈镇搬迁、省道 339 线改道、云冈峪绿化、十里河治理、石窟防水工程、山顶危岩体加固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20 多个项目。
通过对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有效地解决了煤尘对石雕的污染,窟前的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确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 年,全面启动了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这次工程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彻底整治了云冈石窟周边的环境--云冈石窟周边村镇整体搬迁,云冈峪大面积绿化,核心景区面积扩大了 10 倍,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昙曜广场、灵岩寺、佛光大道、演艺中心、食货街、摩岩石刻、云冈戍堡、龙王庙遗址、古道车辙遗址、云冈石窟陈列馆、皮影演艺馆、石兵美术馆和云冈画院等文化景观,使得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景镜、缀目新眺"的历史风貌得以再现。扩大后的景区布局和谐、服务设施齐全、文化气息浓厚,使云冈石窟真正成为了国内一流的大型景区,成为了海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2008-2012 年,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石窟山顶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 5 600 m2.在这次考古工程中发现了 2 处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和铸造工场遗址。其中,北魏佛教寺庙遗址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完整的石窟寺遗址,它被评为了"2011 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国家文物局也已经批准了"云冈石窟窟顶考古遗址及明代戍堡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云冈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还为云冈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2011-03,国家文物局批复了"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修建工程设计方案",至此,云冈石窟开启了窟檐建设工程。2015 年建成的木构窟檐极大地缓解了五华洞受雨水冲蚀而风化严重的情况,为云冈石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加大云冈石窟景区管理
近年来,随着云冈石窟大景区的逐步完善,依靠云冈石窟特有的、优越的旅游条件,云冈石窟研究院也逐渐加大了对其创新管理发展的力度,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2.1 完善云冈服务管理工作
围绕云冈服务管理理念,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出台《云冈景区旅游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品格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②明确售票、团队接待、导游讲解等服务标准,比如游客等待购票时间不得超过 15 min,团队购票和检票时间均不超过 5 min,景区解说时间不少于 90 min 等;③制定景区安保应急预案后,保卫人员要 24 h 不间断巡查;④打破工种分工界限,倡导"人人都是景区形象大使"的理念,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或处理,不留隐患;⑤实行员工终身培训制度,让大家拥有不断提升的机会;⑥健全服务投诉反馈机制,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2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职工专业技能
云冈石窟研究院每年会定期举办中日云冈学术研讨会、云冈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中小型学术讲座,开设专业技术培训班。比如北京大学李智荣博士的"三维技术在考古中应用"讲座、印度史学家毛世昌讲诉"印度的历史与艺术"、兰州大学杜斗城教授"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专题讲座、2015 年跨文化亚洲佛教艺术工作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波教授美术讲座等,开设了山西省第三期彩塑壁画文物科学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专业讲解员培训讲座等。
2.3 提升石窟品位,加大学术研究力度
云冈石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自 2008 年起,云冈石窟研究院对所有石窟造像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对后世研究和科学保护云冈石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专家学者对云冈石窟作了大量的学术调查、研究,发表了一批高水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和平初年(公元 460 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公元 494 年)之前,其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 520-525 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 000 m,按照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可分为早、中、晚3 个时期,不同时期的造像艺术风格极具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佛像深目高鼻,身躯健硕、挺拔,法相庄严,将北魏拓跋鲜卑剽悍强大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中期石窟则以雕饰细致、装饰华丽著称于世,展现出了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民间窟室规模小,较为随意,造像清秀俊美,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这种造像风格对龙门石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它独具特色,所以,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1 科学保护、管理文物
云冈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以云冈石窟为核心。在这项工作中,科学保护、管理文物是关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云冈石窟,1997 年,国家公布了《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2007 年还制定了《云冈石窟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 年)》。
此外,还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科学保护、管理。1974-1976 年,进行了 3 年抢救性加固,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和雕刻,基本保证了洞窟的稳固性。这次工程中使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获得了我国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嘉奖,使得云冈石窟名扬国际。1992 年,拉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的序幕,进一步解决了水和环境污染对石窟造成的风化。这项工程涉及云冈镇搬迁、省道 339 线改道、云冈峪绿化、十里河治理、石窟防水工程、山顶危岩体加固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20 多个项目。
通过对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有效地解决了煤尘对石雕的污染,窟前的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确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 年,全面启动了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这次工程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彻底整治了云冈石窟周边的环境--云冈石窟周边村镇整体搬迁,云冈峪大面积绿化,核心景区面积扩大了 10 倍,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昙曜广场、灵岩寺、佛光大道、演艺中心、食货街、摩岩石刻、云冈戍堡、龙王庙遗址、古道车辙遗址、云冈石窟陈列馆、皮影演艺馆、石兵美术馆和云冈画院等文化景观,使得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景镜、缀目新眺"的历史风貌得以再现。扩大后的景区布局和谐、服务设施齐全、文化气息浓厚,使云冈石窟真正成为了国内一流的大型景区,成为了海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2008-2012 年,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石窟山顶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 5 600 m2.在这次考古工程中发现了 2 处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和铸造工场遗址。其中,北魏佛教寺庙遗址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完整的石窟寺遗址,它被评为了"2011 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国家文物局也已经批准了"云冈石窟窟顶考古遗址及明代戍堡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云冈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还为云冈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2011-03,国家文物局批复了"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修建工程设计方案",至此,云冈石窟开启了窟檐建设工程。2015 年建成的木构窟檐极大地缓解了五华洞受雨水冲蚀而风化严重的情况,为云冈石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加大云冈石窟景区管理
近年来,随着云冈石窟大景区的逐步完善,依靠云冈石窟特有的、优越的旅游条件,云冈石窟研究院也逐渐加大了对其创新管理发展的力度,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2.1 完善云冈服务管理工作
围绕云冈服务管理理念,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出台《云冈景区旅游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品格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②明确售票、团队接待、导游讲解等服务标准,比如游客等待购票时间不得超过 15 min,团队购票和检票时间均不超过 5 min,景区解说时间不少于 90 min 等;③制定景区安保应急预案后,保卫人员要 24 h 不间断巡查;④打破工种分工界限,倡导"人人都是景区形象大使"的理念,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或处理,不留隐患;⑤实行员工终身培训制度,让大家拥有不断提升的机会;⑥健全服务投诉反馈机制,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2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职工专业技能
云冈石窟研究院每年会定期举办中日云冈学术研讨会、云冈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中小型学术讲座,开设专业技术培训班。比如北京大学李智荣博士的"三维技术在考古中应用"讲座、印度史学家毛世昌讲诉"印度的历史与艺术"、兰州大学杜斗城教授"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专题讲座、2015 年跨文化亚洲佛教艺术工作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波教授美术讲座等,开设了山西省第三期彩塑壁画文物科学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专业讲解员培训讲座等。
2.3 提升石窟品位,加大学术研究力度
云冈石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自 2008 年起,云冈石窟研究院对所有石窟造像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对后世研究和科学保护云冈石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专家学者对云冈石窟作了大量的学术调查、研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论著,而研究院也出版了各类科普刊物,比如《云冈保护五十年》《云冈百年论文集》《名人与云冈》《云冈石窟编年史》《2005 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云冈》《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等。同时,云冈石窟研究院还聘请了绘画大家李志正、常道、李国美、李藻华、梁力强、王晨等为云冈石窟作画,开办了云冈石窟美术馆和石兵美术馆。这些都展现出了云冈石窟的科学文化内涵。
2.4 发掘旅游资源
云冈石窟大景区建设完工后,再现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石佛寺情景。自 2011 年以来,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台湾觉性地球协会共同合作,举办了多届佛教文化交流活动。2013 年的"月下云冈三千年"、2015 年"云冈石窟云禅·觉修"、国际禅学暨禅画大师洪启嵩魏碑艺术特展等活动,为打造云冈石窟禅修圣地,科学挖掘魏碑故地文化内涵,推动云冈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创新管理方式,拓展特色产业
云冈石窟研究院在挖掘云冈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云冈石窟和入驻云冈文化园区经营单位的管理力度,有计划地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与此同时,积极扶持和引导具有当地特色文化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种类,使它们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经营,以适应文化市场的创新发展需要。云冈景区将云冈石雕、代京木雕、云冈绢人、广灵剪纸、灵丘银器等当地的 10 余家特色专营店请入食货街,特色物品种类已达 500 余种,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旅游市场,创新出了一条健康、科学的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了云冈石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