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被誉为“世界泉水之都”.她不仅是一个拥有湖光山色的风景名城,也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城市。目前,对济南城市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文化和自近代开商埠以来的现代文明,而济南作为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特点却鲜有人关注。目前《济南通史·现代卷》( 齐鲁书社 2008 年版) ,《中共济南地方史》( 济南出版社 2001 年版) 等成果梳理了济南的革命史。但是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这些作品尚不能对济南这一革命城市的文化进行全面的展现。本文拟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梳理济南红色革命文化的特点,以革命遗址的保护为切入点为济南的红色文化传播提出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济南革命遗迹分布概况
济南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每一寸土地都有革命先烈奋斗过的痕迹。目前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纪念馆、纪念物、纪念碑等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也是济南红色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济南市区南部的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从 1948年 10 月“济南各界烈士公墓筹备委员会”成立到1968 年纪念塔及附属工程完工,历时近二十年,凝聚了众多决策者、规划者、设计者、施工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现在陵园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北面的纪念塔,中间的济南战役纪念馆和南部的烈士墓区。这三部分规划合理,保护完善,尤其是在原五里山西麓的烈士骨灰堂及事迹陈列室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济南战役纪念馆,用丰富的文献资料、珍贵的照片、现代化的影像技术让我们感受到济南战役期间硝烟弥漫的战斗景象。英雄山,因战斗英烈的光荣事迹而得名,因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而历久弥新。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善的休闲设施,同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起传承着红色的革命文化。
济南市区东部黑虎泉边的解放阁将泉城的自然风光与红色革命教育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在一层大厅外壁上镶嵌的八组反映济南战役场景的灰色大理石浮雕、济南战役英雄群像的高大雕塑和四周陈列的济南战役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济南解放的艰难历程。由革命纪念大厅可拾级至观瞻厅,继而登上阁顶,饱览泉城美景。现在泉城济南形成了解放阁---舜井街片区,以浙闽会馆、金家大院为核心的古建民居保护群被保留,与附近的商业休闲文化区一起带动了解放阁的发展。目前,这一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体验区不仅是游览、休闲之地,而且推动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
紧邻趵突泉,位于五龙潭西南角的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是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先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场所,山东省的革命种子从这里开启了星火燎原之势。1985 年,五龙潭公园建立时拆掉了周围的民居,但是这座小楼保存完好,这里的房间仍按当时面貌,摆设着桌、椅、茶具、办公用品等,还保留了王尽美和邓恩铭等人曾使用过的一些器具以及一本《共产党宣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济南及山东早期党组织的光荣历史。此外,趵突泉公园北邻的五三惨案纪念园、千佛山内全国最大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槐荫广场缅怀 22 位烈士的“四五”烈士纪念碑、百里黄河风景区南岸的“泺口九烈士”纪念碑、五柳闸景区“中共济南市委重建旧址”的纪念亭、茂岭山济南战役纪念地、天桥区黄河北岸的鹊山惨案纪念地、槐荫区琵琶山“万人坑”等等都是革命年代的真实见证。
位于市区周边的革命遗迹亦有不少。仲宫镇西南约五公里处的尹家店“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纪念地”是座占地近 500 平方米的院落,这里是1948 年济南战役打响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指挥所所在地。历城区西营镇算盘村的马家大院,曾经作为济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后勤部”,这里修造过大批枪械,制造过大量军鞋、袜子、毛巾、肥皂等军需,还医治过部队伤病员,储存过粮食。1988 年 12 月,历城区政府把这里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算盘村革命遗址。
以国家森林公园而闻名的大峰山,被誉为“长清的延安”.它既是一处文化古迹,又是长清人民的革命摇篮、中共长清县委诞生地、山东军民抗日烽火的发源地,也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峰山不远处的卧牛山卧牛寨曾经发生过一幕类似“狼牙山五壮士”般的英勇跳崖故事。
济南,见证了新中国从战火硝烟中一步步走来、从艰难困苦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历史。这些地方是济南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今天济南城市建设中传播红色精神的核心区域。
二、济南革命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济南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红色旅游城市。但是济南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并不尽如人意,这大大制约了泉城红色革命精神的发扬和红色旅游的开发。
( 一) 济南革命遗址保护参差不齐
从当前革命遗迹的分布和保护情况来看,大概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与泉城自然风光有机融为一体的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英雄山、解放阁、五三惨案纪念园、辛亥革命烈士公墓以及长清的大峰山等革命遗址保护良好。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休闲娱乐规划不断整修的槐荫广场“四五”烈士纪念碑、“泺口九烈士”纪念碑以及中共济南市委重建旧址保护也比较得力,这些革命遗迹充分发挥了其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它不仅吸引着济南市民,也成为济南对外展现革命文化的重要窗口。第二,偏远地区的革命遗迹保护不如人意。济南市天桥区黄河北岸边的鹊山惨案纪念地、马家大院早已面目全非。1996 年 4 月,中共天桥区委和中共北园镇委共同建立“鹊山惨案纪念碑”,以纪念在 1937 年 11月被日本侵略军杀害的同胞。今天,这里杂草丛生,碑石破裂,碑文模糊不清。即使是当地居民也鲜有人知晓这段历史。马家大院物是人非,当年的建筑大多被损毁或翻建,整个院子显得破旧不堪,难觅当日革命根据地的盛景。第三,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革命遗迹一直未被后人所重视和关注,有些在时代大潮下正在逐渐消失。像长清的卧牛山,1940 年当时为了减轻大峰山根据地的压力,掩护长清党政机关的转移,抢占敌人集合地点北侧的制高点卧牛寨,十几位革命战士弹尽粮绝英勇跳崖,然而这一光荣事迹却鲜有人知; 济微路琵琶山“万人坑”早已掩埋,唯一仅存的一块纪念碑也曾经面临被移走的危险……
( 二) 革命遗址建设过于单一
与济南红色城市的光荣历史相比,目前革命遗址的建设尚不能充分发挥其红色教育的职能。有些遗址规划简单,仅仅依靠一座纪念亭、一块纪念碑甚至一个纪念牌,这也难怪很多人对自己身边的革命事迹置若罔闻。革命遗址的解说工作尚不完善,如“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纪念地”只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担当解说员,解说词也迟迟不能充实完善。政府应该组织相关人员收集丰富的文献资料、图片、实物以及影像资料充实各革命遗址,将革命史立体、直观地展现给参观者。
( 三) 遗址建设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
杜甫有云: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确,这座有着数千年建城史的城市诞生了无数名人志士。但是在文化展示中,济南城市的革命色彩被古代文人墨客所掩盖。像大明湖南岸遐园西北侧的“稼轩祠”,这处古色古香的三进院落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的正式成立地。现在这里除了满院洋溢的一代词宗辛弃疾的豪迈气概,当年济南地方建团的遗迹已经无处可觅。
济南城市文化建设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将红色革命文化与济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这一规划使得市民在饱览泉城美景之时,更能体会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实现缅怀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这是济南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点。然而,紧紧依托自然优势而忽略人为的建设,这不得不说是济南革命遗址保护中的一大缺憾。
三、济南革命遗址发展的几点建议
打造红色旅游城市,展现泉城济南的革命历史,谱写新时期的红色精神,这是济南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面对济南革命遗址建设和保护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 一) 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只有真正地尊重历史,尊重革命先烈,增强保护历史的责任感,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才能不断进展,“红色景观”才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首先,文物保护,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应该加强革命遗址的维护修缮工作。其次,历史面前,“唯经济论”应该让步。现实利益、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是永恒的民族记忆应该比暂时的经济效益更值得尊重。2013 年,曾经尸骸累累的济南琵琶山“万人坑”前唯一仅存的一块“琵琶山万人坑遗址”的小石碑被移走。究其原因只是商业楼盘中嫌它“碍眼。”尽管后来纪念碑被放回原位,但是历史的烙印却在我们的漠视中逐渐模糊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保留真相,那么还拿什么与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抗? 夷平的万人坑,清走的纪念碑,历史的烙印,掩埋的真相……济南革命遗址如果让位于鳞次栉比的高楼,不只是种悲哀,更是耻辱。再次,每一个人都应该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每一处革命遗迹,为本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革命遗址比书面记录更具冲击力,更富真实性,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也更为强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珍惜先辈所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 二) 弘扬革命精神,展现鲜“活”历史
如今,抗日战争的参与者、见证者,许多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健在的老人也已经年逾古稀,如果不能及时抢救这些资料,后人再也不可能像我们一样,依偎在老人身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了。
在他们眼中,革命只能成为历史,也许会越来越模糊。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老人的回忆保存下来,这比任何的纪念物、纪念地都要生动、真实,更容易激起后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 三) 红色教育应当与时俱进
今天,让参观者仅仅通过纸本的文献和照片“身临其境”已然不够,运用现代科技还原历史场景已经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手段。济南战役纪念馆在这方面也作出了表率,该馆以高度写实的手法,用全景画的形式表现了济南战役的宏伟气势、英雄儿女的革命精神、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整个设计、构图、音响合成、录音解说使观众在旋转看台上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集绘画、塑型、声、光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全景画无疑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这当成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
( 四) 建立革命遗址专项保护组织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革命遗址的专项保护组织,将革命遗址的维护、修缮、管理、文物征集、海内外人员祭扫以及旅游等工作纳入系统轨道。鉴于革命遗址分布广泛,可实行专门组织与当地政府和群众联合保护的方式,以彻底改变革命英雄无人问津,革命圣地荒草满地的不和谐现象。
参考文献:
[1]安作璋。 济南通史[M]. 济南: 齐鲁书社,2008.
[2]党明德,林吉玲。 南百年城市发展史: 开埠以来的济南[M]. 济南: 齐鲁书社,2004.
[3]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济南地方史[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01.
[4]济南市档案馆,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济南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M]. 济南出版社,1998.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三亚文物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当前状况与具体措施 | 昙石山遗址出土骨质文物保存的现状及建议 |
吉林省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保护规划问题分析 | 中东铁路遗址机车库建筑结构安全检测及加固处 |
陕西文物遗址保护主要方式探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