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感知力的艺术审美心理构建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1 16:02
“美的艺术”并非古而有之,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艺术是以美本身为原型的现实世界的摹 本。古典 美学 的 出 现,把“美”定位为一种无功利的审美判断,把艺术理解为理念的形式化表现,从而也建立起用“美”的观念把握艺术的“美的艺术”的理论。19世纪末以来影像技术与影视媒介的面世与普及,数字化技术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实时反映的声音刺激,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使得影像更富有史诗性和观赏性,并逐步开辟了一个人类看待和体验世界的全新格局。媒介和其他技术性工具一样,具有一种产生分离或令人入迷的力量,即人类所有的感知能在网络上得到延伸。①任何一种延伸都会改变人类感知与表征世界的方式,也会改变人对世界的体验,同时也在无意中形成这个时代的人的心理。新技术的产生使艺术的传播、感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塑造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和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数字化改变了人对真实的期待也为艺术带来了更多的沉浸感,沉浸性发展到极端,会使人在精神上失去批判力与创造性,使人的能动性丧失,遭到物质力量的奴役,甚至会成瘾或没有自我意识,现实判断走向绝对的虚无,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对物的疯狂的痴迷。而这种对镜像视觉的偏爱,会消耗艺术本身的“价值旨归”与“价值指向”,并在欲望的蛊惑下,造成对艺术自身的真理和希望的破坏。
新技术影响下的当代艺术,带来了超视觉的、超内容的、超传导性的艺术感知模式。而在经典艺术中,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或者其他某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展示和传播作品的方式都较为简单。在当代艺术中由于技术性媒介的介入,艺术的感知力也与以前的直线力方式大不一样,更多的是以不同途径的传达方式在不同层级上将具有特定意味的对象反复刺激从而形成具有震撼性的效果。与传统的方式相比,那种静心的内心独白式的思辨与空问、冥想,被挤压或掠夺。虽然视屏对眼底的直接照射以及屏面后续信息的介入,使审美体验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时间、空间上的自由,但是毋庸置疑,历史发展的逻辑不是技术决定论,技术工具和社会应用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尔库塞指出,技术时代的美学通过将审美艺术内在化和世俗化已全然丧失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维度,从而成为压抑人的自由,为不合理社会辩护的工具。人类应该摒弃依赖技术性的感知方式,以更为感性的艺术化的审美感知来认识我们的世界。①马尔库塞赋予艺术塑造新感性、构想生存能力和变革潜能的特性,并认为自由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的感性基础上,而非依靠技术理性。他把审美作为人类要培养一种“新感性”,使技术艺术化。因为,艺术所展现的是更为纯粹的、真理化世界,马尔库塞所寻求“新感性”要求的是更高维度的艺术感知。具体而言,应该是主体自发的、思辨的精神追求。然而商品社会所提供的是一种彻底世俗化的、被技术理性支配的被动选择的艺术感知模式。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格萨尔王传》唐卡的用色分析
下一篇:音乐艺术形象的心理整体性探究
相关论文推荐:
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的美学特征分析 | 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 |
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的展现 | 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审美心理表现与形成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