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 是我国历史上波澜壮阔、 豪情激荡的时代, 也是能臣猛将辈出的时代。 这一时段对中国历史有重要的影响, 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理念和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湖北是名副其实的三国文化之乡, 三国人物在湖北地域文化中留下了诸多难以磨灭的印记。 三国遗迹在湖北有 100 余处, 三国遗物在湖北出土众多。 由此不难看出, 三国文化在湖北的深远影响。 关于三国文化的特质, 有的学者将其归纳总结为 3 种类型, 即英雄文化、 智慧文化、 伦理文化[ 1 ]. 另外, 三国文化的精髓, 显然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 忠孝节勇和” 的范畴。 这里将湖北三国文化所体现的仁、 勇、 智、 节等方面进行梳理, 挂一漏万, 不当之处还请方家赐教。
一、 仁: 刘备在湖北树立形象
汉献帝建安六年 (201 年), 因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为曹操打败, 寄寓河北的刘备选择南投荆州牧刘表。
在襄阳数年, 刘备大力网罗人才、 招贤纳士, 其力量得以不断地壮大。 寄人篱下, 何以能招揽到能人贤士呢? 显然, 刘备靠的不是金银珠宝, 也不是许以高官厚爵。 一方面, 他是仰仗其汉室宗亲的身份, “将军即帝室之胄;”另一方面, 实是因其仁者爱人, “信义着于四海”. 建安十三年 (208 年),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 身在樊城的刘备惊惧南撤。 刘备在身处险境之时, 其一是未趁人之丧夺取襄阳; 其二是在危难关头不弃百姓, 携民渡江[ 2 ]卷三十二先主传, 以致被曹操追击而溃败, 妻离子散而不悔, 大施仁德于天下, 发扬了儒家 “仁爱” 的精神。 孟子言: “爱人者, 人恒爱之。” 后世戏曲家、 小说家更是将刘备演绎成为明君、仁君的典范, 这虽有政治因素的影响, 但是他在湖北很好地实践了 “仁者” 精神, 并且终其一生没有残暴滥杀的行为, 仁而美之, 不亦宜乎?
二、 勇: 关张赵和湖北籍武将
汉末三国时期, 最着名的猛将首推 “义勇武安王” 关羽。 曹操的重要谋臣程昱、 郭嘉称关羽为 “万人敌”[ 2 ]卷十四程昱传郭嘉传; 刘晔赞其 “勇冠三军”[ 2 ]卷十四刘晔传; 东吴着名将领周瑜评之为 “熊虎之将”[ 2 ]卷五十四周瑜传;吕蒙亦视关羽为 “熊虎”[ 2 ]卷五十九吕蒙传. 关羽 (? -219 年), 河东解 (今山西运城) 人。 关羽虽然并非湖北人, 但湖北是关公长年生活战斗的地方。 关羽于建安六年 (201 年) 追随刘备投奔荆州刘表, 至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被东吴擒杀于临沮 (一说今湖北宜昌远安, 一说今湖北襄阳南漳), 前后在湖北近 20 年,是关羽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在湖北, 他达到了人生中事业的顶峰, 北伐襄樊, “威震华夏”. 与此同时, 由盛及衰, 被东吴偷袭, 败走麦城, 丢失荆州。 据粗略统计, 在湖北与关公有关联的地名、 遗迹不下数百处, 仅当阳一地便有 60 余处。 荆州关公庙是全国 4 大关庙之一; 当阳关陵是着名的关羽遗体埋葬地。 因此, 湖北是关公信仰的重镇, 甚至可以讲是关公信仰的发源地[ 3 ]. 在湖北, 赵子龙鏖战长坂坡, 一战而天下皆知, 成为脍炙人口的英雄, 有戏曲 《长坂坡》 传唱至今。 在赵云身负幼主刘禅左冲右突之时,张飞率领 20 名骑兵断后, 据水断桥, 喝退曹军, 其非凡的胆量和勇气亦为后人传扬。
还有不少湖北生长的武将。 较为着名的主要有: 习珍 (? - 约 220 年), 湖北襄阳人。 原为刘备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吕蒙袭取荆州, 长沙、 零陵、 桂阳三郡皆落入东吴控制之下。
习珍欲保城不降, 以其弟之言, 暂屈节于孙权。 私下连结武陵从事樊伷, 图谋再起。 事泄, 孙权遣奋威将军潘浚俘斩樊伷。 习珍乃以所辖 7 县起兵, 附刘备, 自号邵陵太守。 潘浚引兵来攻, 习珍率残部数百人登山, 顽强地据守月余, 后 “粮、 箭皆尽”, 遂执剑自杀以报恩遇。 刘备闻讯, 为其发丧, 并追赠其为邵陵太守[ 4 ] 102-103.
邓方 (? -222 年), 字孔山, 南郡 (今湖北江陵) 人。 汉末为荆州从事。 后随刘备入蜀。 献帝建安十九年 (214 年), 任犍为属国都尉, 旋改朱提太守。 又授安远将军, 任庲降 (治今云南曲靖) 都督。 轻财果毅, 夷汉皆敬其威信。 杨戏评价说: “安远强志, 允休允烈, 轻财果壮, 当难不惑, 以少御多, 殊方保业。”[ 2 ]卷四十五杨戏传向朗 (? -247 年), 字巨达, 湖北宜城人。 荆州牧刘表任其为临沮长。 刘表卒, 归刘备。 建安十四年(209 年 ), 奉命 督办秭归 、 夷道 、 夷陵及巫 4 县军政 . 入蜀后任巴西太守 , 又 徙房陵 . 后主建兴元年(223 年), 迁步兵校尉, 领丞相府长史。 建兴六年 (228 年), 因为马稷失守街亭事受牵连, 被免官, 闲居成都 20 年。 后起用为左将军, 封显明亭侯[ 2 ]卷四十一向朗传.
向宠 (? -240), 向朗之侄, 湖北宜城人。 初为牙门将。 章武二年 (222 年) 彝陵之战, 刘备大败于东吴陆逊, 损失将士数万, 唯其营垒独存。 次年后主即位, 封都亭侯。 后任中部督, 负责宫廷宿卫, 又提拔为中领军。 后主延熙三年 (240 年), 在镇压汉嘉郡少数民族的战斗中, 被乱军所杀。 诸葛亮在 《出师表》 中称赞: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 2 ]卷四十一向宠传, 能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交口称赞, 向宠实在难得。
廖化 (? -264 年), 本名淳, 字元俭, 湖北襄阳人。 三国时蜀汉将领。 初为襄阳太守关羽主簿。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关羽兵败, 属吴。 章武二年 (222 年), 诈死, 乃乘隙携母奔蜀。 刘备见之甚是欣喜, 任为宜都太守。 后主刘禅炎兴元年 (263 年), 领并州刺史, 封中乡侯。 同年, 魏灭蜀。 次年 (264年), 被徙洛阳, 死于途中[ 2 ]卷四十五廖化传. 时人称赞廖化等人: “前有王 (平)、 句 (扶), 后有张 (益)、 廖(化)。”
[ 2 ]卷四十三王平传注引 《华阳国志》民间俗语 “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出自清末文学作品 《扫迷帚》 第二十四回 “修志书独出心裁, 施棒喝顿开茅塞”[ 5 ], 在书中讽刺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然而, 史书所反映的其实是廖化 70 多岁高龄, 仍然要带兵打仗, 反映出蜀国后期青年才俊匮乏的状况, 并非指廖化能力欠缺, 不能做先锋。
罗宪 (? -270 年), 字令则, 湖北襄阳人。 三国时蜀汉官员。 幼年随父避乱入蜀。 后主立太子, 为太子舍人, 迁庶子。 以宜信校尉身份两次使吴。 时宦官黄皓秉政, 宪不肯附从, 被贬谪为巴东太守。 后主炎兴元年 (263 年), 司马昭大举伐蜀, 罗宪奉命守永安城。 蜀军仅抵抗数月, 后主降魏。 吴闻蜀亡, 起兵西上。 宪固守巴东, 吴军不能西进。 吴军增兵 3 万, 围城 6 月, 城中疾病大半, 仍坚守不降。 司马昭派救兵, 围始解。 晋王即委宪前任, 拜凌江将军, 封万年亭侯。 时武陵 4 县叛吴, 以宪为武陵太守、 巴东监军。 晋武帝泰始元年 (265 年), 改封西鄂县侯。 三年 (267 年), 又进位冠军将军。 晋武帝称赞他: “忠烈果毅, 有才策器干, 可给鼓吹。”
[ 6 ]卷五十七罗宪传张悌 (? -280 年), 字巨先, 湖北襄阳人。 三国时孙吴大臣。 吴景帝孙休永安年间 (258-263 年) 为屯骑校尉。 吴末帝孙皓时累官至丞相军师, 封山都侯。 东吴天纪三年 (279 年), 晋武帝出兵 20 余万, 遣龙骧将军王浚、 安东将军王浑、 建威将军王戎等兵分 6 路大举伐吴。 张悌深知吴国败亡已是大势所趋, 难以个人之力挽狂澜于将倒, 但仍与沈莹、 诸葛靓率军 3 万渡江作战, 寄望于主动出击求胜, 其一可鼓舞士气, 其二可震慑强敌, 结果大败于晋军周浚部。 诸葛靓率余众来迎张悌, 张悌宁死不肯逃命, 最终为王浑部士卒所杀[ 4 ] 187-189.
三、 智: 诸葛亮和湖北籍谋臣
诸葛亮 (181-234 年), 字孔明。 三国蜀汉丞相。 被誉为 “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7 ] 10-11, 成为智慧的化身, 是 “智绝” “智圣”.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琅琊。 建安五年 (195 年), 14 岁时来到襄阳; 建安十二年 (207 年) 出山辅佐刘备, 在襄阳生活了 13 年。 这 10 多年, 正是荆州经济富庶、 社会安宁、 文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富庶、 安宁、 文教发展的荆州, 乃是这位千秋名相成长的摇篮[ 8 ] 34. “如果说阳都是诸葛亮的出生地, 那么襄阳则是诸葛亮的成才地。 襄阳的地理空间不仅提供了青年诸葛亮赖以生存的环境, 培养了其三分天下的战略思维, 而且襄阳融合北方的空间文化为诸葛亮提供了思想文化的丰富营养。”[ 9 ]
可见,湖北是孕育 “卧龙” 大智慧的沃土。 同时,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 又给荆楚大地带来了深远、 持续的影响。
庞统 (179-214 年), 字士元, 湖北襄阳人。 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着名谋臣。 少时与诸葛亮齐名,人称 “凤雏”. 司马徽称: “(庞) 统当南州士之冠冕。”[ 2 ]卷三十七庞统传建安十四年 (209 年), 刘备领荆州,任其为耒阳令, 在县不理事。 鲁肃给刘备写信进言: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 使处治中、 别驾之任, 始当展其骥足耳。”[ 2 ]卷三十七庞统传诸葛亮称赞其为 “楚之良才, 当赞兴世业者也。”
[ 2 ]卷四十廖立传经鲁肃和诸葛亮推荐,刘备幡然醒悟, 擢统为治中从事、 军师中郎将。 后跟随刘备入蜀, 筹谋规画, 屡献良策, 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大功。 不幸的是, 在建安十九年 (214 年) 围攻雒县 (今四川广汉北) 的战斗中, 庞统中流矢而死,追爵为关内侯。 陈寿评价说: “庞统雅好人流, 经学思谋, 于时荆楚谓之高俊。” 庞统自评: “论王霸之余策, 览倚仗之要害, 吾似有一日之长。”
[ 2 ]卷三十七庞统传在进军益州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谋划上, 庞统确实展现了自己文韬武略的非凡才华, 既要审时度势出谋献策, 又要说服刘备克服传统礼制的束缚, 坚定刘备夺取益州的决心, 并且适时出击, 实非易事。 庞统目光敏锐, 处事果敢, 并且考虑周详, 由他辅佐刘备进川, 而留诸葛亮坐镇荆州, 可能是最为合适的安排。 假若庞统不是早卒, 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后主, 一个在外北伐, 一个在朝主政, 蜀国后期的命运实未可知。
习祯 (? -?), 字文祥, 湖北襄阳人。 三国时蜀汉官员。 随刘备入川, 历任雒令、 郫令、 广汉太守,《襄阳耆旧记》 载其 “有风流, 善谈论。 名亚庞统, 而在马良之右。”
[ 4 ] 121可见, 习祯是一位风格独特、 口才颇好的人, 而且在当时名声很大, 在马良之上, 仅逊于庞统。
蒯越 (? -214 年), 字异度, 湖北襄阳人。 初为大将军何进东曹掾, 因劝何进诛灭阉宦不果, 遂出为汝阳令, 复归荆州刺史刘表。 初平元年 (190 年), 为刘表献 “臼犯之谋”, 助其平定境内, 以功封章陵太守、 樊亭侯。 后刘表死, 拥立刘表次子刘琮, 适逢曹操率军南下荆州, 蒯越劝说刘琮举州投降。 曹操得以兵不血刃地占领荆州, 封蒯越为光禄勋。 在与荀彧的书信中, 曹操甚至称: “不喜得荆州, 喜得蒯异度耳。”
[2]卷六刘表传注引 《傅子》由此可见, 曹操对他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亦可知蒯越才能卓越, 声名远播。
马良 (187-222 年), 字季常, 湖北宜城人。 三国时蜀汉官员。 马良兄弟 5 人都有才干, 马良眉间有白毛, 故乡间有谚语 “马氏五常, 白眉最良。” 建安十三年 (208 年) 刘备领荆州, 征马良为从事。 刘备入蜀, 马良任左将军掾, 留荆州助关羽。 后出使东吴, 孙权很敬重他。 刘备称帝后, 擢为侍中。 同年, 刘备率军伐吴, 派马良入武陵招纳 “五溪蛮”, 蛮夷首领都愿听从号令。 次年, 蜀军大败于吴将陆逊, 马良亦没于乱军之中。 陈寿评价说: “马良贞实, 称为令士。”[ 2 ]卷三十九马良传可见, 马良不仅才能出众, 而且忠贞可靠, 德才兼备。
马谡 (190-228 年), 字幼常, 湖北宜城人。 “马氏五常” 之一, 马良之弟。 三国时蜀汉官员。 “才器过人, 好论军计。”
[ 2 ]卷三十九马谡传以荆州从事的职衔随刘备入蜀, 历任成都令、 越雟太守。 马谡深得诸葛亮器重, 用为丞相府参军; 每次与之谈论, 竟通宵达旦。 蜀汉建兴三年 (225 年), 诸葛亮南征, 马谡为之进言: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 赦免了孟获, 故诸葛亮在世时, 南中一直没有反叛。 这个事件被小说家演绎成 “七擒孟获” 的故事, 溢美诸葛亮用兵如神。 其实, 马谡指出平定南中最要紧的在于收服人心, 这是平叛的指导方针, 殊为关键。 建兴六年 (228 年), 诸葛亮率军北伐, 力排众议,以马谡为先锋, 结果马谡违背节度, 指挥不当, 被魏将张合大败于街亭。 诸葛亮为严明军纪, “挥泪斩马谡”, 并自贬三级。 对于诸葛亮处死马谡, 历来争论颇多。 蒋琬劝谏说: 天下未定, 而戮智计之士, 是很可惜的[ 2 ]卷三十九马谡传注引 《襄阳记》. 丞相参军李邈以秦国赦免孟明、 楚国杀掉子玉的不同后果, 请诸葛亮给予马谡将功补过的机会[ 2 ]卷四十五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 可以想见, 当时蜀汉内部有很多人爱惜马谡的才智, 不赞同杀掉他, 蒋琬、 李邈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否则, 就不会有 10 万之众为之流涕了。 后人对此也有诸多的异议,如习凿齿, 他认为蜀国偏处一方, 本来人才就相对较少。 杀掉马谡这样的俊杰, 启用能力较差之人, 是使“亲者痛, 仇者快” 的做法[ 2 ]卷三十九马谡传注引《襄阳记》. 马谡作为先锋, 违背统帅的战略部署, 又刚愎自用, 不听王平的意见, 导致街亭惨败, 印证了刘备对他的评价: 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 2 ]卷三十九马谡传. 从诸葛亮南征前, 马谡对南中局势的分析, 可谓洞若观火; 提出的建议, 也深谋远虑。 我们公平地说, 马谡应该是一个很称职的智囊、 参谋, 是个战略、 战术理论家[ 10] 357; 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 这一点是被诸葛亮忽视了的[ 11].
也有可能是诸葛亮为了提拔、 培养后起之秀[ 12 ]而作出的一次罕有的 “冒险”, 然而事与愿违, 追悔莫及。
痛斩马谡, 以明军纪, 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但是, 这件事情给诸葛亮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他本来就谨慎的性格变得慎之又慎, 因此在此后的几次北伐中, “罚二十以上, 皆亲揽焉。”[ 2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最终的结局, 便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杨仪 (? -235 年), 字威公, 湖北襄阳人。 三国时蜀汉官员。 东汉末, 任荆州刺史傅群主簿。 后至襄阳投关羽帐下, 任功曹。 关羽遣之入蜀, 刘备与其谈论军国大计, 大喜过望, 擢拔为左将军兵曹掾。 不久升任尚书。 后主建兴三年 (225 年), 诸葛亮率军南征, 以杨仪为丞相参军, 总理丞相府事务。 这相当于是将稳定后方、 保障后勤的重任交给了他, 可见其深得诸葛亮的信任。 两年后, 随诸葛亮出汉中, 又迁长史, 加绥军将军。 诸葛亮数次出征, 都是杨仪在军中维护礼仪, 制定具体规划, 筹措粮谷。 他行事敏捷,效率奇高, 故诸葛亮非常爱惜杨仪的才华。 但是杨仪和魏延之间势同水火, 不能和睦共事, 这令诸葛亮常常感到遗憾。 建兴十二年 (234 年), 诸葛亮逝世, 杨仪诛杀魏延, 统帅大军成功地返回成都。 他本来是自命功勋卓着, 应该接替诸葛亮的职位, 结果亮生前已托付蒋琬, 于是他心怀不满, 怨声载道, 甚至出言不逊, 最终被废为平民, 下狱自杀。 诸葛亮选资历更浅的蒋琬代替杨仪, 是因为 “仪性狷狭”[ 2 ]卷四十杨仪传,即指其心胸狭窄, 性情急躁。 我们认为杨仪应当是一个有才干的人, 但是性格上的弱点导致了他作茧自缚, 难成大事。
董允 (? -249 年), 字休昭, 董和之子, 湖北枝江人。 三国时蜀汉官员。 刘备立刘禅为太子, 选董允为舍人。 舍人负责太子的宿卫, 须从良家子孙中选出[ 13 ]卷二十七百官四. 旋改洗马。 洗马是太子出行时的前导,相当于侍从[ 13 ]卷二十七百官四. 刘禅继位, 迁黄门侍郎, 成为皇帝身边的侍从[ 13 ]卷二十六百官三. 从其出身可看出,董允一直是刘禅的近侍, 地位非同一般。 诸葛亮北征前上表点名 “郭攸之、 费祎、 董允等”, 亦可见诸葛亮对其非常信任, 并寄予厚望。 董允恪尽职守, 常常诤谏后主, 令其后宫都不能增添, 甚至连后主都惧怕他。 尚书令蒋琬上书为董允请功, 但是他坚持不受。 后主宠幸佞臣黄皓, 董允上匡主上, 下责小人, 终允之世, 黄皓不能得其志。 直到董允辞世, 黄皓才逐渐地操弄权柄, 把持朝政。 百姓都非常怀念董允。 由此可知, 董允德才兼备, 无怪乎被称为 “蜀汉四英”[ 2 ]卷三十九董允传注引《华阳国志》之一。
四、 节: 湖北籍的忠臣节士
董和 (? -?), 董允的父亲。 初为益州牧刘璋牛鞞长、 江原长、 成都令。 当时川中富庶, 奢靡之风盛行, 董和以身作则, 带头粗衣素食, 风气为之清朗。 刘备入蜀, 任掌军中郎将, 与诸葛亮一并署理左将军府事, 合作无间。 为官 20 余年, 去世时家无余财。 后来诸葛亮任丞相, 还和臣僚一起追思董和, 说他殷勤, 对国家忠心[ 2 ]卷三十九董和传. 陈寿评价说: “董和蹈羔羊之素”[ 2 ]卷三十九董和传, 称赞他正直节俭, 表里如一。
杨颙 (? -?), 字子昭, 湖北襄阳人。 与杨仪是同宗。 三国时蜀汉官员。 入蜀后任巴郡太守、 丞相诸葛亮主簿。 他曾经直言劝谏诸葛亮不必 “事无大小皆躬亲”, 应当与同僚各司其职。 诸葛亮深为感谢其忠言, 认为他心诚。 后为东曹属典选举。 杨颙去世, 诸葛亮为其伤心落泪三日, 并且称他的去世对朝廷损失极大[ 2 ]卷四十五杨戏传注引 《襄阳记》.
霍弋 (? -?), 字绍先, 霍峻之子, 湖北枝江人。 三国时蜀国官员。 少时被刘备选为太子舍人。 刘禅即位, 霍弋为谒者, 掌管朝廷礼仪和奏章报请[ 13 ]卷二十五百官二. 诸葛亮北伐驻汉中, 任命他为记室, 负责章表文檄[ 13 ]卷二十四百官一, 并且让他与诸葛乔 (诸葛瑾次子, 其时过继给诸葛亮) 一起随军士历练。 诸葛亮逝世后, 为黄门侍郎。 后主立太子璿, 以之为中庶子, 跟侍中职责类似[ 13 ]卷二十七百官四. 太子刘璿喜爱骑射,嬉戏无度, 霍弋以古人得失规谏, 甚为得体。 后授永昌太守, 率军讨伐叛乱夷僚, 安定一方。 不久领建宁太守, 还统南郡事。 炎兴元年 (263 年), 进号安南将军。 同年, 魏伐蜀, 霍弋与巴东太守罗宪各保一方,然后主投降, 蜀亡。 闻成都不守, 霍弋素服号哭 3 日。 待知后主东迁, 始率 6 郡附魏。 入晋, 拜南中都督, 委以本任, 封列侯[ 2 ]卷四十一霍弋传注引《汉晋春秋》.
李衡 (? -?), 字叔平。 湖北襄阳人。 三国时孙吴官员。 汉末入吴, 居武昌 (今湖北鄂州) 为平民。
听闻羊衟有鉴识人才的名望, 于是登门求教。 羊衟评价他: 在多事之秋, 可以担任曹郎之职。 经羊衟等人举荐, 孙权以之为郎。 因向孙权面陈吕壹罪恶数千言, 使孙权惭愧醒悟, 最终惩办吕壹, 李衡由此受到大力拔擢[ 4 ] 203. 孙权本让任中书郎的吕壹主管各官府及州郡公文, 不曾料其渐渐地作威作福起来, 援引法律条文对大臣进行诋毁陷害, 连太子孙登屡次规劝, 孙权也无动于衷, 弄得朝野人心惶惶, 群臣敢怒不敢言。 上大将军陆逊、 太常潘浚深感忧虑, 常为此流泪, 甚至连丞相顾雍都险些遇害。 潘浚无计可施, 最后打算刺杀吕壹, 玉石俱焚。 左将军朱据也差点被诬陷定罪, 在真相大白后, 孙权深有感触地说: 朱据尚且被冤枉, 何况小小吏民呢!
[ 14 ]卷七十四魏纪六在小人当道的险恶政治环境下, 李衡敢犯上直谏, 表现了其嫉恶如仇的个性和不畏强暴、 伸张正义的勇气。 建兴二年 (253 年) 后任丹阳太守。 258 年孙休为帝, 加李衡威远将军, 授棨戟仪仗。 死无余财, 惟遗桔树数千, 传为佳话。
石伟 (208-290 年), 字公操。 南郡 (治今湖北公安东北) 人。 三国时吴国官员。 少时即好学立身,独立自强, 志向远大。 初被举荐茂才、 贤良方正都不受。 吴主孙休登基, 特别征召其入朝, 累官至光禄勋。 孙皓即位后, 因见朝政昏乱, 以老病辞归。 晋灭吴, 建威将军王戎亲自拜见石伟。 太康二年 (281年), 晋武帝下诏, 称赞他清白廉洁, 欲任其为议郎, 加二千石秩。 石伟于是装疯, 终不受晋爵以保持其气节[ 2 ]卷四十八三嗣主传注引 《楚国先贤传》.
五、 结语
三国历史人物离我们渐行渐远, 我们只能通过历史遗迹、 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来 “近” 距离地模糊感知他们。 但是, 在我们的心里, 他们的形象却是越来越明晰。 不仅因为他们的故事一代代的传承、 演绎,更在于他们的精神品质为后人所弘扬。 三国文化的精神融入了生活在荆楚大地的人们的血液中, 成为构成湖北人性格品质的因子。 其中 “仁” “勇” “智” “节” 都能在当下的湖北找到注脚。
今天的湖北, 有舍身成仁, 大爱无边, 为营救落水者献出年轻生命的荆州大学生。 2009 年 10 月 24日下午, 10 多名长江大学的学生手拉手搭成 “人梯”, 将两名落水少年拉向 “生的彼岸”, 3 名 19 岁的大学生却被江水吞没。
有见义勇为的 “义勇父子”. 2010 年 4 月 4 日, 在上海打工的王天喜、 王盼父子在公交车上与歹徒搏斗。 王天喜腿部连中数刀, 当场昏迷。 而年仅 20 岁的王盼胸部中刀, 在送往医院抢救途中终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有位居全国前列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黄冈中学闻名全国。 着名高等学府数量在全国亦是名列前茅。 武汉市有 100 万大学生, 大学生数量不仅是全国第一, 甚至是世界第一。 至今湖北文理学院还成立有“孔明学院”, 开设 “诸葛亮班”, 此举虽曾引起社会争议, 但我们从纪念诸葛亮、 提倡和弘扬智慧的积极层面来认识还是可取的。
有个性鲜明、 率真务实、 保持本色的李娜。 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球明星, 李娜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和敬佩。 与此同时, 因为特立独行的直率性格和不矫揉造作的言行, 荣誉和争议一直伴随着她。
公道自在人心, 光明网评论: 全国运动员都应当向李娜学习, 自己靠本事挣钱吃饭, 别假借 “为国争光”名义靠纳税人养活; 李娜言行更有利于改善中国运动员的形象。 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 这便是李娜的节操。
清流必有源头活水, 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挖掘, 对传统价值观加以重视和弘扬, 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强。论三国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现代嬗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2]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夏日新。关公文化与湖北[J].世纪行,2012(6)。
[4] [晋]习凿齿,着;舒焚,张林川,校注。襄阳耆旧记校注[M].武汉:荆楚书社,1986.
[5] [清]状者。扫迷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
[6]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M]// 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 朱大渭,梁满仓。诸葛亮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汉代香料的输入、用途及其文化意义 |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及礼乐文化的影响 |
解读大运河的文化意象 | 清代廉政文化衰落的原因分析 |
宋代茶文化对外传播路线图及其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