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影响非常久远。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他被誉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在《鲁论》半部中"的评价。他的为政治国理念主要是以德治为原则,以仁爱为核心,以教民、富民、举贤任能等为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为政以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时代、社会和家庭分别构成孔子为政以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原来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兼并,民不聊生。孔子理性地看到了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生活奢侈、敛聚民财、滥用职权等现象。因此,他承担了规划社会、议论时政的重大责任。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但仕途坎坷,只得另辟蹊径,投身于教育事业。由此可见,"为政以德"思想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路线。
(二)社会背景
孔子出生在鲁国,受到西周文化的熏陶,对周礼十分钦佩。鲁国地势封闭,国民以农业为主,虽不大但地位尊贵,以推行周礼为鲁国的治国方略。当时战争连续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孔子深刻洞察社会现实,抨击暴政、呼唤德政、反对战争、渴望安宁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孔子认为,只有善政,才能赢得民心;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继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三)家庭背景
孔子出生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后来到鲁国避难定居。孔子家道中落,地位低微,生活拮据。然而孔子没有自甘堕落,十五岁就发奋学习,渐渐小有名气。他有很多机会与当权者结交相识,有为官的便利条件,以此去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和政治理想,这就是孔子忠君爱民的为政思想产生的原因。
二、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源自《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孔子认为,管理的至高境界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就是,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治,以德服人、治理国家,这样群臣百姓才可能支持你、拥护你和爱戴你。
(一)统治者应以仁义之心施行仁政
"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处处讲"仁",为人讲仁人,为政讲仁政。"本仁心以施仁政",就是要求统治者要怀着仁义之心,施行仁义之政。"仁政"思想,是孔子政治道德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他认为要想施行"仁政",就要本着"爱民""富民""教民"的理念,把仁政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做到惠民,赢得民心。
(二)统治者应该以德亲民、以德教民
孔子强调要加强统治者的素质教育和道德修养。《论语》一文中对统治者提出许多要求,概括起来是"敬事而信"四个字。"敬事"一词,要求统治者对待事业要谦虚谨慎,爱岗敬业。"信"一字,要求统治者要重诚信、讲信义,做到言出必行、言而有信。"正"一字要求统治者要做到为人正派、刚正不阿、处事公正而有秩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诠释了"正"字的真正含义。
(三)统治者应该淡泊名利、造福于民
孔子认为,统治者之所以"为政"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求得自身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民、惠民。做官者不应看重职位的高低,在孔子看来,这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当时战乱纷飞的情况下,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保民""安民".统治者做任何事要本着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富民安。
三、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是我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启示。
(一)在执政理念上,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
孔子强调"以人为本",提出"民本"思想,重视德育。我们党依据"民本"思想,制定了一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又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现如今,"以人为本"成为我党"以德治国"的核心内容。
(二)在治国方略上,我们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孔子在主张德治的同时,又重视法治的作用。前者强调道德的防范作用,后者则强调法律的惩罚作用;前者重在治本,后者重在治标。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良好结合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我们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在党的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孔子的"德治"思想强调对统治者自身"德"的要求,统治者应该坚持以德为政,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勤政爱民,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壮大党员数量的同时又要注重质量,党员干部要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对于腐败现象要严惩不贷,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来引领广大群众走上正确光明的道路。
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自主创新的优良作风,这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礼记·大学[Z].
[2]马振铎。仁·人道---孔子的哲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52.
[3]陈科华。孔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4]论语·为政[Z].
[5]王杰。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
[6]孟子·尽心(下)[Z]
[7]周立。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J].世纪桥,2006(4):67-69.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先秦政治思想领域重道义和重功利两种思想探讨 | 探讨康德的世界公民论对西方现代政治哲学的哲 |
检讨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历程范式 | 中国政治思想史编纂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之历程 | 对中国儒家政治思想“接着讲”的研究与讨论 |
讨论《马克思的政治思想》 | 托马斯·斯宾塞的政治思想分析 |
西方国家观念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探讨 | 孙中山“中华民族”建设思想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