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促进党的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应对不足, 一些党员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 基层党支部思想建设弱化。在高校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 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不懈”:一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学习, 二要坚持不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三要坚持不懈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抓住关键所在, 坚持思想建设永远在路上, 才能切实取得实效, 从而推动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提高。
关键词: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校; 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大任务的战略高度, 多次就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 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这一要求对于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新时代的挑战中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
首先, 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是构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整体格局的根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基本方略做出了深刻阐述, 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提出了新的要求, 提供了新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高校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作为重要职责, 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高校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 必须扎实推进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 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底色更加鲜亮, 使广大师生从根本上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 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高校广大师生党员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加强师生党员思想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确立好理论的“定盘星”, 筑牢“四个自信”的“压舱石”。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要学思践悟领会, 自觉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把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到思想认识的提高上, 体现到立德树人的推进上, 体现到突出问题的解决上, 体现到工作能力的提升上。
其次,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是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对共产党人来说,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坚定, 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强化理想信念, 对我们高校广大师生来说, 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学科专业、各研究领域, 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不断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牢把握“两个巩固”这一根本任务,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不断夯实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基础, “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再次,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有力抓手。核心价值观建设, 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战略工程, 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的精神屏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高校中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要把它体现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加强师生的国家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加强师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以诚信建设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不断提升师生道德素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和行为习惯。要不断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功能,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升校园文明程度, 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校园氛围, 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理、笃实,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最后, 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鲜明特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在高校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就是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当中, 组织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文化重要典籍, 在相关专业和课程中,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邀请戏曲、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深化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 继承革命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使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彰显。
二、当前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高校师生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日益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 都产生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 给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首先是对外部环境严峻挑战应对不足的问题。自21世纪以来, 民主化的政治环境、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多元化的文化环境, 以及全球性经济乏力, 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显着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 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 在有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 也给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同时对党的思想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对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高校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 他们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 思想相对自由, 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之下, 以往适应计划经济时代的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已不能有效满足开放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思想建设的要求。尤其是随着高校对外交流工作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具有国外学习交流经历, 他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成果有了直观印象, 但又未能深入了解西方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对西方社会的看法容易流于偏颇, 被表面的自由、民主和“非政治化”的隐性渗透所诱惑, 增加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难度。此外,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深刻、尖锐、复杂, 境内外敌对势力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力度,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或明或暗、直接或间接地向中国年轻一代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群体进行西方价值观的宣传, 试图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一些基层党组织和个别党员在思想建设工作中明显存在应对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一些党员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 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独立性等日益增强,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种考验”、存在的“四大危险”更加尖锐严峻, 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在一些高校当中, 部分党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精神迷失、道德滑坡等问题, 表现为对共产主义的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怀疑和动摇, 缺乏“四个自信”;有的教师党员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 不遵守党的纪律规矩, 在课堂上发表与党员身份不相符的言论, 对西方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缺乏客观评价, 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有的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 不关心民意, 不善于和群众交流, 在群众中形象不佳;有的党员精神不振、工作懈怠,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能做到严于律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有的党员或多或少表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倾向, 损害了党的形象。在一些学生党员身上同样存在着党性意识不强、理论学习不够, 对于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理解不深, 没能真正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存在着入党前与入党后表现不一样, 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的问题;存在着入党动机不端正, 抱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态度的问题;等等。种种问题警示我们, 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党的思想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再次是基层党支部思想建设弱化的问题。党支部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近年来,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接连开展, 高校基层党支部开展的组织生活和各种教育活动明显增多, 多数党员的党性意识得到加强, 高校党员队伍在整体上表现出了政治立场正确坚定、党性强修养高的特点。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 一些党支部弱化思想建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表现为:一是忽视党性教育, 党员教育管理松散。对支部成员的教育紧一阵、松一阵, 搞突击, 使学习教育成了一压就紧、不压就松的“弹簧”, 缺乏长期性。二是理论学习质量不高。政治学习虚化、弱化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内容安排随意化、表面化、碎片化, 学习活动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习深度、广度不够, 起不到真正提高党员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的作用。此外, 理论学习形式单调、内容空洞, 同解决党员思想问题的实际相脱节, 难以达到帮助党员提高水平、推进工作的目的。三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陈旧。一些基层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主要依赖单纯说教, 教育方式缺乏创新。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行政化严重, 党员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 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佳。此外, 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不规范, “三会一课”制度执行的不到位, 上级党组织督导考核的不及时, 等等, 也都影响了党支部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上述问题的存在,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之而来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 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凸现出来, 而高校党建工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没有及时有效地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环境变化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做出有力回应, 导致党的思想建设工作遭遇到一些困难。二是高校教师队伍自身的特殊性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教师队伍普遍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 他们一方面能够紧跟时代脚步传播文明, 另一方面也容易流于理想化而被错误思潮误导或对形势分析出现偏差。同时, 高校师资培养中的外派交流日益频繁, 相当数量的教师党员因外出访学、参加会议、合作研究等原因长时间脱离党组织;大多数高校专任教师由于实行弹性坐班等原因, 彼此交流有限, 导致基层组织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教师思想变化动态, 组织生活也难以有效开展。三是外部压力下高校政策导向偏差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受到教育行政评估、评价等压力的影响, 很多高校在政策导向上存在重视教学科研、轻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 党建工作被冲击和边缘化。还有一些高校把行政绩效考核放在第一位, 忽视了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开展, 致使校内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尤其是一些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不明显, 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得不充分, 理论学习弱化, 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 民主生活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流于形式, 双重组织生活不到位, 有的出现组织生活平淡化、随意化、庸俗化甚至娱乐化的倾向, 这些都削弱了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活力和影响力。此外, 一些高校党组织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相应保障机制缺失, 党建经费保障不力, 党务人员配备不齐, 专业水平不高, 人员数量偏少, 岗位吸引力不强, 队伍流动性大, 党员活动场所不足, 等等, 这些也都进一步制约了思想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基本路径
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着力强化党的思想建设, 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不懈”, 这是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路径。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全面从严治党对高校党员干部积极性的影响及对 | 高校党建工作中微信平台的运用探析 |
大学院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与路径 | 高校服务型党组织构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