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对孔庙建筑现存彩画进行较为详细的勘察,现就孔庙启圣殿的彩画作一初步研究。
一、启圣殿彩画的基本形制
启圣殿位置示意图启圣殿是专门祭祀孔子之父叔梁纥的殿堂,位于曲阜孔庙主轴线以西,隶属西次轴核心点,与中 ( 主) 线大成殿及东次轴崇圣祠区域中的崇圣殿共同构成阙里孔庙核心区域的横轴。启圣殿在宋真宗大中祥符时已有,且有塑像。元文宗至顺元年 ( 1330 年) ,追封叔梁纥为启圣王。明弘治十二年 ( 1498 年) ,启圣殿焚毁后重建。雍正二年 ( 1724 年) ,又遭焚毁。据曲阜孔庙档案 《雍正朝代曲阜孔庙火灾发帑与修竣经过》 ( 卷 4997) ,推断现存启圣殿为清雍正二至七年 ( 公元 1724 ~ 1729 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 含前廊) ,单檐庑殿顶。启圣殿遗存的彩画按位置可分殿内彩画和殿外彩画。殿内梁架大木为不同时间段金龙和玺彩画,殿外又分前廊内檐旋子彩画和外檐彩画。
根据现场调查,殿内彩画保存较为完整,保存态势相对较好。殿外檐彩画为近年重画,保存状态差于殿内。下面按建筑部位对启圣殿的彩画作详细分述:
1. 殿内斗栱以上梁、檩、枋大木彩画
斗栱以上大木为清代中早期金龙和玺彩画。彩画主体大线弧线与直线并用。构图格局为三段式,构件正中段落为方心,方心左右两端设找头、箍头。箍头较窄,箍头与老箍头相邻的箍头线两侧和箍头线内侧均拉宽 6mm 粉线,箍头正中压拉宽 8mm 黑老线; 所有大线皆做双线沥粉贴金,线宽 10mm; 线光心轮廓线呈外凸弧线,其他大线外凸弧并不明显。主题纹饰以行龙和升龙为代表,盒子以灵芝和西番莲交替使用,柱头和瓜柱则以西番莲饰之。盒子内灵芝花蕊呈多头状,西番莲纹饰则为花心三包瓣托如意,外路莲瓣成凤翅状。线光心纹饰为单头灵芝和连续卷草纹。岔角切活随机、灵活,该殿所有檩垫板则没有见龙纹、吉祥草纹等纹饰,而是遍施银朱刷饰。后金柱柱头彩画较长,在上下箍头之间直接设 7 个半西番莲主题纹饰,西番莲造型与梁头、盒子内造型一致。
2. 殿内平板枋、大额枋彩画
根据现场调查,殿内平板枋、大额枋彩画构图、主体大线及纹饰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即与梁架大木彩画相同,同属清代中早期金龙和玺彩画,属该种表现形式彩画的有明间、东次间、稍间前后檐、东西山面及西次间前檐。第二种彩画主体大线与清后期官式彩画同,即结构大线为直线型,盒子线较不规则,有八条线皆为弧线,也有邻箍头相交时呈尖状。属此种表现形式的为西次间后檐。出现此种做法有两种可能: 其一为施工匠师水平较低所致,其二是清中期向后期开始过渡的局部表现。
3. 殿内斗栱彩画
斗栱彩画为较清廷官式金龙和玺彩画等级低一格的金线斗栱彩画。设色规律同清廷内宫隔攒岔开,升、斗部分设青色时,栱、翘、麻叶云及蚂蚱头则设绿色。斗栱各分件外缘随造型贴平金无沥粉,金线宽 5 ~ 6mm,缘内不作青绿晕色、随金线内拉白粉一道,粉线几乎与金线等宽。栱翘中线压宽 5 ~8mm “黑老”。
垫栱板彩画与斗栱彩画等级相一致,为红地绿大边火焰三宝珠。绿色大边宽 30 ~ 40mm,大边以里为红色地片金火焰三宝珠,三宝珠分别青绿攒退点金。
4. 墙饰
刷大绿界,拉黑线。此做法与清官式最为简单的刷大绿,拉黑白线的做法相比,稍显单调。
5. 外檐彩画
旋子方心式。前廊内檐彩画下层有明显和玺彩画的结构大线,从局部脱落处可见少许金色外露。廊内平板枋为降魔云,外檐为栀花纹,方心均为四季花卉。
二、彩画的年代探讨
1. 主体纹饰的年代特征探讨
启圣殿梁、檩、枋的彩画具有明显的清代早中期特征。首先,从龙的制作技法上看,方心内彩绘的片金二龙戏珠,龙身舒展呈行走姿态,找头内绘的两条片金龙一升一降,身体弯曲,龙须飘逸。盒子内片金坐龙,龙爪上下各一,神态庄严。这些龙纹身体粗壮,行龙整体上前低后高,几乎没有鱼鳞。而到了清代晚期,龙纹一般身体纤细,行龙身体前后等高,与前期相比,显得更加死板。其次,清早期彩绘宝珠大多被火焰围绕,整体呈圆形,晚期火焰宝珠多呈分散的放射形态,启圣殿彩画中的火焰宝珠形态介于二者之间,呈适合三角状,这种现象应该是清早期向晚期过渡的一种表现。再次,云纹则片金云做法。清中期以前云纹常用的做法为金琢墨攒退做法。云纹工艺完成了从早期到晚期的过渡。
西番莲花心出现不同时期特征,其一为上下相对如意状,其二为三片莲瓣上托近圆形花蕊,其三为三包瓣托如意。所有外路莲瓣呈凤翅瓣,凤翅瓣根据西番莲所处位置的大小,从 12 瓣到16 瓣不等。灵芝花蕊为多头状,早期特征明显,而清晚期灵芝较为简单,二者差异较大。
2. 结构及大线的年代特征
横向檩及随檩枋,作为统一构件在 “三段式”的结构构图上,并不严格执行 《清工部工程做法》彩画 “三停”的构图标准 ( 三停即找头、方心、找头各占长度三分之一) ,而是方心长度稍小于两端找头。由此说明,该彩画早于《清工部工程做法》颁布时间。
和玺彩画由明代的旋子彩画演变而来,其主体大线经历了弧线形,到弧线与 W 形并用,到均为 W 直线的演变过程。启圣殿的彩画斜大线呈现出明显的由弧线形向直线过渡的制作特点,找头中的线光心轮廓线仍为凸弧线,突出体现了清中期和玺彩画大线过渡阶段的特点。
纵向梁架彩画结构及大线设置与横向檩枋同。
3. 工艺技法的时代特征
①两色金箔启圣殿的彩画贴金,采用了清早期贴库、赤两色金的做法。主体大线、龙身龙须、发毛、龙身火焰等贴库金,宝珠及宝珠火焰贴赤金。青地的做法相反,线光子内青地西番莲用赤金,绿地灵芝用库金。金色是诸颜色中最易于表现华贵、庄重的色彩,大量使用金箔是和玺彩画突出华贵、凝重效果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而到了清代晚期,和玺彩画贴金多使用为单色赤金。
②盒子岔角做法岔角运用早期和玺彩画的勾填法,但与宫庭做法相比,又简化了工序。启圣殿彩画岔角先以平涂的卷草做底色,然后用墨勾画花纹及岔角边线。清廷官式早期的盒子岔角先平涂卷草底色三绿色,然后用墨绿勾画花纹及岔角边线,最后用二绿色填充空地。现存实例为故宫太和殿脊檩。
4. 颜色组合规律
①每一间颜色组合规律。设色上,并非清官式的设色标准。清官式一般以明间脊檩为基点,设青箍头、绿楞线、青方心。青色代表 “天”色,在彩画等级上为高等级,脊檩箍头设青色,与其空间位置相呼应。依次向下上金檩设绿色,而绿色则代表 “地”色,青绿相间,交替组合。
启圣殿的脊檩设色正好与清官式彩画相反,脊檩箍头设绿色,绿楞、青方心。相邻两次间脊檩则为青箍头、青楞、绿方心,稍间沿用明间设色方法。
纵向梁架彩画结构和设色,与檩枋设色相同,同样别于清官式的空间最高位置设青箍头的做法。这种设色关系,充分体现出与皇权的等级区别。所有箍头大色无晕色,正中压黑老,符合清官式早期做法。
②色相特点。斗 以上,所用青、绿色整体上沉稳、素雅,近似国产的石青、石绿,不似清晚期经常使用的洋青、洋绿那么鲜艳、浮躁。斗栱以下平板枋、大额枋及穿枋颜色则接近清晚期进口颜料的洋青、洋绿。
综上,从启圣殿彩画的主体纹饰、结构及大线、工艺技法、颜色组合规律等方面看,现存斗栱以上彩画具有明显的清代早中期的时代特征,这也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由此推断,启圣殿现存斗栱以上彩画是雍正年间遗物。
三、彩画的艺术特色与等级
1. 兼具官式纹饰与地方纹饰特征
启圣殿内檐所有西番莲纹饰外路莲瓣,皆为凤翅瓣形。凤翅瓣不但是清官式彩画早期的特征之一,也是曲阜孔庙装饰的母体元素之一。调查整个孔庙建筑的装饰,发现无论是建筑构件,还是原庙内附属陈设都有 “凤翅瓣”元素。如崇圣殿外檐明代石柱雕刻中的西番莲,大成殿内清代鼓架浅浮雕西番莲,启圣殿内神龛彩画西番莲,皆可见到 “凤翅瓣”元素的形象。
2. 超越礼制又合乎规制
彩画不仅是保护木构的一种措施,而且是建筑装饰的一种手段,也能够反映出建筑的用途和等级。在清代彩画中,以金龙和玺的等级最高。
金龙和玺以象征皇权和身份的龙纹为主要题材,在皇宫的最重要殿宇中广泛使用。启圣殿内彩画绘金龙和玺彩画,在规制上属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印证了清政府对孔子的尊崇追封。
按文献载,启圣殿殿内彩画成于雍正七年,与雍正十二年颁布的 《清工部工程做法》只差 5年,应该说是与 《清工部工程做法》密切相关的重要实例。在封建政治制度下,无论是建筑形制还是彩画配置,都不会僭越等级森严的 “皇权”和 “礼数”之制。然而启圣殿建筑形制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等级的庑殿顶,彩画配置又使用了清官式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的最高级别———金龙和玺彩画。这是与历代封建王朝尊孔,对孔子的至高无上的封号分不开。
虽然启圣殿建筑形制使用了庑殿顶,但是屋顶却为绿色琉璃,这样在等级制度上就降低了一等。在彩画配置运用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但设色上却低于宫廷建筑。宫廷皇家建筑的和玺彩画,将最高处的明间脊檩箍头设为青色,青色为最高等级。启圣殿则在明间脊檩箍头上设为绿色。在清官式建筑彩画颜色配置等级上,青色代表 “天”,是至高无上的,绿色代表 “地”,其等级地位低于 “青”色。
四、结语
山东曲阜孔庙是我国最早的一处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群。建筑形制既有浓郁的皇家色彩,又有家庙风格。它既是祭祀的建筑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之一。同古建筑彩画的功能一样,孔庙的彩画除了具有保护木构、装饰建筑自身的功能外,也是显示建筑用途和等级的一个重要载体。
启圣殿彩画是整个曲阜孔庙建筑群中为数不多的清早、中期遗迹,色彩华丽沉稳、工艺精致、等级适度,是清代宫廷之外研究清早、中期官式彩画不可多得的案例之一,也是研究清官式彩画纹饰与地域彩画纹饰相融合的个案,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清官式彩画和地域彩画纹饰发展、寓意及传统中国文化内涵提供重要实物依据。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我国古代建筑彩画的发展历程 |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及苏式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