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古建筑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我们保护了古建筑,也就保住了历史之根,保住了城市品位,保住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放眼世界,城市越是现代化就越重视保护其历史文脉,历史越是厚重城市就越显得有韵味。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留存下来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金义都市新区位于金华金东区与义乌市结合部,区域内有孝顺镇、傅村镇、鞋塘镇、曹宅镇、塘雅镇、澧浦镇、上溪镇、义亭镇、佛堂镇等,大多是历史悠久的古镇,有许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古建筑。独具浙中特色的金义都市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必将大力修建铁路、公路、公共建筑、居住小区,进行旧村改造等项目,文物破坏现象就会随之而来,经济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会随之激化。我想对建设中的金义都市新区古建筑保护谈一些不成熟的分析与建议,恳请大家斧正。
一、金义都市新区的古建筑
金义都市新区孝顺城隍庙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筑为清嘉庆十年重修,通面阔12米,通进深23.90米,一进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八檩七步架,明间月梁上有二级斗拱装置,二进九檩八步架,硬山顶。梁柱、牛腿、雀替均雕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精致华丽,整个建筑显得庄重威严。在中国古代,一般只有县城才能设置城隍庙,地处乡镇的孝顺城隍庙具有特殊性,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一定的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价值。
车客严氏宗祠也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孝顺镇车客村。据《白水严氏宗谱》记载,车客严氏系东汉名士严子陵后裔。该祠堂始建于乾隆甲申年(公元1764年),重修于嘉庆庚辰年(1820年)。该建筑坐北朝南,原有三进,现仅存二、三进,一进已毁。二、三进均为五开间。第三进面阔18.20米,进深7.20 米;第二进为敦伦堂,明间面宽4.45 米,次间面宽3.85 米,稍间面宽 3 米,通面阔 18.15 米,进深 7.70 米。二、三进之间为天井。该建筑从柱础到柱身、梁架均为石质,特别是梁架,硕大粗壮,是新区内目前所发现的古建筑中惟一的石梁架,梁架上刻龙须纹,线条流畅,结构简单,在浙中古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佛堂古镇是古建筑民居群,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身佛堂镇范围内现存重要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百余幢,大多是清朝时期与民国初期所建。佛堂的古建筑粉墙黛瓦,但和一般的江南建筑不同,其外观传承了徽州民居的马头山墙,而细部装饰以及建筑结构、构造方面又融入了独特的地方木雕、砖雕、石雕工艺,雕刻的花饰、图案内涵丰实,工艺精湛。
千年古刹双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初。南梁朝普通元年(520 年)傅翕(字玄风)依山结庵,大通六年(534 年),开基建寺,名“双林佛殿”。现在仍屹立在水库边的双林铁塔仅残存两层,高2.15米,四周设有铁栏杆,塔身刻着各种图案。除局部生锈外,外表乌黑发亮,看上去似乎年代不远。然而据史料记载,这座铁塔由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朱宏基铸造于云黄山下双林寺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了。
上溪镇古建筑中最有名的是黄山八面厅,黄山八面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有确切的建造年代,是清中后期浙中民居的典型建筑。黄山八面厅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 年),该建筑占地0.29 公顷,平面呈长方“回”字形布局,主轴线上分布有花厅(花园)、门厅、大厅和堂楼四座厅堂,两条副轴线上为南、北跨院,分四座厢厅,共八座厅堂。功能上融家祠、厅堂和家居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
黄山八面厅以其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和木雕艺术着称,整个立面装饰具有徽州门头的装饰风格,其木雕为东阳木雕艺术发展至顶峰时期的典范之作,堪称雕刻艺术博物馆,是雕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此外,被划入市级文物保护名单的寺庙、祠堂、名人故居等还有许多不胜枚举。
二、金义都市新区古建筑保护现状
我国古建筑为木结构框架建筑系统,这种结构,非常容易被人为破坏,目前金义都市新区除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古建筑已被划入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名单并已经过整修外,还有更多尚待保护。清后期风格的各式古建筑、遗留在民间的稀散的古建筑,均需要着力维护,不少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民居都已鲜有人居住,散落在各处的古建筑均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由于老宅没有人居住,遭到风、雨、雷电、火等侵袭后,构件很容易损坏,结构需加固,有一些老宅的梁柱和木板雕花都相当精致,已遭虫蛀,然而却无人修缮保护。由于人们对古建筑的价值认识不足,保护理念不清,古建筑没有得到珍视,大部分老宅得不到有效的修缮,甚至还发生过屋顶雕花板被盗的事件。
我认为应加强新区居民对古建筑价值的再认识,明确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从源头上提高村民保护意识。
三、对金义都市新区古建筑保护的具体建议
(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东方建筑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构件的损坏,在保护维修古建筑时,初期的修缮主要是抽换、配补那些损坏的构件。在对老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和改造,要先对结构构件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修缮工程技术路线。近年来在古建筑的维修中,木构件的防腐处理已日益得到重视,但现代的修缮只能选用性质相近的树种代替。我国天然林禁伐,接近原树种、成规格的木材已经很难找到,这是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应该多进行古建筑木结构用材树种的系统研究,为扩展代用树种的选择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外观的修缮及保护。古建筑风貌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筑外观的修缮,建筑外观包括屋顶面、外门窗及外墙面。屋顶面修缮一般采用与原建筑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在装饰施工进行中,要结合历史,尊重科学,重视结构保护。同时,要保持材料、色调、风格与原建筑风貌及历史环境尽可能一致。在历史地段安排新建筑时,应在布局、体量、尺度、色彩等方面与传统建筑相和谐。那些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在修缮油饰时不要掩盖了原有彩画,改变建筑木材表面的质感色泽。人们已经认识到应当尽量多地保存建筑原貌和历史信息,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我们维修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也应遵循的一个原则,恢复其固有的感觉,可不能整旧如新。”
(三)要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应采取如下措施:1.组织精干力量在新区范围内对古建筑情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古建筑情况,拍摄照片、造册登记、归档管理、作好相应的规划。成立古建筑保护小组,负责古建筑保护的编制、规划和组织协调,对古建筑各项保护开发工作要落实到位。2.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宣传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扩大宣传层面,让民众充分认识开展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民众积极性并且参与到古建筑保护工作中来,营造良好的古建筑保护社会氛围;还要强化全民的保护意识,定期向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各种渠道向全体民众灌输遗产保护的知识,使遗产保护的意识扎根于公众意识之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和促进的氛围。3.发挥重点古建筑的文化资源优势,将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同经贸、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新区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
四、结 语
一座城市的文化积累越深厚,古建筑遗存越丰富,它的景观特色就愈强烈,环境形象也就更加丰富动人。古建筑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还对我国国民素养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人们对于凝聚着科学、艺术成就和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古建筑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希望能精心保护,供后人鉴赏。古建筑可以反映多种艺术成就,如雕塑(包括石雕、砖雕、木雕)、绘画书法、镶嵌、堆叠工艺等,这些都为现代建筑师、艺术家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没有这些艺术、技术积累的历史台阶,后人不可能攀登建筑艺术的高峰。保存好这些古建筑资源,并让其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是一项坚巨任务,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绍文,周刚,矫向前,张璐璐.民国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的实践与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01)
[2]李金太.陇县古建筑文化的开发保护分析与建议[J].价值工程,2012(27)
[3]陈允适,刘秀英,李华,黄荣凤.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D].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5)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成都市近代建筑分布、特点及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