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沱川乡,有“中国第一官村”之称。此村建于北宋末年,是一个以余姓为主的血缘村落,原名“理源”,意指“理学渊源”,村人崇尚理学,好读成风,人才辈出,先后出现大批着名官宦人物,代表人物有明代万历工部尚书余懋学、天启吏部尚书余懋衡、崇祯广州知府余自怡、清代顺治司马余维枢等,其中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理坑由封建社会中后期至今,保留有大批官宦、文人学士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筑,保存形态较好的有明崇祯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友松祠),明天启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万历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等,其中官厅、司马第、天官上卿等已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贯彻实施,以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相继公布,当地政府对理坑文物古建的保护日益重视。
1 理坑古建保护的重要性
文物古建隶属于文物的一部分,和文物一样具有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价值,有不可替代性。对于文物古建的保护,应和对文物的态度一样,是坚决提倡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贯彻实施,中国世界遗产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目录的公布,实际上是在法律名义上确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地位的合法性与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使当地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1998年婺源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婺源县文物管理办法》的地方性法规,2003年7月江西省政府批准理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国家文化部批准返皖、赣两省成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安徽省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等地区。2012年,理坑村被确定列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皖南古村落江西省婺源县拓展项目的预备名单。
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与安徽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并称古徽州六县,是古代徽派建筑与文化繁盛的主要地区,理坑位于婺源县东北沱川乡,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理坑明清古建筑遗存多达五十余幢,其中天官上卿、司马第、云溪别墅、官厅、福寿堂、诒裕堂等6处于2000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除诒裕堂外,天官上卿、司马第、云溪别墅、官厅、福寿堂等5处于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数十处重要建筑被列为婺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2 理坑古建筑保护的思想与原则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展徽州文化生态实验区保护工作,加快保护、开发与利用的进度,近年来地方政府以科学、动态、综合的保护观去保护和开发理坑古建筑,修复了大批建筑,恢复了众多古建筑的原状以及整个古村落环境风貌,延续了徽州古村落的人居环境与人文脉落,完整地保留了理坑古村落的历史留存价值。
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方针,注重综合保护、整体保护,保护古村落整体环境与风貌,保持古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脉的延续。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古建筑的保护尊重综合、科学、动态的原则。古村落的民居、祠堂、牌坊以及自然山水环境等都是构成村落环境的要素,保护规划要保护构成古村落的各个要素以及它的整体环境。古村落保护主要保护村落的历史形态,古村落的保护不是迁出居民实施静态保护,而是在保持古村落历史环境的同时,保证居民环境的改善和居住水平的提高,在动态中寻求保护的最佳途径。同时提倡公众参与的原则,古村落是历史遗留的,大多为私人房产,古村落保护的最佳方法就是古建筑所有者的积极参与,必须由社会各个阶层、古建筑的所有者以及当地政府的领导共同努力来完成。
3 理坑古建筑的修缮技术
3.1 保护的内容
在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中,要保存其原来的形制、材料、结构与工艺技术,包括造型、布局、材料特质、传统工艺的风格特点等,这是最基本的内容。理坑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中,尊重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徽派建筑的风格特征,保存了原来徽派建筑的形制与结构特点;尊重原材料特质,木构建筑中在室内大量采用木材替补修缮;采用传统工艺技术,保证传统徽派建筑木、石、砖三雕风格的延续。如省级文物保护重点实施项目大夫第古民宅,在修缮过程中木材修补面级较大,按照整旧如新的方案进行修补,恢复了古民宅最初的完整格局与形质面貌。
3.2 修缮的原则
古建筑的修缮基本原则有恢复原状与保存现状两种。“恢复原状”是指恢复一座建筑物原来建造时的原状,不一定是最早历史年代的式样,应以实物鉴定的历史年代为准。“保存现状”是指尊重历史上各个时期留下的痕迹,历次修缮中改变或增加的部分,都应同等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保存一座建筑的健康面貌,发生残破状况时应加以维修以保证其安全。在维修中还可以按修旧如旧或整旧如新的方案进行操作。修旧如旧是指修补的部分完全按照原来的颜色、质感等做旧,达到整体风貌一致性的效果。整旧如新是指修补的部分与原来的有明显区别,明确显示是新修补的部分。
理坑古建筑保护与修缮过程中,针对各个建筑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维修原则。典型实例如大夫弟的修缮工程,按照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根据原来的式样进行大面积构件替换,替换大木构件如柱、梁、椽等,替换大量门窗、栏杆、木雕构件等,保证了古建筑恢复成最初的风貌形式。
理坑古建筑在木作修缮中基本采取整旧如新的办法来进行,如大夫弟的修缮,木作修补面积较大,所有新修补的部分与原来构件有明显区别。
3.3 维修方法
针对古建筑的保存现状采取不同的维修方案。保护中保养工程随处可见,通常在不改变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外貌、装饰等前提下,局部采用附加辅助构件如木料、金属材料进行加固,如木楔加固、铁箍加固等,此种维修方案一方面避免了残毁情况的继续扩大,另一方面为彻底维修时需要的材料、经费以及技术力量的筹集赢得较充裕的时间。其他情况如抢救工程也较为常见,在众多古建筑中经常可见采用木柱、铁柱等进行的支顶、牵拉方案,这些方式都是临时性的措施,暂时性的免除了古建筑面临的危险状况,也为以后有必要进行的彻底修缮工作赢得了时间。修缮工程较为复杂,一般在中型或大型的维修中进行,如翻修整个屋面,更换部分大木构件,或是全部落架重修等。
4 结语
理坑村拥有为数众多的保存形态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落,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山顶抢救工程 图9 临时加固工程清水秀和人杰地灵的风景风貌,这些都为今天理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本资源。如今理坑村的发展也进行得如火如荼,除旅游项目的开发之外,理坑也是众多校院师生美术写生、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开展的理想基地之一。大量人流的涌入,众多专家人士的关注,这些都为理坑带来了发展无限的生机,延续了历史环境与文脉的发展,为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开发提供了源源动力,同时也使古村落的保护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我们珍贵的物质与文化遗产续存下去,这是值得思考的。
理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国家徽州生态文化保护实验的范畴之一,保护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保护的原则与形式也是符合国家与地方政府标准要求的。通过对理坑古建筑保护的分析,可以上升到对众多古建筑群体保护、开发、利用,对各级文保单位、世界遗产名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认识,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延续与发展的整体思考。
参考文献:
[1]郭美锋.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2]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胶东半岛传统民居海草房的保护与利用 |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预防措施 |
晋祠古建筑主殿圣母殿的抗震方法 | 北京古建筑中的青白石梁板受弯性能试验分析 |
衡阳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加强对策 | 宁波常见古建筑装饰图案的保护与开发 |
西安古建筑潜在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对策 |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及扑救对策 |
决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的方法对策 |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