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4 年 1 月 11 日,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总面积 1.5km²的古城 2/3 被烧毁,总受灾户数 335 户,其中烧毁房屋 242 栋,除造成房屋、商铺、基础设施等受灾外,此次火灾还造成古城内部分文物、唐卡及其他佛教文化艺术品烧毁,具体受灾损失无法估计.
按照佛经中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独克宗古城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独克宗和丽江一样曾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马帮进藏的第一站.作为目前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群居性建筑,独克宗古城备受游客的青睐.然而一把大火使得具有千年历史的"月光之城"(独克宗藏语意)毁于一旦.
独克宗古城余烬未散,具有 300 年历史的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侗寨又发大火.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
历史名城、历史街区以及古建筑等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历史、艺术、科学以至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历史资料,其已经超越了物质财富的象征,一旦遭受毁坏,结果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巨大损失.
然而,我国古建筑、历史街区甚至历史名城等由于所使用建筑材料--大量使用木材,建筑空间布局--大片建筑连片建设,以及现代人的使用方式等原因,使得其耐火性能差,火灾隐患严重,且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为了保护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必须放在首要地位,防止古建筑遭受火灾的侵害成了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2. 西安古建筑潜在火灾危险性分析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现存古建筑有大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明城墙、钟鼓楼、大兴善寺、化觉巷清真大寺、城隍庙、八仙宫等.屹立成百上千年的古建筑多使用木柱、木梁等大量木质材料营造而成,这种建筑材料属于可燃易燃物.由于西安为国际化旅游都市,大量旅客的来访和旅游设施的使用对古建筑物有潜藏的火患影响.
2.1 建筑耐火等级差,火灾危险大
和中国大多数古建筑相同,西安古建筑以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为主.按照现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被划分一至四级.规范明确规定,以木柱承重且以不燃烧材料作为墙体的建筑物,其耐火等级为四级.有此可知,古建筑耐火等级多为四级,最多也只能是三级.古建筑耐火等级差.
现代建筑要求火灾荷载不超过 20kg/m²,而一般传统建筑火灾荷载常常达到 500kg/m²以上[1].而且由于常年干燥,木架构往往成了"全干材",质地疏松,遇火即燃.加之古建筑特殊的结构--以木柱为基础,柱上架木梁,梁上再立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两组木构架之间,采用檩、枋联结,使得古建筑美观的外表下实质好似一座堆积成山的木堆垛.屋顶的用材量较大,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搭建和拼接构成的空隙较多,通风良好,极易形成立体燃烧[2].一旦着火,屋顶有瓦覆盖,燃烧释放的热量不宜散失,高温和木材分解的可燃气体集聚快,容易达到轰燃[3].火灾危险极大.
2.2 防火分隔和防火间距问题
2.2.1 建筑防火分隔
传统的木结构、砖木结构建筑怕火,因此古人在营建城市时注意保存建筑之间的安全距离,采用封火山墙、封火檐、防火隔离墙等维护结构,形成了由街巷、庭院划分的传统防火分区,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火灾的蔓延[4], 以避免"火烧连营"的惨剧出现.然而由于老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加大,老百姓住房困难,私搭乱建现象严重,传统防火分区被破坏,防火分隔作用消失殆尽.
西安古建筑类型多样,不仅有群体建筑的西安清真寺、西安城隍庙,还有单体建筑大秦寺塔、公输堂等[5].如图 1 大清真寺处于北院门回坊内,因为回族遵循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民族特点,寺院四周被民用建筑包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祖上遗留下的明清古建筑.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建筑毗连建设,没有考虑防火隔离问题,民用建筑一旦失火将对大清真寺构成严重威胁.
2.2.2 防火间距
防火间距是指为了防止建筑物间的火势蔓延,在各幢建筑物之间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也就是说一幢建筑物起火,其相邻建筑物在热辐射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也不起火的最小安全距离.《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耐火等级为四级的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为 12m.现实情况是,或者古建筑群本身建筑间距就不足,而为了保护其空间肌理,小街小巷多被保留,造成建筑物之间防火间距不足;或者是因私搭乱建造成原本还比较大的防火间距日益缩小.西安古建筑所属寺院多以院落形式存在,设有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建筑群体以单体建筑的层出叠加成型.如图 2 西安市碑林区古建筑群并无防火分区与防火防烟间距.
2.2.3 古建群体缺乏现代消防车道
许多院落式的古建筑处于闹市,出于对其保护的原因没有专门设置消防通道,直接导致消防车无法到达,如图 3 西安城隍庙.一旦发生火灾,且在 15min~20min 内得不到有效施救,就会出现燎原之势的熊熊大火吞并一切.
2.3 消防管理及消防设施存在不足
在古建筑及其周边民用建筑电器的使用非常普遍,建筑群内使用的电线存在乱接乱搭不符合规范的现象,有些老化脱皮的电线甚至直接攀附在古建筑木材之上,这样极可能由于电线短路而引起火灾.独克宗古城的大火就是由于商户不当使用电器造成的.西安很多寺院内香火旺盛,焚香朝拜是朝圣者的仪式,但若使用不慎或无人监管极易引发火灾.由于旅游开发资源的需要古建筑周边的许多民用建筑改建为旅馆、饭店,明火使用随处可见,给古建筑保护埋下了安全隐患.
为了不破坏古建筑环境的完整性,很少在古建筑中增加现代建筑消防通道,防火措施多是人为预警,或设有古代消防手法中的防火储水铜缸,对万一发生的火灾扑救作用微小.有些地方即使安装了消防栓,设置了消防站,但数量严重不足,防火、灭火效率低下.
3. 建筑消防的基本对策
3.1 增强法规意识,严格消防安全管理
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和《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增强消防部队法规意识、管理机构重视消防意识、人民注意消防安全意识.本着"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使防火工作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制,以确保各项消防措施顺利实施.
在强化制度、知识普及、应急演练、火源控制等方面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推行消防安全教育制度,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消防意识;定期进行消防应急演练,提高火灾初期补救、火灾自救、人员疏散等应急处理能力等.
3.2 做好消防专项规划,改善消防安全环境
西安城内的大部分古建筑群都孤立地处在复杂的环境中,各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古建消防现状,各自制定积极的消防对策,联合实行消防规划方案.
(1)消防部门城市消防部门可为古建筑防灾设计特殊消防方案,在其周边环境的更新改造中设立专属小型消防站,即有利于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紧急通知消防部门,迅速开展救援工作.消防站的建筑风格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装备储水灌、体形较大的水罐消防车和水罐泵浦消防车是我国各城市消防部门最普遍、最常用的消防车类型. 大多数历史街区的主要街巷因为场地限制,无法满足这种大型消防车的通行需求.适应街道狭窄的老城区消防需要,消防部门应配置体形较小的轻便消防车辆.对于少数街巷特别狭窄的街区 , 为满足消防扑救要求 , 还可以选择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地被广泛使用的、体型更小、转弯半径极小的、适合在崎岖、狭窄和倾斜的道路上行驶的迷你消防车和消防摩托车.事实上 , 小型消防车的使用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普遍欢迎.
(2)规划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科学合理地为古建筑及周围环境进行消防安全规划布局.城市规划部门需要密切与消防部门合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消防规划,建设完善的城市消火栓系统.消火栓系统是城镇消防供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对于古建筑所在的老城区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管网沿城市道路埋置于地下 , 不占用地上空间 ,对历史街区的道路、建筑和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 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历史风貌;以消火栓为依托 , 配置固定或机动的消防泵 , 完全可以取代普通泵浦消防车功能 , 即只要完善消火栓系统 , 就可不必为开辟消防车道而破坏历史街区;消火栓的建设可以和城市生活供水系统相结合 , 比较经济可行.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消火栓系统建设成功地保障了其历史街区的消防安全.他们的成功经验证明 , 完善的城市消火栓系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历史街区消防安全的主要保障.西安应该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建设自己的老城区消火栓系统,制定完备的消防规划给水网,在规划建设上灵活掌握,合理确定室外消防栓的间距和保护半径,其间距应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重点文物建筑为宜[8].
西安市古建筑群除少数被开发为知名旅游景点外,有很多被质量等级差的民用建筑包围.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划定古建周围建筑的危险等级并对其分类,综合历史因素合理拆除严重危险源,以留足防火间距、设立防火墙、划定防火隔离带等;改善古建筑群体绿化环境,结合旅游部门政策,合理改造其周边道路以形成外围环状消防通道,以利于消防部门顺利开展救援工作,及时扑灭火源.
(3)文物保护管理部门
文物保护部门应对古建筑形制、艺术、历史等方面进行彻底研究,依比例制作古建模型,并且记录文物详细信息为档案资料妥善保存;古建筑主要采用木材营造耐火性能差,且很难替换所有组件达到防火要求,因此可采用现代建筑防火阻燃技术,如在古建筑的梁、柱等主要木质构建表面涂刷防火阻燃透明油漆,在建筑内使用现代耐高温防火装饰材料,以发挥隔温阻燃作用防止火灾蔓延.古建筑修缮时,可在不影响古建筑原貌的前提下对易燃构件进行替换;重要的古建筑应安装防雷设施,要按《雷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的要求安装,定时检查维修保证完好使用.
文物管理部门应严格管理控制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火源的使用情况,如宗教用火、生活用火、电气火花等.香客及寺庙人员在古建筑内烧香点蜡时应有专人看管,每天保证人走灯灭,另外配备可用的消防灭火器材,禁止在殿堂内使用、堆放可燃易燃材料[6];应对古建筑内及周边电气线路进行勘察和检测,统一使用有保护的电缆布线、采用密闭型的电气设备和电源开关,以排除电线短路引发火灾的可能性.
(4)其他管理部门
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应为古建筑实际情况限定游客容纳量,完善相应制度表明各方面注意事项,以文物保护为首要条件进行合理开发,配合其他部门对古建筑群体的保护行动.
城市公安部门应仔细调查古建筑失火原因,依法追究纵火者法律责任,对故意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者进行合理、严肃的惩罚.
4. 结语
西安古建筑具有典型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特点,且多为风景名胜区建筑物,人员复杂、建筑周边设施繁多、各种商业搭建,使得其本身及周围环境存在许多火灾隐患.古建筑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国家立法机构应加快完善文物保护法制体系,城市各部门应重视并联合保护古建筑实体,城市公民应当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以此将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S]. 2006.
[2] 王艳 .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对策 [J]. 武警学院学报,2005,21(4):28-32.
[3] 田野 . 浅谈西安古建筑防火 [J]. 安防科技,2009,(9):58-60.
[4] 郁霞飞,陈保胜 . 历史街区消防规划初探 [J]. 火灾科学 ,2009,(4):83-84.
[5] 李引擎,刘文利,冉鹏,等 . 日本古建筑火灾预防对策综述 [J]. 古建筑消防 ,2004,(11):8-9.
[6] 李宝萍 . 西安清真大寺建筑消防安全及防火对策 [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s1):151-52.
[7] 李新建,李岚 .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 [J].城市规划,2003,27(2):55-59.
[8] 王皎 . 中国古建筑火灾扑救问题研究 [J]. 防灾科技学报,2011,(3):47-60.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预防措施 | 晋祠古建筑主殿圣母殿的抗震方法 |
北京古建筑中的青白石梁板受弯性能试验分析 | 衡阳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加强对策 |
宁波常见古建筑装饰图案的保护与开发 |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及扑救对策 |
决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的方法对策 |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 |
古建筑工程修缮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三维激光技术应用于古建筑保护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