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艺术集成、地域人文和时代信息,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见证,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其消防安全保卫工作极为重要。
文物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大,耐火等级低,多为土木、砖木或纯木质结构,遇火极易燃烧,火势猛烈,难以有效扑救,短时间内即会形成整体燃烧,造成建筑毁损坍塌。
古建筑群火灾危险性更大,建筑毗邻或防火间距不足,商铺商品连片,人员密集,道路狭窄,消防水源匮乏,原住居民生火做饭、取暖十分普遍,电气线路老化且乱扯乱拉等,隐患严重。多年来国内古建筑防火研究和学术研讨,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思路和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笔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基层消防机构在古建筑防火工作中虽然重视程度高,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常陷于困惑和被动状态,工作思路陈旧、固化,缺乏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办法。突出表现在:文物古建筑消防保卫工作欠缺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创新、研究不足,动辄提出木结构防火处理和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的常规要求,多因文物保护部门反对而难以实施,导致火灾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整体上科学分析评估古建筑的实际火灾危险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依托现有资源,正确制定科学、简洁、专业、高效的安全保护方案,做好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
1 、引入和建立“消防技术专家评审机制”
文物古建筑,尤其是历史久远的古建筑群,古城建筑等,绝大多数独具特色,形式各异,个性突出、艺术价值、风格、建筑结构、规模区别很大,实际火灾危险性及耐火等级、消防资源、整体消防安全条件、旅游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各不相同,且多属人员密集场所,旅游高峰期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繁重,成为基层消防机构的一道难题。针对文物古建筑典型的“唯一性”特点,其消防安全方案亦宜于体现性能化特征,根据各方面、各专业、建筑特点和实际火灾危险性,文物保护,地方资源和水源条件等,进行整体、科学、系统、专业的研究论证,为古建筑或古建筑群量身定制并付诸实施。可引入和建立文物古建筑防火“消防技术专家评审(论证)机制”,既可克服和解决以往基层大队单一、片面的消防安全主观性粗放管理模式所造成的隐患突出问题,也可从根本上实现文物古建筑科学化、专业化监督管理新的替代模式,并建立起与消防技术、科技发展同步的长效专家评审(论证)机制。
2、科学划分建筑消防安全区域和设防等级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各级消防机构大多陷入一个误区,即对文物古建筑所在区域或地域的所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不加区分,均笼统按文物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设防,既无谓自我加压,压力过大,错误估计实际火灾危险性,误导消防设计方案制定和决策,又牵扯过多精力疲于应付,使消防工作出现偏差。
正确的做法是,真正的文物古建筑,必须重点保护,作为核心安全保护区域和重点设防对象,设防等级定为特级、一级及相应较高等级。而其周围毗邻或配套建设的现代旅游仿古建筑,尤其是商店、饭店、宾馆等旅游区仿古式建筑和场所,虽部分建筑风格、外观上与古建筑看不出明显区别,但事实上与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关系不大,必须认真加以区分,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区域,相对文物古建筑区域适当降低火灾危险性评价和消防安全设防等级,并在确保与文物古建筑足够防火间距的前提下,经专家技术论证,按照普通区域和普通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和管理。景区管理单位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亦应根据实际情况、保护价值、重要程度和设防等级科学、合理、重点进行投入和集中保障,确保文物古建筑高危核心区域、高设防等级区域的消防队(站)、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消防器材、消防管理人员等的强化配备和到位。同时,因管理思路、目标、标准、等级清晰,工作量和压力明显下降,火灾防控工作和技术管理措施重点突出,统筹高效,体现客观科学的防火工作思路。
此外,在古建筑群、古城古镇等建筑密集区域,如平遥古城、五台山风景区等,亦可根据建筑群使用功能、耐火等级、人员商品数量、防火分隔状况、道路水源条件、火灾蔓延特点、实际火灾危害等,科学划分不同消防安全区域,把相同或类似火灾危险性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一类或一个重点区域,分片分区分级设防,研究、论证、确定对应的等级和人防技防措施,科学构建统筹、合理、完善、健全的消防安全功能体系,实施现代科学消防安全管理。
3、科学评估文物古建筑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古建筑,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岁月,能够存在到今天,其中自然有隐含的奥秘和古人的智慧,尤其是防火设计的考虑和建筑防火功能的简单、实效,多隐藏在建筑实体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而不为人所察觉和简单识别。最直观、最常见、最有效的莫过于马头墙的设置。马头墙古谓封火墙,其建筑高低错落,实体土墙相接相对,完全隔断紧邻的建筑,实现了相同于现代建筑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单元的功能,且户户分割,防火单元划分更小、更多,十分有效,如图1所示。
较常见的建筑材料选用,取材千差万别,如应县木塔的楼梯扶手选取的是极特殊木质,密度非常高,质地异常坚硬,刀锯实施锯切极为困难,其木材分子结构高度固化稳定,很难受热分解,且扶手直径达15cm,一般日常使用的火源短时间内无法点燃。
一些古建筑内无任何电器线路和照明,亦无其他任何火源,不宜随意要求增设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
其原因一是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金属管道等灭火系统后,人为增加了火源,可能造成雷电波侵入、感应雷等雷击起火情况,变无火源为有火源,变无雷为可能主动引雷;二是文物保护价值不允许随意增设非必要或增加火灾危险的外来设施和金属管道等,破坏文物原貌且不安全。因此,在分析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和制定消防安全方案时,必须透彻了解和科学评估古建筑结构特点和真实火灾危险性,有针对性地评估论证,正确制定消防安全保护方案,避免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4、编制特殊消防专业规划和更高防火技术标准
在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被持续、无序、甚至过度开发利用,未同步考虑消防安全专业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尤其是空余土地被持续开发建设新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功能型场所,融入古建筑群,且使用性质复杂多样,火灾危险性极高,而消防执行标准和建筑定性难以实际把握,防火技术措施更是未经统一和规范,这就无形中给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带来巨大的新生火灾危险。因此,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同时,必须对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进行专业的消防规划,合理改造、搬迁、拆除重度危险源,降低原住居民密度,逐步整改电气线路、采暖等系统性火灾隐患,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水源,建设专业消防站,建立现代火灾监控体系,完善自防自救功能。对新建仿古建筑,改建、修缮古建筑,应加强地方立法,编制地方消防标准和技术措施,提高此类建筑消防设计标准,严格审批把关和监督,严控新的火灾隐患生成。
5 、“火源控制”为核心
文物古建筑防火,必须贯彻“火源控制”这一核心工作思路。笔者在一线工作中发现,许多基层消防机构和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认识到,对于古建筑防火而言,火源控制是最实际、最适合、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是基于文物古建筑绝大多数使用功能单一,火源较少的特点而来,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由侧重各类复杂的、低效的强化安保措施转变为简单的消除室内微火和电气火源的思路,实现釜底抽薪、化繁为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此思维方式和简化对策,实际效果远胜于各类得不偿失的复杂消防措施。简言之,其核心思想是:火源没有了,消防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火源控制的常用做法如,寺庙燃香统一在殿外定点香炉内,殿内严禁使用明火,或使用金属、石材等不燃深槽烛台,烛台供奉香案表面包覆铜、铁皮防止倾倒蜡烛引燃木台面,不设电气照明,或改造为实埋线路地灯、穿不燃管密封保护等,用简单的方法彻底消除火源,或使微火和电气火花被完全隔绝,杜绝一切起火可能。关于雷击,虽因古建筑防雷和选址科学而数百年甚至千年不遇,但可靠的现代防雷设施、措施和灭火准备仍是必要的。
6 、消防水源建设是重点
近年频发的古建筑群火灾事故,损失惨重,教训惨痛,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消防水源缺乏,不能使用或不出水,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消防车被迫远距离运水、灭火,贻误灭火战机,使小火酿成大灾。从古建筑防火工作来看,绝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建于深山,坡陡路窄,水源奇缺,冬季气候寒冷,仅有的零星水源亦完全或部分结冰,无法使用。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难以控制时,几乎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古建筑燃烧殆尽。因此,此项工作应作为消防投入的首要对象和重点,尽最大努力在古建筑周围或附近建设充足、可靠、利于取用的消防水源,并设置可靠的冬季防冻措施,确保能够随时使用。可采用深位水池、常高压高位水池、自动探测控制电伴热管道内外保温系统、短距自动干式水消防系统、其他常规或特殊外保温措施等。其中,室外消火栓和临时加压系统,必须确保完整可靠好用,可适度提高消防设计标准。
7、第一时间响应和扑救初起火灾是关键
文物古建筑火灾扑救,必须立足于快速响应,快速扑救,灭火于初起阶段。对于单体建筑,客观上极短时间内即已丧失扑救可能和扑救价值,几乎肯定是燃烧毁损殆尽,烧完火灭。因此,时间为第一要素。在实践工作中,一些古建筑管理单位24h专人现场值守、巡查,设置视频火灾监控、内部自动报警系统、义务消防队、小型消防站、微型消防车和水喷雾摩托车,现场各类灭火器材配备等等,均是有效的快速反应和扑救措施。古建筑管理单位应科学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和扑救方案,确保第一时间响应灭火才是关键和根本。
参考文献:
[1]贺煜华.古建筑防火策略的讨论[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1):31-33.
[2]薛奕.独乐寺古建筑防火改造技术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2):115-117.
[3]梁军,祁祖兴.浅议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适应性消防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4):393-395.
[4]李俊,祁明庆,胡守蠢.中国皖南古民居建筑防火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0,19(1):26-28.
[5]于福海,崔照宽.古建筑火灾的预防及扑救———从北京市几起古建筑火灾谈起[J].武警学院学报,1996,12(1):77-80.
[6]毕学勇,方立俊.通过城隍庙火因分析古建筑防火当提高警惕[J].消防科学与技术,1986,5(1):15-16.
[7]庄磊,王福亮,孙晓乾,等.布达拉宫古建筑火灾危险性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3):337-340.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晋祠古建筑主殿圣母殿的抗震方法 | 北京古建筑中的青白石梁板受弯性能试验分析 |
衡阳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加强对策 | 宁波常见古建筑装饰图案的保护与开发 |
西安古建筑潜在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对策 |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及扑救对策 |
决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的方法对策 |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 |
古建筑工程修缮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三维激光技术应用于古建筑保护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