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近代江南烈女现象形成环境分析
【绪论】近代江南烈女观存在背景研究绪论
【1.1 1.2】节烈意义的多重内涵
【1.3 1.4】观念变迁与烈女现象的时代差异
【2.1 2.2】家族关系对烈女的影响
【2.3】家族力量对烈女现象的影响
【3.1 3.2】知识精英对节烈观的鼓吹
【3.3】近代知识精英对烈女现象的批判
【4.1】意识形态对烈女观的作用
【4.2】战争环境中的烈女:以太平天国时期为中心
【结论/参考文献】近代烈女现象产生因素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摘要
烈女是传统社会为坚守节操而献身的刚烈女性,反映了传统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晚清而降,西方文明逐渐影响中国,但作为传统礼教的象征,烈女现象仍然存在于近代江南社会,呈现着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类型上看,烈女或者矢志殉夫,或者为全贞拒污而死,甚至不惜性命以表孝亲之意,体现了"一女不适二夫","顺事舅姑"、"失节事大"等女性道德规范。从阶层角度,无论诗礼之家还是普通小家,都有女性选择殉节,她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甚至服膺传统女德。近代社会的观念嬗变影响着江南社会烈女现象的时空特征:以空间而言,乡村社会环境相对闭塞,传统观念延续,有便于流言滋生和传播的交往圈,常有女性因名节受损而选择自杀;以上海为例的考察可见,近代江南城市观念复杂,既有礼教卫道士对烈女现象的鼓吹,也有知识精英的质疑之声;以时代而言,近代欣赏和宣传烈女的言论尚未退出历史舞台,但批判烈女现象的思潮也在逐渐加强。
近代江南烈女现象存在于特定的家族、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所谓家族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家族关系、家族力量等要素。从家庭教育上来看,传统的伦理熏染抑或是先辈节烈之举的感召,使贞节观念扎根于女性的内心;以家族关系而言,与丈夫的笃厚感情,丈夫去世后的无所依靠,或者是家人的逼醮促使她们轻生;从家族力量上看,一方面,家族能够承担烈女身后之事,尤其是了却了立嗣之事;另一方面,家族将殉节女性的出现视为本族的荣耀。近代江南传统观念的延续构成了烈女现象存在的社会环境:在民众社会的传统氛围之下,民众对烈女现象的支持、不遗余力地热衷于纪念、宣扬烈女,都为烈女现象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传统儒家精英对节烈观的鼓吹,更是为女性殉节的合理性提供了舆论基础。晚清至民国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烈女现象极受关注。意识形态层面上,地方官员积极为治下区域内的烈女请求朝廷的旌表,并且热衷于祭奠烈女的相关活动,以表明官方支持女性殉节的态度;晚清政府延续清前期旌表烈女的惯例,袁世凯政府更是出台《褒扬条例》明确政府对烈女现象的支持。
以太平天国时期为例可见,在战争环境中,女性常因不愿受辱,为保全贞节而自尽。
近代江南烈女现象是传统文明在近代社会延续的典型面相,体现了传统文明与近代文明相互交织的一般特征。
关键词:近代江南;烈女现象;存在环境;节烈观
目 录
绪 论
一、选题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
四、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江南烈女现象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节烈意义的多重内涵
一、殉夫烈女
二、全贞烈女
三、孝奉烈女
第二节 不同阶层的选择
一、诗礼之家的烈女
二、平民之家的烈女
第三节 观念变迁与烈女现象的空间差异
一、乡居社会的烈女现象
二、江南市民的烈女观念--以近代上海为例
第四节 观念变迁与烈女现象的时代差异
一、新文化运动前的社会烈女观
二、新文化运动后社会烈女观的变化
第二章 烈女现象存在的家族环境
第一节 传统的家庭教育
一、儒家伦理教育的熏染
二、先辈节烈之举的感召
第二节 家族关系的影响
一、夫妻感情的笃厚
二、女子的无所依靠
三、女子不堪逼醮
第三节 家族力量的影响
一、家族对烈女身后之事的承担
二、家族势力对烈女事迹的重视
第三章 烈女现象存在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民众社会的传统氛围
一、普通民众对于烈女的传统态度
二、民众社会对烈女的纪念
第二节 知识精英对节烈观的鼓吹
一、"从一而终"的观念延续
二、"节烈救世"的观念鼓吹
三、女性殉节的社会意义
第三节 近代知识精英对烈女现象的批判
一、反对传统女性观
二、批判传统贞节观
第四章 烈女现象存在的政治环境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作用
一、地方官员的大力提倡
二、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
第二节 战争环境中的烈女:以太平天国时期为中心
一、数目庞大的殉难烈女
二、力保贞节的烈女
参考文献
结 论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