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型学是学习文物鉴定的一门必修课,来源于考古学中的类型学--一种依据器物外形或题材的相类性作为分类标准,通过对器物类、型、式的排比,从宏观把握时代特征及器形演变规律的学科。
类型学以实物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标本,即标型器。通常而言,标型器可以理解为“标准形制的器物”,向我们展示文物通常都是什么样子,否则“标”字何来?但考古中经常有“不标准”的器物出土,这些器物在我们学习标型器时非但不能回避,还必须要深入探讨。
近几十年来,田野考古工作有了高度的发展,大量实物资料的出土,不仅为文物的研究提供了空前的契机,更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认知。本文以出土古玉为例,对其中形制“不规范”者的成因略作探讨。疏漏乖舛之处,还望方家正之。
一
造成古玉形制“不标准”的原因很多,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取材玉器的材质,既不似陶瓷、竹木那般廉价,又不似金属那般可以将损毁或废旧之物重铸后焕然一新。玉器的材质昂贵且不能熔铸,制作时稍有不慎,损失则无法弥补。故而玉器在设计时必须格外慎重,有所谓“三分雕,七分瞅”的说法。清代吴大澂所着《古玉图考》云:“古之良玉不易得,就玉琢器,或有不足耳。”也正是因于此,相玉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受限于玉石原料的大小、形状、色泽、质地、绺裂等量体裁衣。
一块纯洁无瑕的美玉,必是“大圭不琢”(见图1),因为任何一点玉材的浪费,都会使其成品的价值大打折扣。反之,一块玲珑剔透的两明造,必是因为玉材本身杂质过多,不得已通过“挖脏去绺”彰显其技术含量(见图2),以其保值增值。即使是大宗的璧类玉器,其孔径之大小也不像《尔雅》《说文》中所说的那样整齐划一,更遑论纹饰(见图3)和造型(见图4)。
由此可知,玉石原材料的特殊性,使得玉器的制作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制式化”的基础,其形制的不规范亦在情理之中。
2.改作玉器一旦不慎损毁,则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来补救。广东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钩玉龙,即是在原先独立的玉龙折断之后,特别制作了虎头金钩与之相配,以达到废物利用的效果(见图5)。类似古玉改作的情形,考古所见出土实物,不胜枚举。
例如,江苏吴县曾出土一枚玉器,单就形制看,非常特殊。但细审之,从器表不完整的纹饰可以推断,应当为绞丝纹边廓的玉璧改制而成(见图6)。
又如,山东滕县曾出土一枚玉器,平面、条形、略弧,一端有孔,不知属于何等形制。后经仔细观察推断,此物应是利用残损的玉镯之类的器物改制成的玉坠(见图7)。
再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过一枚形制特殊的方形玉镯,仔细观察,一端有琮之射,另一端有从四角切割的痕迹,估计此器也是由玉琮残件改制而成(见图8)。
改作并非一味地蛮干,必须“因料制宜,量玉取材”.根据玉料或者玉器的形状及其质地的特点,尽可能获得最大的使用,避免最少的浪费。
赵如珍在《古玩指南》中有一段描述专道此类:“如旧璧一块,业已破碎不完……但可察其破缺情形,而量予改作。如破缺一半,则将余之一半制为璜;如缺四分之一,则改为玦;如里口残缺,则磨去一层,改为瑗;如外边缺破,则磨去一层,而为环……诸如此类,变化不穷。”
除了因为珍惜玉料,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会对玉器原先的形制和用途进行“改作”.《吕氏春秋》所载:“毁璜以为符。”即,剖断玉璜,作为符信,就属于这种情况。
由此可知,对原有器形实施“改作”,会使得新形制更加“超标”,但可以通过玉器上的痕迹推断其成因大略。
3.订制除常规的作品外,玉器的制作中本就有一类属于私人订制。
成都前蜀王建的永陵中曾出土一枚谥宝,其形制可谓绝无仅有。其钮龙身,布满鳞片,而头却为兔首(见图9)。通过查阅史料得知:前蜀皇帝王建为兔年生人,一生戎马,六十甲子登极,故有斯作。王建死后,子嗣不肖,宫闱乱禁,旋即为敌国所灭。
成都地区至今流行吃兔头的习俗,亦由此而来。
类似的情况不鲜见。清代吴大澂亦曾援引《隋书》考证一枚“隋代玉麟符”为佩玉符而非发兵符,乃当时特赐之符,也不属于常规形制。
对于这一类“订制”的作品,有的可以通过考据文献知其缘由之细节;有的则因为年代久远加之无文献可考,无从知晓其造型怪异之究竟,只能归纳为“区域性文化”(见图10)或者“个性化创作”(见图11)等结论。
4.半途而废如果说前面几种“超标”情形是由于主观的因素而导致,接下来这类情况则很可能是因为客观的因素而造成。“半途而废”的作品在田野考古中也多有发现。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粗坯:湖北曾侯乙墓出土过一枚龙形玉佩,器表素平,有明显的切割玉料时留下的痕迹,故当属一件粗坯(见图12)。
(2)未完工: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玉环,器表有雕琢前起的部分勾云纹的起稿线,显然这是一件未完工的作品(见图13)。
(3)半成品:山东济南长清济北王陵出土一枚西汉青玉璧,雕工粗糙,表面未经抛光,雕刻前的放样线及雕刻工具留下的擦痕未作任何处理,应是特意为葬礼赶制的随葬品(见图14)。
从以上例子可知,古人的作品中有精品,也有毛坯件,并非如想象中整齐划一。这些“超标”的作品,既给我们展示了古人生活的多面性。
又让我们直观地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
此外,除了造型,纹饰(见图15)或者用材(见图16)也会有超常规的情况,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出土古玉的形制时必须要储备的知识点。【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