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发展新理念“一带一路”的提出,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又一次闪耀在世人的眼里。本文选取泉州海丝路上的重点文物史迹进行介绍。
航海通商类文物史迹
1.从后渚港发现的宋朝古船说起。后渚港宋代古船现陈列于泉州开元寺内的泉州湾古船博物馆中,体残长24.20、残宽9.15米。船底尖,船身扁阔,长宽比小,平面近椭圆形,结合考古资料判定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中型远洋货轮,载重量可达200多吨(图1)。
古船的结构和建造技艺独特而精巧,主要表现为:(1)坚实的主轴--龙骨。龙骨是用两段松木连接而成,全长17.65米,其中主龙骨约占三分之二长,龙骨前端与整根樟制艏柱接连,采用的是斜直角法榫合的工艺。除此之外还在龙骨的两侧和底部钉上附加杉板,增强了船体的纵向强度。(2)稳固的多重船壳板。船底用二重板叠合,舷侧用三重板叠合,三重板总厚度可超过18厘米。多重板的拼接采用的是平接和搭接结合使用的方法,并用子母榫榫合加固,用桐油灰塞缝以防漏水。船壳板选材也很精妙,用的是坚硬耐磨、耐水性好的樟木。(3)抗沉性强的水密隔舱。古船由十二道隔舱壁将全船分为十三个舱,并加强了水密设施工作,所有隔舱板都上下榫合并填以桐油灰。水密隔舱增强了船舶的抗沉性和航行的安全系数。多隔舱的设计使客货分驻,也便于货物的装卸(图2)。
古船的造船工艺体现了泉州的造船特色。古船的主龙骨两端接头处挖有“保寿孔”,上部七个小圆孔状若北斗星,内装铁钱或铜钱,下部大圆孔形似圆月形,内装一面大铜镜,象征“七星伴月”,寓意明镜照明七星洋的暗礁险滩,保佑海船安全航行。
用铁钉钉合和用桐油灰塞缝这两种造船工艺,是泉州造船的传统,至今泉州造船业还保留着这些古老工艺。
从闽越族的独木小舟,到宋代的巨型商船,这艘古船的造型之大、结构之妙、工艺之巧,显示了泉州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先进的海洋观,发达的造船业为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2.九日山祈风摩崖石刻(图3)
九日山位于泉州西郊,旧属南安丰州镇,唐初泉州州治曾设于此。此山一大特色便是东西两峰上散布的祈风摩崖石刻,它是中外学者考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对象。早在1962年吴文良先生在《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一文中记石刻为11方,1980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重新调查发现石刻实存10方,1998年吴幼雄等编《泉州史迹研究》一书时也认同“10段说”,共计祈风典礼十一次,而涉及祈风、市舶司内容的石刻则再增两方。
“舶岁司两祈风于通远王庙,祀事既毕,登山泛溪,因为一日之欵。
淳熙戊申夏四月,会者六人:林枅、赵公迵、胡长卿、韩俊、折知刚、赵善罙。冬十月,会者五人:赵不迈、胡长卿、韩俊、赵善罙、郑颐孙”(图4)。这是刻于九日山东峰上仅有的一段叙述市舶司在一年中为蕃舶举行两次祈风典礼的石刻。由上文可知祈风仪式是在九日山下的通远庙举行,根据海洋信风的规律决定了祈风时间,约是每年的夏四月和冬十月。
夏四月吹南风,蕃舶由南海启航顺风驶入泉州港,冬十月北风起,蕃舶载满船货驶离泉州港。林枅、赵公迵、胡长卿、韩俊等人是泉州当时的市舶司官员和地方官吏,胡长卿时任泉州的提举市舶司,林枅为知州事,折知刚为通判军州事。他们主持祈风仪式,共同为航行于南海和中国港湾之间的商船祈求顺风和航行安全。
市舶司是海上交通贸易繁荣昌盛的必然产物。由于泉州在海上交通贸易的地位日渐上升,进出泉州港的船舶甚多,对外贸易量巨大,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利益,于元佑二年(1087)增设泉州提举市舶司,便于集中管理泉州港贸易事宜,海外贸易走上了规范化道路,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了宋、元、明三朝,最终于洪武七年(1374)撤销,在今泉州市鲤城区水门巷内仍保存着泉州市舶司的旧址。
九日山祈风摩崖石刻的存在,正是提举市舶司官吏们的“政绩榜”,政府通过祈风仪式安慰、鼓励人们开拓航线和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在政治力量的支持下才能逐渐开辟起来。
多元宗教文化类文物史迹
1.三贤四贤墓。灵山圣墓是泉州伊斯兰教教徒的集中墓地,里面安葬着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的两名弟子三贤、四贤。三贤四贤墓坐落在灵山半山坡平地上,是两座标准的伊斯兰教塔式墓(图5)。它们并排而立,三贤在左,四贤在右。两墓坐北朝南,坡下是众多的回教徒坟墓。圣墓是由三层须弥座式底座和塔式墓盖石两部分组成,均用白色花岗石刻制。底座上雕刻着莲花瓣纹饰。墓盖石呈圆拱状,完美地与底座吻合。墓的东、西、北三面依山环筑马蹄形回廊,防止山流冲击和滑坡。
在三贤四贤墓的周围伫立着许多阿拉伯文石刻和历朝历代重修时的碑记,尤为醒目的是位于回廊西侧的郑和行香碑(图6)。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途经泉州,身为回民的他到灵山圣墓进行瞻礼,祈求保佑航行的顺利。
辉绿岩石琢成的碑身上阴刻着5竖行汉字,全文如下:“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碑文中所记的蒲和日正是宋末元初阿拉伯裔泉州市舶司蒲寿庚的后裔,由此得见蒲氏家族在泉州的影响之久。
2.基督教石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有多方基督教古石刻,它们大多以辉绿岩为材雕琢而成,碑石呈尖拱状,纹饰有十字架、天使、莲花、祥云、海水、西蕃莲、华盖等十多种。左右长度相等、尾端稍撖放大的十字架是古希腊式的,臂末缀有三颗珍珠的是马耳他风格,竖立于莲花上的十字架则是泉州基督教古石刻的普遍标志,象征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被称为“刺桐十字架”.飞翔或振翅的天使有的伸出双手,有的扶着圣物,有的头戴王冠、僧帽,身穿僧服属于叙利亚、波斯或是亚力山大学派的艺术类型。各方石刻纹饰繁简不一,一般采用浮雕的方法,石碑周围有边框将纹饰包围。莲花、祥云是典型佛教图案,配以基督教十字架、天使形象,在同一块石碑上竟不显得奇怪,反而使画面更加和谐和饱满。
1988年海交馆人员考古发现的一方元代四翼天使的基督教墓碑石,上面雕刻着多种宗教的标志,更能形象地说明当时泉州多种宗教并存(图7)。石刻正中头戴三尖冠、身披僧袍的天使端坐在如意式祥云之上,脸庞丰满慈祥,双手合捧着莲花和十字架。肩背后是两对羽毛丰满的翅膀,配合着祥云之上两条延伸环绕的飘带,仿佛正在飞翔,线条极富动感。【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