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作为传播和弘扬佛法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崇高的宗教内涵和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各种造像中,佛像的塑造一般有着严格的仪轨,而菩萨像的塑造则相对自由,体现出不同时代和地域所造就的独特风格。在菩萨像中,冠饰占据了很重要的视觉份量。
一、安岳石窟菩萨像冠饰的分类
安岳石窟造像始于隋文帝时期,并在唐宋五代,即我国石窟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时期,达到鼎盛。安岳石刻的表现题材广泛,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唐代的造像以禅宗题材为主,造型受中原地区的影响。宋代的造像多为川北石窟风格,但也有自身的特点。总共约有 10 万躯摩崖造像,安岳石窟群规模庞大,其中北宋时期的造像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甚至对毗邻的重庆大足石刻造像风格也产生了影响。以卧佛院、毗卢洞、华严洞、圆觉洞为主,地区分布较松散,但也有按刻制时间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发展的特点。
但在历史上的灭佛运动中,安岳部分石刻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很多造像的头部被不法分子盗走,而身体则因是与岩石连在一起才免遭偷盗。因此可待研究的带有冠饰的菩萨像数量有限,亦为极其珍贵的文物。
(一) 筒形冠
筒形冠呈圆筒实体状,造型高耸饱满,圆润自然,上面饰有各种精美的植物花纹及宝珠装饰。
筒形冠见于安岳石窟中的唐代造像,风化及损毁比较严重,现存较完好的有安岳千佛寨第 56 号窟内的 4 尊观音造像,尤其左壁的观音造像 ,美妙绝伦。其冠饰高约 20 厘米,形态清晰,高度几乎和菩萨脸部等长,与人物的雍容丰腴、高贵典雅的造型相呼应,具有典型的唐代审美风格。
石刻虽有风化,但细腻的花纹依然可辨。冠缯,即系在冠饰两侧的布带,从冠上自然下垂,带有一种简洁静谧、含蓄内敛、不容侵犯的神性。冠饰体现人的地位和性格,观音菩萨在佛教里是四大菩萨之一,又是亲近和善、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象征,所以从冠饰的尺寸和精美上也可以看出其地位崇高,从纹饰的细腻上可以看出其亲和力,不似佛祖的螺髻那样大气磅礴。
(二) 扇形冠
扇形冠是宋代菩萨像冠饰的代表式样,冠饰呈扇形展开,装饰细腻复杂,一般刻有化佛。如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像(俗称紫竹观音) ,此像雕刻于北宋时期,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像特征闻名于世,是世界雕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观音像以半镂雕的方式雕刻于洞内的突出峭壁上,似是悬坐在空中,犹如要从天而降一般飘逸灵动,呈现出美而不娇、素朴无华的自然之美。紫竹观音头戴金色扇形宝冠,高约 40 厘米,特别的是这顶扇形冠中央的化佛像背光上方刻有一团火焰,正如紫竹观音本身潇洒桀骜的形象一样充满热烈奔放的感觉,因此冠前部比两侧高出很多,平铺呈三角形。
冠缯随意地飘在手臂上,增加了轻盈随风的美感。与唐代观音像的筒形冠完全不同,装饰集中在冠正前部份,并且更加丰富细腻。
其他扇形冠还见于圆觉洞的净瓶观音窟以及华严洞。华严洞石窟是安岳石窟群中保存最完整、雕刻最精湛的,因其内正壁上雕刻的华严三圣像得名。洞内左右各有五尊圆觉菩萨,即十弟子,其冠饰均为扇形冠,装饰极其繁复华丽,并刻有化佛,冠高约 30 厘米。正中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为普贤、文殊菩萨,头梳五髻发式,戴浅镂空宝冠,刻有忍冬纹装饰,特别的是他们的冠饰为带翅扇形冠,这是其他菩萨像上未曾见过的。冠高约在 30 -40 厘米间,冠缯自然垂下,冠中也刻有化佛,应是与毗卢遮那佛相同的柳本尊化身像。安岳石窟的宋代佛教造像多为曾被一些学者称为“柳氏派”的密教造像。
柳本尊(855 - 907 年) 是专持密教大轮五部咒法的居士,在川西一带教化信众,弘扬密法,死后被蜀王追赐为“瑜伽本尊教主”。他的生平事迹虽不见载于中国佛教史籍,但他在五代和两宋的影响遍及川南、川东。
(三) 披头巾的菩萨
华严洞十尊圆觉菩萨中左三的辨音菩萨(观音菩萨) 的冠饰比较特别,精美的高花冠上笼有一轻盈的绸巾 ,展现了飘逸的柔美感,有女性化的特征。冠高约 30 厘米,冠中亦刻有栩栩如生的化佛,整个冠饰更加修长,是后来的汉传佛教中观音菩萨的主要形象。从其自然的线条上还可以看出当时已十分成熟的雕刻技术。
二、冠饰类型的源流
由于冠饰位于人的全身最高处,从心理学上来讲容易让人产生崇高、敬畏感,有较重的强调作用,因此冠饰的装饰价值要高于其他类型的服饰。在古代社会,冠饰的大小、形状、装饰程度往往能体现出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如各国帝王独一无二的头冠。在石窟造像中亦是如此,从神佛的冠饰上能辨识出此造像的教派、级别、民族、地域等信息。因而在佛教造像中,地位越高,冠饰越是精美,如菩萨一般着华丽的宝冠,佛像多为螺髻。但在密教中也有戴冠饰的佛像,如华严洞的毗卢遮那佛。这些佛像宝冠的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三叶冠,有的是圆筒冠,有的为两飞天抬宝冠,也有的是不戴宝冠而将发髻高束、装饰宝珠,例如四川广元莲花洞内的造像。
菩萨的头冠类型主要有花髻冠、发髻冠、化佛冠等。其中化佛冠属于汉传佛教中观音的标志,阿弥陀佛作为观音的精神之父出现在头冠上成为了早期观音菩萨的显著特征。但在南北朝的时候,并没有化佛冠,隋代以后观音造像的冠饰上才出现了化佛。而随着宋代佛教的人性化、世俗化,民间观音传说盛行,神性逐渐消失。这一点从安岳的紫竹观音身上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随意的姿态造型突破了传统典籍的限制,似乎与人更为接近而不是天上遥远的神的化身。宋代之后化佛冠也随之减少,到了明清时期则完全消失。安岳石窟造像中由于其造像年代多属于唐宋时期,因此冠饰大部分都是化佛冠造型。
不同地域的冠饰也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审美特点,其精美程度与当时佛教的社会地位、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和供养人的出资以及重视程度也息息相关。例如,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或战乱中所修造起来的造像就会相对简单粗糙,而在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下修造起来的造像在工艺方面就会相对更精致细腻。在安岳石窟中的体现即是最精美的造像都是唐宋时期的,而战乱中的五代十国的人民疏于信仰的巩固,这种不重视也就很明显地表现在造像的粗糙外表上了。
(一) 唐代的筒形冠
佛教本是一种出世的信仰与哲学,但是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残酷杀戮,使出家人的命运变得不可捉摸,因此他们希望出现信仰佛教的英明皇帝,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定的修习环境,以保证佛教事业的顺利发展。于是僧人们开始以帝王和贵族形象作参照进行佛像的塑造,并沿袭下来。
据考证,唐代菩萨像的筒形冠跟唐代大臣所带的一种漆纱笼冠形状类似。漆纱笼冠实际创制于北朝时期,一直沿用到唐朝初期。它跟唐代的贵族女性冠饰也有一定关联,如唐代公主李倕的冠饰就高达 42 厘米,装饰极其精致细腻,形状上与筒形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冠饰的流行可能与当时以胖为美的审美偏向有关,因为这种造型可以让人看起来更加高挑优雅,体现其地位崇高,而作为人们虔诚信仰的佛教菩萨的造像自然沿袭了这一现实风尚,以彰显其神圣性与亲和力并存的完美形象。自南北朝时期所谓的五胡乱华以来,特别是北魏孝文帝的废胡服着汉装,使得民族服饰习俗在民间真正由冲突走向融合。
因此纵观唐代冠饰的造型特点,会发现内含一种融合了异域风格的美。如千佛寨第 56号窟左壁的菩萨像脸部两侧卷曲的发式,就有一种西部异域的民族特征,展现了优雅端庄的美感。
(二) 宋代的扇形冠
对宋代民间服饰的调查表明: (1) 宋代的文人常戴一种高装巾子,也称“东坡巾”,这种巾子与宋代菩萨像的冠饰有共同的外形特点; (2)宋代宫廷后妃所戴的龙凤花钗冠,多用金银镶嵌珠宝,以多少定尊卑; (3) 北宋时期的妇女冠饰中有一种花冠,形如扇,上面装饰有各种花纹,正和华严洞中左二的菩萨像冠饰形似至极。菩萨像的冠饰造型主要应是从这三种冠饰借鉴而来,正好符合菩萨崇高而慈祥又没有性别之分的特征。
宋代的紫竹观音造像因保存比较完好,可以看出极其精湛的雕刻技法,艳丽的色彩犹在,显得非常华丽夺目,表现出北宋高度的艺术审美观,与庄严简洁、粗犷饱满的大唐风格已经产生明显的差异,雕工更加精细,装饰更加华丽,并具有典型的宋代冠饰发展及时代环境特征,带有一定的世俗风味,甚至具有川蜀地区人的热情性格特征,是宋代佛教民间化的直接体现。但他的神性依然从衣饰、形象及台座当中显现出来,特别是冠饰仍然繁复精美,显示着他的独特身份,而如果没有冠饰,纵然身形雕刻得再精美绝伦,也无法辨识他观音菩萨的身份,其冠饰就如本身的灵魂再现一样,是其内在神性的直接象征。
凿于北宋时期的华严洞带有一种承唐启宋的时代风格。华严洞的菩萨冠饰除了普遍的扇形特征之外,还有一个特殊之处,洞中的普贤、文殊菩萨的冠饰有两只冠翅从头冠两侧伸出,与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一样,这是其佛教地位的象征。这跟当时流行的一种曲翅幞头外形相似,而皇帝也常着类似的展翅幞头 。两尊菩萨像的冠翅上依然刻画了复杂的忍冬纹装饰,以体现其尊贵身份。
安岳石窟的宋代菩萨像多着扇形冠,即来自宋代皇室和民间冠饰风格的流行,并在头冠上做繁复华丽的纹样装饰,几乎为统一样式,只为区分各菩萨的不同身相做化佛形象、图案纹样以及象征标志的改变。扇形冠同样见于与安岳石窟几乎同时代同地域的大足石窟。
(三) 头巾的形式
头上笼有头巾的观音菩萨造像形式从唐代便可找到一些由来的依据,唐代妇女出门骑马时所戴的帷帽是用纱罩住头,有些也长及肩,而在宋代也有戴帷帽的记载。这种帷帽可谓是华严洞中辨音菩萨头巾的源头。宋代还有一种重楼子花冠,与披头巾的辨音菩萨像冠饰极其相似,应也有些影响。从唐宋开始,观音菩萨造像上的女性特征随着朝代变更变得越加明显。
覆有头巾的菩萨像从宋代开始出现,并日益简化,沿用至今。
三、冠饰的民族地域性特点
安岳地处内陆,交通不便,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不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当地人口流通不大,一直以汉族为主,因此石刻造像更具有本土特点并一直沿袭发展,风格稳定。
而敦煌石窟地处丝绸之路的西北交通要道上,受外来的中亚、印度、波斯文化的影响较大,造型更加自由,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加上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使得其冠饰具有异于内陆的民族地域性特点,和安岳石窟造像的冠饰差别非常大。敦煌石窟造像的冠饰形式多样,主要有束发型、三面冠型、花蔓冠型、三角形(山形) 冠型等类型,有一种各民族融合产生的特殊异域风格。
如北朝石刻中运用最多的三面冠型,即三个轮形圆盘面朝正面、左右侧面三个方向紧挨构成一个筒形镶嵌在底座上。中央圆盘上刻有化身像或复杂的装饰,两边的装饰相较中央会简单一些,一般还有飘带垂下,但不确定是否为冠缯。以莫高窟第 275 窟中的主佛冠饰为例,其三面冠的中间是一尊坐于台上的化身佛像,两侧是镶有圆珠的两朵小花形。据考证这个三面宝冠的中央圆盘上部,当初还有仰月装饰,而由于地域及年代的差异,在安岳的冠饰是以植物纹装饰为主。
始建于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地处山西,同在北方,但地理上不及敦煌开放,因曾作为北魏都城大兴石窟建造而成为中国佛教第一个巅峰时期的代表石窟,属于安岳石窟的源头。其冠饰也以三面宝冠为主,中间圆盘刻有化佛,盘间装饰有忍冬纹。云冈石窟造像最特别的是除了冠缯以外还有一块垂在冠后用于挡风的冠披(如图19) ,这与鲜卑民族因气候原因和马背民族特点而产生的后垂幅披的鲜卑风帽造型类似,体现了典型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这是与安岳的汉族冠饰完全不同的特点,在其他民族地区也无法产生这种装饰。由此可见佛教造像对民族地区及社会环境的依托性,因地域时代不同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及发展。
处于同一地域的大足石窟 在建造年代上晚于安岳石窟,有对安岳风格的传承,但也有自己发展的特色。两地石窟的造像题材大都一样,只是在艺术表现方面略有不同。在冠饰的制作上,大足的造像相比安岳纹样更加细致,更注重立体感和整体感,疏密有致,造型更自然真实。安岳则属于比较平面化的装饰效果,雕刻技术稍落后于大足石刻。这是随着时间和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大足石刻自然会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结语
安岳石窟菩萨像冠饰的造型多受当时流行的头冠风格影响,和唐宋时期佛教造像人性化、世俗化的走向密切相关,具有宝贵的艺术文化价值。
对安岳石窟菩萨像冠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造像的发展脉络,更深入认识安岳石窟的内涵价值,获得更多的古代宗教艺术、民族风俗、甚至哲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全国还有很多尚待研究的石窟造像冠饰分布各地,更多的价值意义有待于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解析。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云冈石窟馆藏古代建筑构件的特征分析 | 从世俗的角度分析巴蜀佛教石窟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