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分布的石窟艺术很普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石窟艺术形式随着朝代的频繁更替也相应改变其表现形式,从世俗的角度出发能生动地引导人们从善,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精神诉求上的世俗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注重文化义理,北方统治者讲究“功德”,这样的风气也就流传到了民间。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历史更迭较为频繁的历史时期,自然是战事不断,广大民众颠沛流离,佛教信仰成为他们活下去的最后希望。为图来世有好报,倾其所能来侍奉佛祖,为来世修积“功德”.正是抱有这样的执着信念,供养人出资,手工匠人出力,大力推动了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佛教石窟艺术在此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是应当时民众的期望而盛行的,为战乱中的百姓带来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起到了振作精神的作用。从这一点可见,佛教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其具有的世俗色彩。
二、题材内容的世俗化
在晚唐、两宋、辽、金时期,佛教石窟艺术继承了上一时代的造型特点。宋代佛教石窟艺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并糅杂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如重庆地区的宝顶山摩崖造像,其中的“六道轮回”、“父母恩重经变”、“地狱变相”、“牧牛图”等巨型雕刻。弘扬孝道的题材“父母恩重经变相”带有儒家思想的“孝行”;第 18 号摩崖“地狱变相”中就有手掀鸡笼正在放养鸡雏的农妇形象,她衣着朴素,表情和蔼,使人完全忘却了这是在宗教的背景下进行说教;第 30 号窟《牧牛图》龛高 570、宽 1550、深 205 厘米,此图以牛喻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阐述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全图长约 30 米,从“未牧”至“双忘”共 10 组,造像以山岩自然取式,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第 18 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详细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中尽善尽美的人情伦常、衣食住行、气候物产等等,并用极乐净土的美好,劝人向善修佛,往生后终得极乐盛景。这些佛教题材体现了大众追求的儿孙满堂、安居乐业、富足自给,以农耕文化为底蕴的世俗美的特征。
三、形态上的世俗化
安岳石窟造像群中,毗卢洞观音堂内的“紫竹观音”是造像艺术群中的经典之作。雕像全身高 3 米的紫竹观音,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她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坦胸露肘,璎珞像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蓝色彩带扎着一条薄如禅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看她那一双秀丽的赤脚,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表情 , 宛如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既具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貌,世俗风味极浓。难怪人们又称她为跷脚观音、风流观音、水月观音、东方的维纳斯……容貌好似出水芙蓉,体态风韵而又端庄贤淑,作为北宋时期的石刻艺术杰作,神圣中透出风土世俗化的韵味,妩媚里体现出宋代摩崖造像的审美追求。
由此可见,紫竹观音这一艺术瑰宝早在审美取向上走入了世俗化的道路,一改宗教仪规的正襟危坐,开辟了佛教艺术的新形象。以绰约的气质,潇洒的风姿、温婉的表情塑造了具有完美人性的人物形象。在这里神性被人化到了具体人物形象上,难怪评论中的她有着邻家少女的纯真与圣洁,这是外貌特征的世俗化、生活化。面对这样的形象,宗教的膜拜者们恍惚之间仿佛沐浴在神光之中,感受到菩萨的无尽温暖与亲切,感受神灵的抚慰与指引,在精神和灵魂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与统一,感受到佛法无边与无处不在,引领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无限神往,体现佛教无处不在的力量。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宗教审美的开放度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与展示。
从上述文字的叙述来看,巴蜀佛家石窟艺术的世俗美,凸显的是中华民族基于农耕文明安居乐业、富足自给的祥和美好的生活场景,体现的是东方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这样的审美陶冶与沁润,人们才能深刻体会与欣赏到和谐之美,从中获取愉悦,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西庆 . 安岳石窟典型造像的艺术美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2] 张磊 . 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形式与美学意蕴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 ,2011.
[3]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高台山文化的墓葬遗存分析 | 基于出土文物分析辽代中西往来 |
西辽河上游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对比分析 | 李白《将进酒》中“五花马”的考古学分析 |
从考古学角度分析明代海西女真辉发城址 | 对汉代织锦图案中禽鸟纹的归纳分析 |
从构图的角度系统梳理出土的汉唐刺绣 | PIXE分析浙江德清火烧山窑址出土的原始瓷样品 |
旧石器时代考古与栖居及生计形态分析 | 科学考古学在中国得以确立的历史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