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因其自有的民族习惯、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历史沉淀中刻录出不同的民族特质。苗族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语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1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地,人口总数为9426007人 (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苗族农民工开始到中国沿海和内陆较发达城市务工,有些甚至离开世居的故乡,移居城市,致使其特有的民族特质消融于繁华都市,在思想"乡土"与生活"都市"的两维空间中,苗族农民工如何坚守民族习俗成为当前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苗族农民工进入城市谋求发展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主题
苗族历来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空间,苗族先辈们就创下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历史奇迹。纵观苗族人民的历史不难发现,苗族人民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不断迁徙和奋斗的历史。其迁徙特征主要是"从北迁到南,从东迁到西,以至于遍布全世界",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 (湖南)、至黔 (贵州)、至滇(云南)。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
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牁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2]
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即使元、明、清各代的统治者仍不断"进剿",湘西、黔东南等地的苗民四处迁逃,但都未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19世纪 (近百年)才定居下来。
由于长期迁徙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安定因素和僻处西南山区的生存环境,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显得相对滞后,许多苗族劳动者为了更好地生存不得不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扩大,为苗族劳动者搭建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寻梦平台。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一系列民族保护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使得越来越多的苗族劳动者纷纷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有些甚至选择留在城市,真正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
二、苗族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双重性解析
尽管越来越多的苗族农民工为了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空间,纷纷离开具有同质语言文化、相同生活习惯的家乡,到城市寻求发展梦,但在众多外出务工的苗族农民中,仅有一小部分农民工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跻身成为城市居民。多数苗族农民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自身文化程度及语言生活习惯等因素陷入一种具有双重特性的边缘人境地,即成为苗乡里的"城市人"和城市里的"苗乡人".在家乡人看来,这些返乡苗族农民工的思想已非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苗民特质思想,一些外来的新鲜血液正冲击着苗家人的生活模式,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有别于传统苗家人生活习俗的混合型民族特质。在城市,部分衣着民族服饰、讲着民族语言、成天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苗族农民工在城里人看来是典型的来自苗乡的农村人。
(一) 城市化与保持民族特质的两难性
城市化,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或都市化。
不同学科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阐述。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即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本文所指的城市化是二者的高度综合。诚然,对农民工特别是苗族农民工来说,由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还只是其城市化的第一步,将苗族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才是其城市化的真正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狭义的生活方式是指要求一定的栖息场所、栖息方式、活动类型等的行为 (behaviou)r 以及营养的种类 、 摄食法(nutrition)、繁殖方式 (repro- duction) 等所有的生活习性的总合".
苗族是一个有其独特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少数民族,根据专家的研究,苗族人民的民族特质除了其独有的不断迁徙的历史特质外,还有其独有的民族习俗、民族体育、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婚丧习俗、节日习俗等民族特质。
首先,苗族的民族习俗极具民族特色。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其悠扬的古歌、嘹亮的飞歌、浪漫的芦笙、多情的唢呐是其璀璨的赋有民族特质的杰出音乐艺术。如台江地区的木鼓舞被誉为神圣的"东方迪斯科";深受黔东南和湘西苗族人民喜爱的花鼓舞;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原始古老的猴儿鼓舞和接龙舞;川黔滇方言区部分苗区的双人芦笙舞;黔东南一带的集体芦笙舞及黔西、黔西南、黔东南地区的板凳舞等更是苗族人民的舞韵精华。另外,苗族人民除了创造了其特有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外,还有苗族花灯、傩堂戏、苗戏、高台戏等民间戏剧也是苗族人民特有的风情习俗。其中,"苗戏"因纯用苗语演唱而得名;"苗族花戏"以贵州仁怀一带的花灯最为有名;"傩堂戏"主要流行于湘西、湘西南及黔东北、川东南一带;"高台戏"主要流行思南、道真等地。苗族人民的民间工艺有苗族刺绣、苗族挑花、苗族蜡染等,其中,湘西苗族挑花的针法有十字针和回复针两种。云南和川南苗族地区的蜡染则称为"点蜡幔",广西融水称"点脂".此外,苗族人民不仅擅长音乐、舞蹈,同时在绘画艺术上也有所造诣,崛起于20世纪80 年代并逐渐演变成独树一帜的"画种"的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和流行于黄平、麻江、剑河、镇远等几个县的黔东南苗族民间绘画是苗族人民民间绘画的代表。
其次,苗族人民是一个崇尚体育的民族,许多精彩的民间体育深受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喜爱。"城步苗拳"是苗族人民自创的集三光五行之精的一种南拳,不仅包括手拳,还包括棍术、刀术、剑术、飞镖等多种兵器套路。"苗族双刀"流行于贵州凯里,系苗族武术双器械,俗称"双刀回笼"."麻阳旱龙舟"、"台江独木龙舟"是一项赋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上刀梯"系苗族巫师授徒传法的一种仪式,主要流行于湘西和川、黔、鄂交界的苗族地区。"斗牛"俗称牛打架,主要流行于黔中、黔东南和桂北、湘西等苗族地区。"射弩"又称"偏架",是苗族人民自古以来狩猎和御敌的兵器,现已演变成流行于贵州、云南、四川、重庆苗族方言区的传统体育项目。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融水苗族芒哥坡会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 海外关于苗族文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