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提出,虽然只是晚近以来的事,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确是悠远的。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其实是到 20 世纪初才出现的称谓,而且最初仅仅只指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对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不妨对其进行拆分开来解读,即分为"中华"和"民族"这两部分。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中华'这一历史事实概念与'民族'这一现代称谓概念的有机结合。"[1]
"中华"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中"指"中原"、"中央"或"中国",而"华"指"华夏",所以"中华"的含义即"中原之华夏族",而华夏族就是秦汉以后的汉族。只是在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内涵才变得更为丰富,外延也更加宽泛。在近代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以后,出现了"少数民族"的称谓。现在,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总称,是体现出中国各个民族根本利益不可分割的民族实体,涵盖了中国各个民族在民族整体层面的民族认同。
二、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近百年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由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着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贡献在于它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结构中同时并存的两个特质:'多元'和'一体'.因此,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特点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特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凝聚核心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其他少数民族的核心汉族。汉族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曙光时期,即从新时期时期发展到青铜器时期,在黄河中游地区业已形成汉族的前身华夏族集团,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又在四周吸收新的民族成分,经历春秋战国时期的逐步融合,至秦汉形成大一统王朝时,汉族基本形成,而且学者们一般也认为,汉族的族名是在其后的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才流行,且是他族对中原民族的统称。
第二,从促进民族融合的主次原因来看,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主要原因,而政治因素是次要因素。纵观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政治上的大民族主义所施行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同化政策往往加剧被支配民族的民族反抗心里,加剧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气焰的盛行,反而拉开民族之间的心里距离。虽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统治者,例如北魏的鲜卑族,在其入主中原以后曾经用行政手段强行命令他们自己的民族与汉族同化,从而实现本民族的迅速汉化,但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往往是最大限度压低汉族的地位从而保持自己民族的特点不被汉化。但历史一再证明,这种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结果往往背道而驰。因为政治上暂时的优势并不能等同于社会和经济上的优势。汉族始终能够作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汉族拥有先进地位的农业经济,而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占据中国国土面积一半以上,但主要都是高原、山地和草原,所以少数民族中相当一部分人以从事牧业为生,这与汉族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分属于截然不同的经济类型。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周边游牧民族一旦入主中原,落入汉族的农业社会中,终究会主动地融入汉族。
第三,中华民族由多元成为一体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有一个逐级形成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先是在中华大地上各地区分别形成它的初级凝聚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初级的统一体。例如,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后来不断融合形成现在汉族的前身华夏族集团的初级统一体。再后来,长城以外的广大牧区长期是一个以匈奴为主的地域,匈奴作为一个初级统一体与长城以内的汉族曾长期对峙甚至发生战争。经过历史上多次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汉族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汉族向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扩散,最终逐步汇合了长城内外的农牧两大初级统一体。再后来,又经过各民族流动、混杂与分合的漫长历史融合过程,汉族最终形成了最大的发挥凝聚力量的核心。与此同时,汉族通过不断地戍边屯边以及通商向非汉族地区移民,在汉族与非汉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民族连结网络,把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都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
结语
费孝通先生指出,所谓"中华民族"是指包括中国境内所有56 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实体,而不是 56 个民族机械相加的总称,因为这 56 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早已事实上凝聚而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最高一层次的民族实体里,其所有归属的民族成分都具有"中华民族"这一最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2].因此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事实上,中国众多民族的多元与一体的辩证运动和不断演进,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陈茂荣 . 中华民族研究述评 [J]. 内蒙古社会科学 ( 汉文版 ),2012(2)。
[2] 费孝通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修订本 )[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13.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从民族主义与建构主义谈民族的形成 | 鄂温克族瑟滨节活动过程与传承意义 |
汉族的形成和发展探析 | 飞山公信仰的形成及其灵应故事构成与传播 |
“烟雾山”民间多神信仰聚集地的形成及其整合 | 探讨现代化与族际关系的互构过程 |
安顺月亮坡跳花节文化演变过程研析 | 考古学研究在壮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
中华民族形成发展阶段性分析 | 葛亮寨族群意识形成与孔明信仰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