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族群,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特征是几何印纹陶和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并存的文化,斧、锛被华夏族的历史学家概括为钺,在甲骨文中便被他称为"钺",后来称为越族。
因为越族内部有不同的群体,所以在战国时期将之称为"百越".到战国晚期,随着华夏族对越民族群体了解的深入,并针对越民族群体分布广、支系多、文化有内部差异的这些历史特点,故历史学家便将越民族群体称为"百越"."百越"一词始见于战国后期吕不韦命宾客写成的《吕氏春秋·恃君览》: "杨汉之南,百越之际。"①"百越"一词见于此书,应是在此之前已有这一历史事实存在。这说明了西周以后,随着各民族群体间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主客观生活环境的改变,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产生,才呈现出个性差异,才有"百越"名称的出现。
此后,百越或百粤便成为越民族群体各支的通称,细析之又有闽越、骆越等。
一、骆越民族名称的历史演变。
尽管骆越作为一个民族名称第一次是在《史记·南越列传》中出现,但是骆越作为百越民族当中的一部分,在先秦、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当中有"路人""瓯""骆""瓯骆""雒越""交趾民""扬越"等名称,现分述如下。
( 一) 路人。
骆越先民最早被称为路人,见于《逸周书·王会》。②《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了周成王成周之会的盛况以及各个方国的献贡,其中有"卜人以丹砂,路人大竹"③之语,对于何为"路人",晋人孔晁最早认为: "路人,东南蛮。贡大竹。"④此后学者们主要根据"大竹"所出和音转之说来进行考证,认为"路人"为"东南蛮",为"骆越".清人何秋涛赞同晋人孔晁"路人,东南蛮"的判断,认为"路人"等"俱南方之国也,当即故路人国地也。"此外,何秋涛对于《元和姓纂》关于"露氏露伯"内容所作的按语曰: "路、露、骆古字并通,夏殷露伯即周初路人,盖越之支而封于闽地者也。路人在东南,闽地亦在东南,考其方域,正为密合。史言闽越东瓯姓骆氏,后子孙又姓露氏,皆原于此。"①清人朱右曾就直接认为:
"路,音近骆,即骆越。"②四川大学的蒙文通先生进一步据《说文解字》《文选·吴都赋》( 刘逵注) 等材料,将"路人大竹"的"竹"和《吕氏春秋·本味》"越骆之菌"的"菌"相联系,从而认为"路人"即"越骆",亦即"骆越".③陈汉章又云: "为周职方七闽之一。路亦作雒( 按,雒即骆越之骆) ."④今人黄怀信基本赞同清代何秋涛之说,认为"路","古国,即《禹贡》之簬,夏、殷曰露,春秋曰骆。"⑤综上所述,路人是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历史学家对骆越的称呼,在华夏族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为"路人".虽然不能明确具体的位置,但是古人也十分明确地指出"路人"是华夏族东南方的民族,这与后来骆越的分布区是重合的,当为今天岭南延至中南半岛北部这一广大地区。这样的认识十分重要,因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华夏族南方的骆越先民人数众多,分布区广大,内部仍然还有众多的亚支系存在,所以华夏族的历史学家对不同部分的骆越亚支系就有不同的认识,于是在不同时期就有了关于骆越民族的不同民族名称。
( 二) 瓯骆、雒骆。
同样是在《逸周书·王会解》中,还把骆越民族称为"瓯",认为"瓯"是分布在南方的民族,即华夏族的南方有"瓯、邓、桂园、损子、产里、百濮、九菌"⑥。文中的"瓯"就是骆越先民在先秦时期的另外一个民族名称。到了秦汉时期"瓯"也称为西瓯,亦称西呕。《史记·南越列传》载: "( 赵) 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为书谢,称曰: ‘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异南越,窃疑长沙王谗臣,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冢,以故自弃,犯长沙边境、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对此,《史记》"集解"注引《汉书音义》说: 西瓯骆"骆越也。"
又颜师古注也说: "西瓯即骆越也,言西者以别于东瓯也。"⑦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当中有两个地方提到骆越,仍然是称为瓯骆,"佗因此以兵威财物赂遗闽粤、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此外,《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在讲到汉武帝平定东越之乱后,因为骆越的首领有功封为下鄜侯,即"故瓯骆将左黄同斩西于王,封为下鄜侯"⑧。到了近代,林惠祥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中亦说: "骆越,亦称瓯越,或西瓯,在今广东西南及安南。"⑨则骆越在不同的历史文献还被称为瓯越、西瓯。
骆越,在以下历史文献当中又写为雒越。在古代的韵书中,骆、雒发音相同。《释文》雒字注"雒音洛,本作骆。"可见二字互通。其之所以名为雒,北魏郦道元为《水经·叶榆水》作注时说"过交趾麋泠县北,分为五水,经交趾郡中,至东界复合为三水,东入海".同时又注引三国时吴人《交州外域记》说: "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①而在《史记·南越列传》"( 赵) 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的注释当中同样是注引《广州记》,又记载为: "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曰骆人。"可见古人对于"雒""骆"是可以交互使用的。
对于为什么要称为"雒",据《说文解字》载:
"雒,鵋也,从隹各声。"②即雒是一种鸟,由于"雒鸟"会帮助越人助耕,所以被"骆人"奉为图腾,从而有了自称"雒民".③这样的观点由于没有更多的历史文献支持,所以仅在此作为一说。此外,相关的历史文献当中还把"雒""骆"又记载为"雄".《旧唐书·地理志四》"安南都督府"条引《南越志》曰: "交趾之地,最为膏腴。旧有君长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后蜀王将兵三万讨雄王,灭之。
蜀以其子为安阳王,治理交趾。"注引《南越志》曰:"交趾之地最为膏腴。旧有君长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后蜀王将兵三万讨雄王,灭之。"④我们认为这儿的"雄"是一种误写,是把骆越的"骆"字误写为"碓",再由"碓"误写为"雄",因为《越史略·国初沿革》载: "至周庄王时,嘉宁部有异人焉,能以幻术服诸部落,自称碓王,都于文郎,号文郎国。以淳质为俗,结绳为政,传十八世,皆称碓王。"⑤则所谓的"雄王"就是交趾地区的骆越首领,是由"碓"误写为"雄"而产生的,是交趾地区骆越的首领,但不是所有骆越的首领。
以上有关西瓯和骆越的内容在《资治通鉴》《通典》《路史》《粤西文载》等书中都有记载,大同小异,稍有出入。综合现有研究资料我们认为,西瓯与骆越是同一个民族群体的两个称谓,如《史记·赵世家》载: "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正义"引《舆地志》即云: "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⑥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看法: 骆越作为百越民族的一个支系,其之所以叫做骆越,是因为他们主要分布在珠江、红河三角洲和东南沿海,能够利用海水和江水的涨落所提供的水源及养分从事稻作生产,这个特点被概括为"骆"; 又由于他们是百越民族的一个支系,所以被华夏族的历史学家称为骆越,而分布在交趾地区的骆越又被部分历史学家称为"雒越",这一地区的骆越首领也就称为雒王、雒侯,最后又讹为所谓的雄王。
( 三) 交趾民、扬越。
交趾,首先是一个民族名称。华夏族的历史学家也把生活在交趾郡的骆越民族称为交趾。关于为什么要称为交趾,从古代文献对交趾的记载来看,有几种说法。第一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说: "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⑦这种说法存在问题,南方民族特别是百越民族基本都有男女"同川而浴"的风俗,并没有都称为"交趾",所以这样的观点难以成立。第二种说法是在《通典·边防典四》当中说的: "极南之人,雕题交趾。交趾,谓足大趾开阔并立相交。"⑧显然这是把骆越民族因为生产劳动而形成的一个体质特征作为民族名称,因此在《山海经》当中则把骆越的先民称为交趾民,也称"交胫国民".《山海经·海外南经》载: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郭璞云: "言脚胫曲庆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⑨则雕题交趾之俗,是骆越民族的文化习俗,联系后来史书的记载,是秦汉时的骆民,因此顾野王《舆地志》才会记载说: "交趾,周为骆越,秦时为西瓯。"瑏瑠第三种说法是越南的历史学家陶文英在他的《越南古代史》当中说过:
蛟龙是越人的图腾,古代越人的纹身习俗就是纹蛟龙的形状于身体之上,而古代"交""蛟"二字可以通用,因此交趾之名就是从龙蛇图腾崇拜当中引申出来的。①所以可以认为交趾就是指崇拜蛟龙的民族,这是一说,可以作为参考,因为百越民族崇拜蛟龙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
交趾,其次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骆越民族的一个分布区。"交趾"最早在《尚书·尧典》记载为"申命曦叔,宅南交。"②文中的"南交"指的是华夏族分布区的南方,具体方位较为模糊。对此,《墨子·节用篇》记载说"古者尧治天下,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莫不宾服。"③又《韩非子·十过篇》当中也有同似记载: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④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尧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过交趾,如果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可以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的文化影响力已经到达了交趾。因此,《尚书·尧典》当中的"南交"就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的交趾地区。【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