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和特殊生产方式、特定的文化心理等,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上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 为此我们在研究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必要提出“民族生态学( Ethnoecology) ”一词,以引起人们对这一学科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初步对民族生态学所涉及的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尝试性的探讨,既不奢求概括所有的问题,也不打算充分阐发本文的全部主旨。 只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谬论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指正。
1 民族生态学的定义。
人类生态学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关系的综合学科,中心问题是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统一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动态规律性,着重了解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过程的干扰以及自然对人类干预的反应,目的是为了调节和控制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 人类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中的特殊学科而存在,并不破坏已经形成的各门学科的相对独立性。 由于人们认识到人类生态学所提出的许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导致许多学科的“生态学化”( ecologicalzation) ,使得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时髦”起来,并逐步得到普及。 可见“所有学科生态化,生态科学社会化”已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 有些学者甚至提出“全球生态化”的主张。 今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将围绕生态学问题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研究,与此同时还将有一些跨学科的新的知识领域和新学科逐渐形成,“民族生态学”就是属于这类学科而提出的。
民族生态学是一门民族志学与人类生态学交接边缘的学科,与民族地理学、民族人类学、民族人口学都有相互交叉的领域。 主要研究各民族族群和民族群落在其居住的社会自然环境条件下传统的民族特点以及固定的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即不同民族与当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各民族利用自然环境和影响自然环境的特殊方式、传统观念及生态规律。 民族生态学所研究的生态系统,也是有一定的组成成份,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功能。 它的结构是该系统中的各个民族的社会自然环境,最终功能同样可以归结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也就是说,民族生态系统,通过调整各民族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使能流和物流相互联结,在系统内不停地反复地循环,维持民族生态的存在和繁衍,维持系统的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使民族地区的社会文明与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它与人类生态学探索的人口系统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有着很大的差别,它侧重于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这种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和差异。 显然这门学科的实践早已走在其理论的前面,尽管已有多种着作涉及民族生态学,但“民族生态学”这一术语及其概念本身却远未获得普及和重视。
2 民族生态学的特点。
2. 1 民族生态的相对稳定性。
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和生存,组成这一民族的人们千方百计地力图适应于这些环境条件,并且能够在发展生产力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一部分条件。 民族生态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每个民族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长期性,也只有民族具备相对稳定性这一特点,使得我们提出民族生态学和研究民族生态学变为现实,取得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先决条件正是民族的传承性和历史性所致。
( 1) 传承性。 世代更替地用传统方法创造人们世世代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过程中的相似性; 将语言、文化、民族倾向等传授给下一代而使这一代适应于这一地区的民族社会经济生活。 这就使得某一民族在民俗( 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等) 的流传过程中自始至终有相同、相似的内容和形式。 当然民族习惯又是民俗表现出传承性的重要纽带。
( 2) 历史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事更替、社会经济、政治强烈地影响着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消失的全过程。 新俗必然取代旧俗,某些传统的习俗也将必然全部或部分发生“变异”,使某些民俗以其鲜明的时代色彩而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标志。 因民俗的更替、变异极为缓慢,所以在一定的阶段内民族生态仍将呈现出相对稳定性。 当然保证民族生态相对稳定性的最基本要求是民族的传统内婚制使之民族具备自己民族群体的基本特征。
2. 2 民族生态的文化多样性。
( 1) 变异性。 民族生态所处的自然环境千变万化,呈现出多样化。 在很多情况下,各个民族所处的环境在地形地貌、水文地理、植被特征及其景观不尽相同,而且民俗也受地理环境、历史时代、民族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有着较大的差异。
( 2) 地域性。 民俗发展在空间上还显示出“地理特征”或“乡土特色”. 由于受一定的地域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因而民俗或多或少总是带有地方色彩,故有“百里不同语,十里不同俗”之谚。
正因为民族生态具有这一文化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才使得我们研究民族生态的内容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因而对于这种具有多样化特点和不同自然条件的多个民族来说,在进行民族生态分析时,则需按文化、生活方式将其分为各民族内部群体( 族群) 来分别对待进行研究。
3 民族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民族生态学所涉及的内容固然要有它自己的特色,不能和其他生态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完全类同,否则就变为人类生态学或普通生态学了,不应当只利用一般生态学那些从生物角度出发的个别原理和结论,而不考虑民族的社会性。 为适应于民族生态学,显然要对生态范畴、生态系统等概念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加以更确切的说明,必须用社会文明的内容来充实这些概念,这正是提出和研究“民族生态学”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就目前而言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3. 1 社会自然环境对民族族群特性的影响。
作者认为,在人类进化史中,带有各个特色的民族族群的形成,都是由各种隔离所致,譬如说地理上的、繁育上的、遗传上的、宗教上的等等,但地理隔离( 即不同生态因子造成的不平衡) 和遗传隔离是造成多个民族族群的两个主要因素,导致不同的民族在生理上、外貌上、遗传上的差别。 研究所处不同区域的各个民族在以上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社会自然环境对民族的影响性,在这方面的探讨,已在不少从事少数民族研究的同志做了很多工作,如就我国各少数民族生长发育的状况、毛发常微量元素的含量、智力商、种族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发表了许多论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
3. 2 民族对其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形成的民族特点。
如上所述,社会自然环境对民族的这种长期影响可造成不同民族族群在生理上、外貌上、遗传上的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正是他们对其环境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之表现所在,它是民族族群内因( 遗传因子及遗传性) 与自然环境条件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 也就是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 的矛盾统一体。 在对环境适应性能方面,各个民族都在衣、食、住、行、待客、运动、禁忌方面表现出很多特色,如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大多民族在饮食方面都是以食含脂肪、能量较高的食物为主,并依条件的许可形成自己本民族的特有食物,像蒙古的奶茶、炒面; 藏族的酥油、糌粑; 维吾尔族的抓饭、烤馕; 青海回族的牛干巴等。 起居方面如蒙古族的毡包、藏族的帐篷、苗族的吊脚楼、壮族的干栏,等等。 这些均说明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适应于自然环境而产生各民族特有的一些生活特点。
3. 3 民族适应自然环境的特殊方式。
民族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也反映在心理方面。 毫无疑问,如果一民族群体住在同样的条件下达数百年之久,那么心理适应的过程绝不会不留痕迹。 这一民族群体在心理素质、气质与自然条件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虽然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精确度量,但可以肯定,心理适应的途径,比生理适应更为灵活,效果更为显着,而且这种适应过程也比较快。 而农牧业方面主要是由气候决定的耕作、放牧循环过程和与之相应的习俗、仪式、节日等,这些习俗、礼仪、节日等起着强烈的激动民族人心的作用。
另外在大多数民族群体之中,宗教信仰可以起到一定的文明适应效果,譬如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食烟酒,不使用兴奋剂,一方面减少了由此而带来的疾病,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净化”社会风尚的作用。 民间的医术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居住在自然条件相似或相互毗邻地区的各民族,在治疗同一疾病时却使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不少民间医学的药方和医疗方法都被吸收到祖国医学的宝库之中,而且至今仍应用得很有成效,像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等都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奇葩。 新疆维吾尔族的沙疗、热泥浴等许多文明都是产生于对自然适应的过程中。【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