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2
坚持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政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围绕增进民族团结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并将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并列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关于民族团结的新认识、新观念和新思想。
一、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观点,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国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思想,使之成为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同志对民族团结问题的思考始自他在地方工作期间。早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曾围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进行过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并撰写成《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文。担任党的总书记以后,习近平同志从宏观和全域的视角对民族团结问题做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形成了系统的民族团结思想。
( 一) 民族团结的总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就民族工作而言,习近平同志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出发,着眼各民族的利益和梦想,对中国梦与民族团结的关系做出了进一步阐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是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和信念追求。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团结之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来实现。中国梦的提出无疑为民族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为民族团结工作指明方向和路径的同时,也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民族团结的总目标联系起来,赋予民族团结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目标定位,是中国梦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团结之梦与中国梦既在内涵上一脉相承,又与民族工作的实际相结合,牢牢把握住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推进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 二) 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五个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团结的本质是认同。人心聚合,最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各民族拥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认同。因为团结不是凑合,不是貌合神离,只有在思想认识层面做到步调一致,才会达致情感上的共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提出了“五个认同”的重要命题。“认同”一词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意指事物的“同一性”,后被用作人们心理层次的情感和认知,是指个人或群体对组织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的自觉认可。“五个认同”是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统一整体。对每一位中国公民而言,自觉树立起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应该是最基本的政治信念,也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力量所系、源泉所依、根系所在。坚持“五个认同”,在精神纽带上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才是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治本之策。
( 三) 民族团结的核心要义: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与中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民族群众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愿望十分迫切。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形成新的累积性不平等,进而拉大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针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关于民族工作的考察指导和相关讲话中,多次就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在他看来,“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他还强调要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更紧密的融汇互通,用好用足中央各项政策,逐步解决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这些观点立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高度,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族团结的目标指向有机结合起来,阐明了实现民族团结的核心要义和重点所在。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近十年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综述
下一篇:新疆地区如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相关论文推荐: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 |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