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综述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2
2004年至2015年,对于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10年。研究者对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的关注度逐年提升,从不同立场和视角对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梳理和盘点10年来该领域的期刊论文,一方面能为我们清晰地展现这一时期该研究的基本图景,有助于我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和深化该领域研究; 另一方面,在我国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巩固和谐民族关系的新形势下,可为我国建立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指导。
一、数据基本概况分析
文章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 期刊数据库。为了确保收集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笔者将学科领域选择为“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检索词为“民族团结教育”,检索项为“主题”,检索时间段为“2004到2015”,匹配类型为“精确”,共检索到论文1 323篇; 然后将检索到的论文依据序号、篇名、作者、刊名、发表时间、被引等各项内容导入EXCEL中; 再对文献进行二次提炼,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会议综述、人物采访、重复文献后,共析出相关期刊论文92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27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结合CNKI期刊数据和EXCEL,从成果总量分布、发表时间、关键词分布、被引频次分布等维度,进行分析和描述。
( 一) 各年度成果总量分布
2004年至2015年,国内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成果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各年度成果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据样本文献统计,与“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相关的论文有922篇,相较于1992年至2003年论文总量增加近4. 5倍,这主要与国家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措施有关,也与国内民族团结形势有关。2004年以来,相关成果不断增加,尤其是2010年,为近十年来成果数量增速较快的一年。2010年发表论文数量达148篇,与2008和2009年相比,年发表论文数量增长近两番,实现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快速提升。2010年至2015年发表的论文数达703篇,占近十年总论文数的74% .2014年,相关的论文数量达126篇,是2004年的近5倍。可见,近十年来,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
( 二) 论文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检索是一种直接使用自然语言的方法,对表征文献的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性意义[1].在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0个关键词中,“民族团结教育”一词出现频次最多,标引次数达160次,连同“民族”“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等相关关键词,标引次数共达371次。可见,以上词语是研究领域的核心术语。“大学生”和“高校”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5位,标引次数共达107次,连同“民族院校”“民族高校”“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相关关键词,其总标引次数达到168次,显然超过了“中小学”(12次) 这一关键词。可见,相较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受到研究者更多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和开放活跃的思想,大学生肩负的社会使命和责任,赋予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特殊意义。当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怎样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实效性等问题的探析是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而“对策”(18次)“途径”(16次)“实效性”(11次) 等关键词的高频次出现反映出当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尚不成熟,有些层面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同样,“爱国主义”“国家认同”等关键词的高频次出现,表明已有成果更多从这两个视角展开分析,也说明对民族地区、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引领、团结教育的对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所在。此外,“新疆”“西藏”等省份在关键词中的高频次出现,说明时下在这两个地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然性。以上关键词较为客观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近十年来国内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基本图景。
( 三) 论文被引频次与所属学科类别分布
在关注某一问题时,由论文被引频次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分析引用频次较高的论文后发现,其学术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高校作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观、宗教观、爱国主义、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等内容的教育,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最要紧的是认清教育对象、确立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模式、革新教育手段、明确教育内容、提高针对性,而以上诸问题都是研究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最基本的问题。其二,学界致力于从社会工作、政治社会化、教育人类学、文化互动等视角探讨民族团结教育问题。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研究主题,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开展,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涉及学科领域较广,有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其中,以教育学研究视角为主,占47% .以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为例,在实施路径和策略上,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以及教材与课程的开发都是不能忽视的环节,而这些内容又都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以课程为例,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民族团结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但绝大多数学校以显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或不被重视。从隐性课程本身来看,其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教育主体具有广泛性,教育方式具有无意和有意的辩证统一性,教育效能具有渗透性,教育效果具有长期持久性等特征[2].相比之下,民族团结教育的隐性课程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以管理学和政治学居多,其中,管理学占31%,政治学占12%,其余学科如法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少,仅占10%,这些学科在民族团结教育研究问题上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新疆民族团结工作新思路与新举措
下一篇: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