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贵州宣慰使奢香和贵州宣慰司同知刘淑贞等彝族女政治家在治族理政和对外交往过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民族公关活动,一方面营造出水西(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水东(鸭池河以东)彝族各部落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另一方面加强了彝族地方政权与明朝中央政权的联系和交往,实现了内求团结和外求发展的公关目标。奢香和刘淑贞民族公关的成功之处不乏少数民族敦厚睿智的哲学机巧,现撷几例试析。
一、以内因公关妥善处置彝族纷争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彝族内部纷争致使彝族政权面临分崩离析之境,因此奢香、刘淑贞把开展内部公关、化解内部矛盾作为治族理政的中心工作,向争斗双方分析政治军事形势,权衡利害关系。在处置二叔格宗要挟自己交出政权这一危机事件时,奢香一度采取忍让、冷处理等以柔克刚的公关策略,甚至表示让出摄政之位的诚意,使格宗在被敌人杀死前翻然悔悟,认识到嫂子的良苦用心。经过多次的内部公关,奢香、刘淑贞最终化解了彝族各部落之间潜在的政治军事危机,把彝族各支武装力量统一起来,结成坚强有力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组织和服从首领统一指挥的战斗集体。
二、以外因公关促进彝族经济社会发展
强调内因的重要,并不等于否认外因的作用。针对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教育长期落后于中原和东南沿海的现状,奢香、刘淑贞决定借助外力促进西南边陲彝族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在进京与朱元璋开展公关谈判时,奢香说:今四川道路梗且,我能帮助圣上开辟思南、镇远、陇耸、羊肠等驿道,以达邛蜀之地,并承诺愿意为明朝效力开通西鄙。回乡后二人分头行动,数年间修通贵州多处驿道,连通湘川滇三省,使贵州险阻闭塞状况得到改善,既助明朝巩固西南边陲,又“增进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刘淑贞极力协助明朝在贵州兴办官学,并与其子宋诚一道倡导开明、开化与教化相结合,促进汉儒文化在彝族聚居区的传播。
三、以经权公关处理民族内外矛盾关系
经与权、常与变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经是指恒常性、原则性,权是指灵活性、变通性,坚持经权哲学就是要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奢香、刘淑贞在处理彝族内部和外部利益集团的矛盾关系时,以经权公关哲学为指导,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如在对于彝族与明朝和残元势力之间矛盾关系的处理上,奢香经反复思考最终与多数头领达成共识,果断作出助明灭元的军事公关谋略,让大明军队借道水西围歼残元势力,使西南边陲获得了较长时间的长治久安。又如在处理彝族内部矛盾关系上,奢香采取较为灵活的军事公关策略,对与本部落经常发生争斗的乌撒诺哲部落,尽量求团结,顾全大局,能拉就拉,能劝就劝,或写信向诺哲陈述内斗的害处,劝诺哲勿受残元势力梁王的诱惑和利用,或当面反对乌撒部落企图吞并水西的野心,指出乌撒面临的凶险都是诺哲咎由自取。即使到了两部落兵戎相见的时刻,奢香也只是采用围而不攻的军事公关艺术。正是运用了灵活变通的经权公关哲学智慧,最大限度避免了彝族各部落间的自相残杀和无谓的流血牺牲,巩固了彝族地方政权,为与明朝中央政权结好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以全局公关化解民族危机和灾难
全局公关哲学是一种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公关主体与客体之间矛盾关系、舍小我而顾全大我的哲学观。针对马烨事件采取的全局军事公关谋略,体现了奢香、刘淑贞顾全彝汉大团结、维护大一统的哲学智慧。
在奢香执政时期,贵州都指挥使马烨仗着马皇后内侄这一皇亲国戚身份,专横跋扈,置朱元璋的少数民族政策于不顾,代之以大汉族主义政策。马烨寻机对奢香施以裸挞之刑,企图逼反彝族各部而后借机全歼彝族各部,以达其独霸贵州大权之野心。奢香受辱返回水西后,水西所属四十八部首领纷纷聚集到奢香门前,发誓愿尽死力帮助奢香造反,其结果将造成彝族陷入分崩离析危机、国家陷入四分五裂之局面。“在此关键时刻,奢香能够顾全大局,洞悉奸谋,明确表态‘反非吾愿’,和水东土官刘淑珍一起采取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正确处理了由马烨挑衅激化水西地区与中央王朝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了水西和水东与明王朝的亲善关系。”
基于全局公关的哲学视野,奢香、刘淑贞将一场一触即发的民族大危机、大灾难消于无形,这一民族公关危机的妥善处置为古代少数民族如何处理与王朝政权的关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光辉范例。
五、以诚信公关践行臣属之诺
“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是诚信为本。”奢香、刘淑贞等彝族部落首领,堪称古代诚信公关哲学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奢香、刘淑贞赴京为状告马烨而与朱元璋进行的政治公关谈判中,朱元璋对问奢香说:你确实被马烨害苦了,如果我帮你除掉他,那么你拿什么回报我呢?奢香叩头答谢:愿世世代代约束各部落,不让其作乱造反。朱元璋说这是你奢香分内之事,怎么能说是报答呢。奢香答道:我愿意刊通山道,开设驿馆,为驿使和商旅往来提供方便。朱元璋高兴地答应了奢香。刊通贵州驿道,工程浩大,说来容易做来难,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从这一场政治公关谈判中,我们看到彝族首领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大局出发作出了最大让步。二人返回贵州后信守承诺,分头率众开山辟岭,掘土筑路,克服千难万险,数年后终于建成了水西、水东与外界沟通的重要交通枢纽———龙场九驿,显示了少数民族首领真诚坦率的处世之道和信守诺言的可贵品质,在古代社会组织公关谈判中高扬了诚信公关的伟大旗帜,谱写了古代少数民族诚信公关的壮丽篇章。
六、以扬弃公关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少数民族文化要生存、发展必然离不开传承。传承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存留和延续的唯一路径。”另外,“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既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民族文化必须实现与时俱进,以保持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在民族公关活动中,奢香、刘淑贞坚持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实质上就是坚持哲学上讲的“扬弃”精神。在刊通贵州驿道时,奢香、刘淑贞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积极引进中原先进生产技术。
奢香以亲身实践倡导汉族文化的引进和传播,带头学汉语、作汉诗、兴汉学,各土司纷纷效仿。在其民族公关宣传下,明朝于 1393 年在贵州宣慰司地设置儒学,为土司制度的改革奠定了文化基础。刘淑贞也深知文治教化的作用可利后人,故与其子宋诚协力普及汉学教育“,为克服本地少数民族的局限性,她大力倡导开明、开化与教化相结合,促进了儒学文化在贵州的传播,致使改土归流所必备的民族包容性在文化传播中得以形成”。
当然,对外来民族文化的引进和学习并不妨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奢香、刘淑贞及其后人“在吸纳中原汉文化的同时,重视彝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扬光大,使汉文化与彝文化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如在教育、宗教、文字等方面的改革就体现了批判和继承辩证统一的哲学观。我们不能因为“彝族传统教育有消极的一面”而“抹杀它在彝族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保留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习俗,民族语言文字、古籍经典、伦理道德观念延续至今,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
彝族宗教信仰“经历了从原始自然图腾到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的发展历程,从中吸收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学,又糅合了传统的道家文化,还包括彝族自身传统的毕摩文化”。彝文因其最初用于传经记史、一般人无缘得见而更使其显得神秘,于是奢香在文化传承和革新过程中,推广金石等记载彝文以扩大其使用范围,用彝文登记账簿、订立契约、编撰歌谣、抄写书信等,使彝文得以光大流传,生生不息。对彝文化的“扬弃”特点被今人总结为“崇文不僵”,正是如此,今天贵州珍藏下来的彝族文化典籍在各省中最多。
参考文献
[1]闫艳阗.明初贵州彝族女政治家刘淑贞的历史地位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04(3).
[2]龙江.浅议贵州彝族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贡献[J].贵州民族研究,2011(5).
[3]袁凯锋,刘敏.公共关系学教程[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坤.教育系统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动力因子[J].贵州民族研究,2012(1).
[5]孙文营.民族精神的六大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9(4).
[6]倪艳阗.功载黔中的女政治家刘淑贞[J].文史天地,2004(5).
[7]卢春樱.奢香历史功绩与彝汉文化的共融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
[8]熊艳.毕节地区彝族土司时期教育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10(10).
[9]卢春樱.略论明代水西安氏土司的历史功绩[J].贵州民族研究,2011(6).
[10]王明贵.论水西文化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J].乌蒙论坛,2007(6).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指路经》对彝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反映 | 明代滇黔两省彝族人口聚居转向散居的原因分析 |
凉山彝族习惯法的特色及影响 | 凉山彝族家支权力的构成与应用 |
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中的神际关系与人际关系 | 古代彝族社会控制思想的特征探究 |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概述及其传承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