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莉加(?-公元 969 年),基辅罗斯时期伊戈尔大公的妻子,斯维亚托斯拉夫大公母亲,从 945年至约 962 年当政。奥莉加在基辅罗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是俄罗斯第一位女圣徒、女大公,被称为俄罗斯大地的庇护者和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之母。《古史纪年》中将奥莉加称为"日出前的霞光、黎明前的熹微、像明月照亮黑夜、如同珍珠出淤泥而不染"[1].
公元 955 年奥莉加出行希腊,在察里格勒会见了当时的皇帝君斯坦丁·巴格良诺罗德内伊(按照拜占庭皇帝体系表,应为君士坦丁七世,是利奥六世和佐伊皇后之子,912 年至 959 年在位)。并被皇帝与主教施洗,赐教名伊莲娜。此举为后来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带领全民受洗,确立基督教为国教奠定了基础。
一、国内当前研究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上将奥莉加出行希腊接受信奉基督教认为是奥莉加内心世界的空虚使然。如曹维安在《俄国史新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君主改奉这种或那种精神信仰总是具有相当大的政治作用,但改变信仰的动机常常是与其个人的精神体验有关,完全可能远离政治。"[2]
卡拉姆津认为奥莉加当时"实现了尘世生活的主要目标后,她认识到自己的尘世使命即将完成并感悟到尘世价值的虚化。"[3]金亚娜提出的奥莉加"对那些为来世得到报偿而甘愿忍受尘世万般苦难的信徒十分倾慕。"[4]认为是以上原因导致了奥莉加从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变。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奥莉加此行的目的是宗教朝圣、外交斡旋以及展示古罗斯军事力量的强大。特别是宗教朝圣,须知奥莉加此时虽然了解过基督教,但是并未完全接受基督教,如何朝圣呢?对于上述结论,笔者认为有失偏颇,较为不妥。如果结合基辅罗斯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选择基督教对于当时的基辅罗斯和奥莉加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上的必然选择,而非个人内心空虚的一种选择。
二、10 世纪前期基辅罗斯形势分析
1. 民族问题
对于当时的基辅罗斯而言,贸易是最重要的获利来源,也是基辅罗斯得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每年 11 月基辅的王公及其扈从们都回到各个臣属的斯拉夫部落的领地上进行索贡巡视……4 月,在第聂伯河破冰后,他们就带着贡品沿河回到基辅……最后整个船队沿第聂伯河向黑海和君士坦丁堡开拔……基辅公国首先依赖"从瓦兰人到希腊人"的那条伟大的南北商道,它成了基辅的主要经济和政治支柱。这条路线中断后,国家也就灭亡了。"[5]
这一时期的贸易路线如图-1 所示。《古史纪年》中对奥莉加征服德列夫利安人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可以看出这一战争对基辅罗斯的重要性。
德列夫利安人,《古史纪年》仅仅介绍他们因为住在森林地区而被称为德列夫利安人,关于其居住区域并无介绍,根据维基百科,德列夫利安人是6~10 世纪一个生活在波里西亚和右岸乌克兰的东斯拉夫人部落,关于波里西亚已不可考,但是右岸乌克兰(俄语:Правобережная Украина)是指第聂伯河以西的乌克兰地区,如图-2 所示。
德列夫利安人与基辅的关系并不稳定,对于基辅而言,德列夫利安人更像是不断背叛的被征服民族,同时基辅对德列夫利安人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统治关系。按照古史纪年的记载,公元 882 年奥列格大公占领基辅,次年奥列格大公征服德列夫利安人,开始对德列夫利安人索取贡赋。在奥列格出兵的时候,德列夫利安人也提供兵员。但是在公元913 年,奥列格去世后德列夫利安人开始起兵背叛伊戈尔。914年伊戈尔大公再次征服德列夫利安人,但是此次征服之后双方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这一点从公元 944 年伊戈尔出征希腊的军队组成即可以看出。出征希腊的军队中包含有瓦兰人、罗斯人、波利安人、斯拉夫人、克里维奇人和特维尔人、佩切涅格人,但是并没有德列夫利安人。公元 945年伊戈尔前往德列夫利安人的伊斯科罗斯坚城索取贡赋,在第一次得到贡赋后半路又回去索要贡赋,被德列夫利安人杀死。此时因为杀死了伊戈尔大公,德列夫利安人和罗斯人已经再次势同水火。
德列夫利安人在此前提下决定霸占伊戈尔大公的妻子奥莉加,进而进一步吞并基辅。
我们如果将图 1 与图 2 合并在一起就会发现,德列夫利安人恰好处在第聂伯河西侧,如果德列夫利安人控制基辅,也就相应地掌握了整个基辅罗斯公国的南大门,而即使德列夫利安人并没有控制基辅,但是只要德列夫利安人控制第聂伯河,同样也会截断基辅同希腊的联系,控制住基辅公国的经济来源。一旦德列夫利安人控制第聂伯河也就意味着基辅罗斯将失去同拜占庭进行贸易的机会,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基辅罗斯必然沦陷。
德列夫利安人的攻击导致基辅罗斯将面临两种选择:(一)往北方撤退,重新回到诺夫哥罗德地区;(二)仍然待在基辅地区,但是沦为德列夫利安人的奴隶。两种结局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因为一旦退回诺夫哥罗德地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将受制于德列夫利安人,成为德列夫利安人的傀儡。这个时刻可以说是基辅罗斯公国生死存亡的时刻。
但是由于伊戈尔大公的去世,大公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仍然年幼,如何抵抗德列夫利安人的进攻成为一个重大的抉择。奥莉加三次挫败敌人的阴谋,随后发兵反击,一举击溃了德列夫利安人,占领了伊斯科罗斯坚城。此后奥莉加对德列夫利安人施加重赋,从经济上彻底摧毁了德列夫利安人再次背叛基辅公国的企图。这就从根本上扫除了基辅公国的隐患,保证了南北商道的安全。
同时奥莉加考虑到原来索贡巡视的弊端,将原来大公去各个部落索取贡赋的制度改变为各个部落将贡赋送至指定城市,这样也就保证了大公自身的安全,各个部落即使出现背叛的情形也不会像自己的丈夫伊戈尔大公一样轻易被杀害。
在平定德列夫利安人之后,基辅公国虽然呈现出一片和平的景象,但是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个部落如同散沙一样散布在基辅公国。在基辅公国,居住着波利安人、德列夫利安人、斯拉夫人、克里维奇人、特维尔人等等,如何将各个民族团结起来效忠于基辅公国成为奥莉加考虑的问题。否则如同德列夫利安人的背叛将会不定期发生。
2. 贸易隐患
基辅公国在贸易上严重依赖于拜占庭帝国,征服德列夫利安人后从诺夫哥罗德沿第聂伯河南下直达君士坦丁堡(即察里格勒)的商道安全虽然得到保障,但是基辅公国同拜占庭帝国的关系却并非一帆风顺,和睦相处。公元 907 年奥列格大公攻打希腊,以保证罗斯商人在希腊的利益。双方在 912 年签订长期和平条约。奥列格大公去世后伊戈尔大公在 944 年再次攻打希腊,并于 945 年恢复了从前的条约。持续不断的战争一方面证明了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关系的易变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基辅罗斯同拜占庭贸易关系对基辅罗斯自身的重要性。
公元 955 年,伊戈尔大公此时已经逝世十年,他所签订的条约是否有效仍存有疑问,特别是考虑到奥列格大公逝世后拜占庭撕毁了两国签署的长期和平条约导致伊戈尔大公再次攻打希腊这个不远的例子。拜占庭与基辅罗斯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维持与巩固该条约进而加强与拜占庭的关系变得迫在眉睫,也成为基辅公国女大公奥莉加需要考虑的事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奥莉加女大公在征服德列夫利安人后进行了贡赋方面的一些改革,使得基辅罗斯表面上趋于稳定,但实际上基辅罗斯仍面临着民族和贸易方面的隐患,并且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奥莉加改奉基督教原因分析
在此前提下,公元 955 年奥莉加出行希腊,在察里格勒会见了当时的皇帝君斯坦丁·巴格良诺罗德内伊(按照拜占庭皇帝体系表,应为君士坦丁七世,是利奥六世和佐伊皇后之子,912 年至 959 年在位)。按照《古史纪年》记载,奥莉加改奉基督教是因为拜占庭皇帝妄图娶奥莉加为妻而采用的一种拒绝方法。
但如果结合上述基辅罗斯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奥莉加此行改奉基督教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拜占庭的经济贸易关系,同时解决基辅罗斯面临的问题。此时的拜占庭帝国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正值全盛时期,国内也拥有众多的民族,希腊人、小亚细亚人、瓦拉几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埃及人、叙利亚人、伊利里亚人和斯拉夫人,如何将如此众多的民族凝聚团结在一起而走向全盛的解决方案也是奥莉加迫切希望知道的。
拜占庭人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并且在拜占庭皇帝的支持下在全国的范围内得到普及,早在公元 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即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但是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皇权对于教权始终具有决定性的优势地位。拜占庭教会始终没有摆脱皇帝的控制,始终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存在,服务于皇权。这一特点在后来基辅罗斯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后得以延续。
而此时的基辅罗斯仍然奉行多神教。多神教信仰不能为政治上的统一提供思想基础,同时也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无法提供民族的凝聚力。而基督教属于一神教,在政治上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统一、国家的统一。这一点在拜占庭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接受基督教对于当时的基辅罗斯公国而言不啻于一剂良药。对内,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内各个民族的融合与团结,防止不同部落民族的背叛,有利于基辅罗斯大公皇权的集中和巩固,对外则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基辅罗斯与拜占庭的政治、经济关系,有利于扩大两国的合作,同时也保障了基辅罗斯在南方的安全,有利于基辅罗斯公国在东、西两个方向的扩张。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奥莉加在察里格勒接受了拜占庭皇帝和总主教的施洗,由多神教改奉基督教,并成为拜占庭皇帝的教女。
奥莉加接受基督教在基辅罗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基辅罗斯和拜占庭的经济贸易往来,在奥莉加之前应该也有罗斯人接触并接受过基督教,但是奥莉加作为当时基辅罗斯的女大公接受基督教,对于基督教在基辅罗斯的传播与普及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公元 988 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率领的全民受洗进而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奠定了基础。而随后的基辅罗斯公国发展史也不断印证了这一选择的益处。
参考文献:
[1]王松亭,译,注。古史纪年(古俄语--汉语对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
[2]曹维安,着。俄国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8.
[3]Семашко И。И。Сто Великих Женщин[M].Москва,《ВЕЧЕ》,2003:32.
[4]金亚娜,着。俄国文化研究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11.
[5]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着。俄罗斯史(第七版)[M].杨烨,卿文辉,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0.
[6]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着。俄罗斯史(第七版)[M].杨烨,卿文辉,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1.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