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在 19 世纪 30 年代还认为印度想要摆脱英国的统治仍是遥遥无期的。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欧洲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仍拥有大量的殖民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欧洲列强却失去了大批的海外殖民地。一般而言,关于去殖民化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民族主义的兴起,殖民国家的衰落,以及国际实力的更迭。这三方面不能相互分离,而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引导并加速了去殖民化进程的发展。二战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并为去殖民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本文将会通过以上三种观点解释和一些事例来阐释欧洲列强失去殖民帝国的原因。
一、三种解释
"改革之风吹过这片大陆……[ 非洲 ] 意识的增长已经是政治上的事实。"在殖民地地区增长的反殖民情绪的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者在去殖民化进程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较于殖民地国家的衰落和国际势力的更迭,兴起的民族主义在去殖民化进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民族主义领袖能够从基层来寻找和获取群众对去殖民化和寻求独立的支持。也就是说,民族主义政治家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领导发动去殖民化运动。例如,由于印度尼西亚人民惧怕重新回到二战前荷兰在印尼收税和掠夺的状况,印尼民族主义领导者苏加诺(Bung Sukarno)通过借用人民对荷兰的恐惧和不满发动了一系列的去殖民化运动;前肯尼亚总统约莫 · 肯亚塔(Jomo Kenyatta)发现急需土地的吉库尤人被英国殖民者以"白色移居高地"(white-settler Highlands)的形式而逐出他们以往耕作的土地。此外,溢出效应作为去殖民化民族主义的一个显着特征也极大的解释了民族主义在去殖民化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溢出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被殖民地国家通过自身的去殖民化运动取得了国家独立,那么其他的被殖民地就会效仿这种模式和精神,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被殖民国家试图通过自身的奋斗取得国家独立。比如,加纳作为英国曾经的黄金海岸国家,于 1957 年取得了国家的独立,这对于法国来说就很难再去阻挡来自法国西部和赤道非洲殖民地国家独立的要求了。因此,殖民地政治领袖就能够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动员群众对争取民族独立的支持。但单一的增长的民族主义并不足以撼动欧洲列强的殖民帝国统治。
除了在二战期间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族主义者,列强间势力和影响力的更迭同样也在去殖民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列强间实力的此消彼长主要是指欧洲实力的衰落和美国、苏联实力的增强。在二战期间,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做出巨大的牺牲并且损失惨重。丘吉尔(Winton Churchill)曾描述战后的欧洲是瓦砾堆和贫民窟。经济上的困难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的离心力,许多国家都要求独立并且政治上的独立倾向也愈发的明显。因此,欧洲列强必须花费大量的经费用以对殖民地国家统治的维护。但由于二战的损耗,欧洲列强在维护和统治殖民地上有心无力。例如,1957 年英国在海外军费上的开支以及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8%,并且还以每年6% 的增长速度在持续增长;英国在海外的驻军也已经达到了 70 万。
沉重的国防开支使得英国的经济状况愈加的恶化,并且英国政府还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镇压殖民地地区人民的动乱和反抗。1953年,在茅茅党(the Mau Mau)发动反抗运动期间,英国已经不能够承担镇压茅茅党的费用,所以英国只能以茅茅党与共产主义和冷战无关来平息这次镇压。换句话说,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已经意识到他们不再有能力来承担起全球义务。
与欧洲列强的境遇相反,美国和苏联在战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都支持去殖民化运动并尝试去打压欧洲列强的实力。苏联给民族主义运动以意识形态的支持,而美国则极力地反对欧洲的殖民主义。因为美国不想再承担对衰弱的欧洲军事上的财物援助义务,同时也想打破旧的世界实力版图,并重新划分新的世界版图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原料和石油。走下坡路的欧洲必须依靠美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援助,譬如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换句话说,一方面,美苏能够通过自身的实力来推动去殖民化进程的发展,因为他们在被殖民地区有着利益。另一方面,美苏能够威胁欧洲列强来放弃他们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欧洲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复苏都依赖于美国。
二、去殖民化例证
第一个关于去殖民化的例子就是苏伊士运河危机。在 1951 年埃及政府撤销 1936 年英国和埃及签署的条约,并拒绝加入中东指挥部。
埃及民族主义者还伏击英军在运河附近的驻军。作为埃及民族主义领导者,纳赛尔(GamalAbdel Nasser)于 1954 年成为埃及总理。这一连串的事件都影响和挑战了英国在埃及的利益。于是,英法联军便准备通过军事手段来推翻纳赛尔政权从而保障两国在埃及的利益。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最终结果是英法从苏伊士运河无条件地撤军。在苏伊士运河危机这次事件中,上述的三方面因素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唤醒和激励着埃及的民族主义者为摆脱英国统治而奋斗,而且民族主义者纳赛尔的上位和 1956 年苏伊士运河的埃及国有化对英帝国的海外帝国体系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震撼。此外,纳赛尔不单领导埃及本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时还支持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国的民族主义独立运动。而这一系列的去殖民化独立运动都极大地撼动了欧洲列强对其殖民地的统治。其次,侵略埃及运河地区的联军包括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由于缺少足够的军力 ( 二战的损耗 ),英法两国便联系以色列来加入这次侵略行动。因为以色列与埃及在这次危机之前便有着极深的矛盾,所以双方一拍即合,以色列也就加入了英法的联军之中,并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扮演了主力作战部队的角色。英国同时意识到了相较于美国和苏联,自身武器装备的落后和差距,所以英法自身的没落也是导致这次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再次,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苏的干涉也在推动埃及成功去殖民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担心英法在中东地区的殖民行动会刺激这些被殖民国家,使得这些国家调转方向倾向苏联。所以对于美国来说,第一目标就是防止苏联有机会介入中东地区。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威胁的方式要求联军必须立即撤退。美国威胁如果联军不撤军,美国将会对英国实施经济制裁,比如冻结英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提款权。"美国在苏伊士事件中的行为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去殖民化进程".除此以外,苏联同样也介入了苏伊士运河危机,苏联更是扬言,苏联火箭和导弹的射程能够到达伦敦和巴黎。并且苏联军队将会干涉中东地区事务并去"摧毁在中东的侵略者和破坏和平者。"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埃及的民族主义独立热情、欧洲列强 ( 英法 ) 实力的衰弱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干预,这三点因素在推动埃及去殖民化进程中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第二个例子就是荷兰试图再殖民印度尼西亚。在日本二战战华娇饰之风,忠实于自己泥土般的质朴与真实。这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而是艺术家感悟生命,观照自然,思考人生的结晶。所以若说艺术的"溶聚",我认为那溶聚的是渗透着艺术家个性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与本质,是令人感动的艺术张力。又或者说,庙宇、教堂、史诗、以及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溶聚"的正是对于一种文化来说被认为的最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义上,艺术作品并不"再现"任何东西,好像照片再现了其中的人物;艺术作品点亮的是一种特定时代下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当一座古希腊神庙矗立在那里,召唤出来的不再是人们对于整个存在的理解,而仅仅是作为游客对于一个美学对象的唏嘘不已时,它实际是已经失去了其作为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
另外,艺术家总是要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所有苦难,并亲身体验与承担着这一理解所带给他自身的痛苦与折磨。艺术家的形象恰恰正是那为众生赎罪的受难者形象的化身,他以他的爱慰藉生的残酷,赐福于人类;或许艺术就是爱,就是幸福,难怪尼采有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参考文献:
[1] 朱元立主编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2] 许国庆,姚重庆编 . 世界名画家速写选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伊丽莎白女王政府对英国海外殖民活动词促进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