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动因及当代意蕴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8-12-29 11:26
内容提要 当今这个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工匠精神的回归浪潮。 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单纯辨析其精神内涵远远不够,需要从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时代要求角度考察其内在逻辑。 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力---各国对实体制造业的再重视、消费社会后期的转型需求以及互联网时代匠人个体生存方式的回归---共同促成了工匠精神的回归。 当代工匠精神直接连接当下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它精准地表达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因而具有与传统不同的新的时代内涵:重视创造创新、突显个体自主性和人的价值、强调现实统一。工匠精神背后折射的是这个时代实践精神的复兴。 它是一种真实的时代气质,它代表现在的现实,更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关键词 工匠精神 互联网时代 唯物史观。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现时代的时代特征, 是机器生产、效率至上的大工业时代,还是虚拟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抑或是追求投资收益、风险匹配的金融时代, 产生自前现代社会手工制造业的工匠精神都显得有些落伍, 或者说与这个时代的主流气质格格不入。 然而,现实却是,当今这个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工匠精神的复归浪潮:在国内,伴随产业升级反思,制造业发出重拾工匠精神的呼声; 媒体上 《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和高评分;2016 年“工匠精神”更是作为新词写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国外,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的“创客运动”席卷全球;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是苹果和乔布斯这样追求完美产品、极具工匠气质的公司和企业家;全球范围内对德日公司模式(以安守本业、追求卓越、注重传承等为特征)的再推崇。 这些无疑都反映了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现实。
笼统来讲,工匠精神大约是指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品质、注重细节的工作原则和热爱、专注并持续深耕的职业伦理, 以及在这种过程中所达成的审美和精神境界。 按照这个界定,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工匠精神,难道不应当是超越时代、地域,在任何时候都备受推崇的吗? 如果工匠精神就如诚信,始终是一种正面价值;那么,又为何会在有些时期被认为过时, 有些时期被极力呼唤呢? 显然, 仅辨析其精神内涵已经远远不够了, 工匠精神在历史中的衰落回归背后必定有更为深刻的原因。
本着这样的原则, 本文将采取一种更为唯物的方法, 即尝试从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时代需求角度去考察工匠精神复归的内在逻辑。 本文将回答如下两个问题:(一)工匠精神回归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换言之,这种回归背后反映了何种社会期待? (二)现时代的工匠精神指的又是什么,它是否具有与传统不同的新的时代内涵? 为了将这两个问题说清楚, 我们需要粗略地追溯工匠精神整个发生、衰落并复归的历程,需要首先回到其发源的传统社会。
一、工匠精神与传统社会。
按照复归的逻辑,我们很容易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前现代社会的天然属性, 或者说传统社会对工匠精神持有一种天然的赞赏和推崇。 然而事实却表明,这极有可能是一种误读。 传统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态度,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就拿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基因这个问题来说,就存在不同看法。 正面观点认为,近千年技术文明保持世界领先,瓷器、丝织品等工匠产品长期行销海外, 故宫等世界奇观建筑及诸多珍宝传世,“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莫邪铸剑” 等典故家喻户晓……这些足以说明中国传统不缺工匠精神。 而反对者则认为,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重农轻商的社会,“士农工商”的尊卑秩序始终表明工匠地位低下;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也不重视工匠,视其技艺为“小道”,无法与治国平天下之大道相比, 并且明确反对“奇技”(奇艺技能)“淫巧”(过度工巧); 即使是本身就是工匠的墨家, 在技艺高低的判断上也持一种外在的实用主义标准,“故所为功, 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缺乏一种工匠精神里对技艺成就本身的执着追求。
同样, 西方传统对于技术劳动和匠人文化价值也始终抱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态度。 这可能源自长久以来西方文化对自然与文化对立以及匠人制成的人造物的矛盾态度。 “人造的物品并不是中性的东西;它是惴惴不安的来源,因为它是人造的。 ”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柏拉图才会在赞美古代民用技术的同时,又宣称非物质的灵魂更加高贵美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早期基督教才会在认为木工、裁缝和园艺是有价值的劳动的同时, 又谴责人们对物品本身的热爱;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光明时代才会同时拥抱和害怕机器的日益完善……”②。
可见,工匠精神与传统社会的契合,并非来自对这种精神本身的高度认同上, 而是源自那个时代与工匠生存方式的贴合上---工匠精神所依附的匠人生存(产)方式发源并适应于那个时代。 完整而具体的讲述传统社会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工匠行为,不可能实现;这里只摘取几个要素勾画那时匠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1)行业和阶层。 中国的传统工匠是指在手工业中具有专门技能特长的劳动者,比如陶工、木工等,他们在古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难以获得与普通劳动者平等的身份地位③。西方匠人的范围从一开始就更宽泛一些,荷马诗歌中不仅包括陶匠之类的手工劳动者,也包括医生、基层官员和职业歌手等,其社会地位也相对高些,处于贵族和奴隶之间的普通公民阶层④。 基本上,匠人地位与该地区或时期文明“重农”还是“重商”有着直接关系。
(2)技艺和传承。 传统社会,技艺能力对于工匠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而重视技艺磨练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一过程本就需要长时间投入积累,再加上诸如匠户、军户等户籍制度限制,终身职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同时,相对封闭和发展缓慢的年代, 个体匠人必须依赖某种共同体才能获得技能经验,先辈传承比个人才华、努力重要的多,因此,遵守规则、尊重权威成为必然。 这些规则既包括工作技术规范,也包括生活道德准则、行业伦理等。 严格按照准则的日常劳作,不仅为了磨练个人心性---工匠同时塑造技艺和品行, 并通过工作领略某种超越意义,而且也为了维护家族、行业以及国家制度运行的稳定和效率。
(3)标准和追求。 产品标准如何认定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 传统官匠系统,工师检验、考核“百工”制作器物的成绩⑤;民间手工业,行规规范同业成员活动⑥,技术产品标准则更多由家传和学徒制传承决定。 西方中世纪,产品标准、工艺流程等都必须寻求各自行会共同体的认可, 行会的目标是突出某个酒杯或者某件皮衣的产地是哪里, 而非它们到底是谁做出的⑦。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中外传统工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其实并不高。
当代人非常重视和追求的“创新性”在传统工匠那里并不重要。 在漫长的物质短缺年代,人们对物品使用功能的要求不高也无太大变化, 生产工具、技术方法也以一种缓慢的速度进步,所以创新既没有需求上的必要,也没有条件实现上的必然。那时工匠的精益求精表现在对产品细节、 审美表现、使用、工艺流程等方面细小的提升上。
工匠行为背后的动力, 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与世俗化的现代社会相比,传统社会整体氛围不同。 在西方,日常工作和敬业是为了与神连接和对它负责;而在中国这样的集体社会,劳作又是为了家族和国家责任。 最后可能才到个人层面,除了审美体验这一维度,匠人还希望通过技艺、专注、训练和仪式达到对道的领略和人生意义的超越。
(4)个体和整体。 传统工匠与现代工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他们直接面对面和材料、产品打交道(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也面对面、手把手制造);也不在于他们是工具的主人 (现代工人未必像有人说的那样完全沦为机器的附庸),而在于传统工匠的工作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从初始原料选取到最终产品完成,他都参与其中,完全控制。 而现代工人由于高度分工很难做到这一点。 虽然也有家庭作坊及手工工场,但传统工匠大多属于个体劳动。
生产力低下使得传统社会不可能达到大规模社会化生产,个人分散独立生产成为一种必然。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精益求精和将事情做好的专注坚持,作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能更多的来自某种共通的人性。 由传统社会匠人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尊重传承和规则,个人直接完全参与生产流程而获得的完整感, 以及通过劳作与社会连接获取意义, 才是更贴合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 工匠精神 互联网时代 唯物史观。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现时代的时代特征, 是机器生产、效率至上的大工业时代,还是虚拟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抑或是追求投资收益、风险匹配的金融时代, 产生自前现代社会手工制造业的工匠精神都显得有些落伍, 或者说与这个时代的主流气质格格不入。 然而,现实却是,当今这个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工匠精神的复归浪潮:在国内,伴随产业升级反思,制造业发出重拾工匠精神的呼声; 媒体上 《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和高评分;2016 年“工匠精神”更是作为新词写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国外,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的“创客运动”席卷全球;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是苹果和乔布斯这样追求完美产品、极具工匠气质的公司和企业家;全球范围内对德日公司模式(以安守本业、追求卓越、注重传承等为特征)的再推崇。 这些无疑都反映了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现实。
笼统来讲,工匠精神大约是指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品质、注重细节的工作原则和热爱、专注并持续深耕的职业伦理, 以及在这种过程中所达成的审美和精神境界。 按照这个界定,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工匠精神,难道不应当是超越时代、地域,在任何时候都备受推崇的吗? 如果工匠精神就如诚信,始终是一种正面价值;那么,又为何会在有些时期被认为过时, 有些时期被极力呼唤呢? 显然, 仅辨析其精神内涵已经远远不够了, 工匠精神在历史中的衰落回归背后必定有更为深刻的原因。
本着这样的原则, 本文将采取一种更为唯物的方法, 即尝试从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时代需求角度去考察工匠精神复归的内在逻辑。 本文将回答如下两个问题:(一)工匠精神回归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换言之,这种回归背后反映了何种社会期待? (二)现时代的工匠精神指的又是什么,它是否具有与传统不同的新的时代内涵? 为了将这两个问题说清楚, 我们需要粗略地追溯工匠精神整个发生、衰落并复归的历程,需要首先回到其发源的传统社会。
一、工匠精神与传统社会。
按照复归的逻辑,我们很容易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前现代社会的天然属性, 或者说传统社会对工匠精神持有一种天然的赞赏和推崇。 然而事实却表明,这极有可能是一种误读。 传统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态度,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就拿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基因这个问题来说,就存在不同看法。 正面观点认为,近千年技术文明保持世界领先,瓷器、丝织品等工匠产品长期行销海外, 故宫等世界奇观建筑及诸多珍宝传世,“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莫邪铸剑” 等典故家喻户晓……这些足以说明中国传统不缺工匠精神。 而反对者则认为,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重农轻商的社会,“士农工商”的尊卑秩序始终表明工匠地位低下;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也不重视工匠,视其技艺为“小道”,无法与治国平天下之大道相比, 并且明确反对“奇技”(奇艺技能)“淫巧”(过度工巧); 即使是本身就是工匠的墨家, 在技艺高低的判断上也持一种外在的实用主义标准,“故所为功, 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缺乏一种工匠精神里对技艺成就本身的执着追求。
同样, 西方传统对于技术劳动和匠人文化价值也始终抱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态度。 这可能源自长久以来西方文化对自然与文化对立以及匠人制成的人造物的矛盾态度。 “人造的物品并不是中性的东西;它是惴惴不安的来源,因为它是人造的。 ”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柏拉图才会在赞美古代民用技术的同时,又宣称非物质的灵魂更加高贵美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早期基督教才会在认为木工、裁缝和园艺是有价值的劳动的同时, 又谴责人们对物品本身的热爱;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光明时代才会同时拥抱和害怕机器的日益完善……”②。
可见,工匠精神与传统社会的契合,并非来自对这种精神本身的高度认同上, 而是源自那个时代与工匠生存方式的贴合上---工匠精神所依附的匠人生存(产)方式发源并适应于那个时代。 完整而具体的讲述传统社会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工匠行为,不可能实现;这里只摘取几个要素勾画那时匠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1)行业和阶层。 中国的传统工匠是指在手工业中具有专门技能特长的劳动者,比如陶工、木工等,他们在古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难以获得与普通劳动者平等的身份地位③。西方匠人的范围从一开始就更宽泛一些,荷马诗歌中不仅包括陶匠之类的手工劳动者,也包括医生、基层官员和职业歌手等,其社会地位也相对高些,处于贵族和奴隶之间的普通公民阶层④。 基本上,匠人地位与该地区或时期文明“重农”还是“重商”有着直接关系。
(2)技艺和传承。 传统社会,技艺能力对于工匠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而重视技艺磨练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一过程本就需要长时间投入积累,再加上诸如匠户、军户等户籍制度限制,终身职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同时,相对封闭和发展缓慢的年代, 个体匠人必须依赖某种共同体才能获得技能经验,先辈传承比个人才华、努力重要的多,因此,遵守规则、尊重权威成为必然。 这些规则既包括工作技术规范,也包括生活道德准则、行业伦理等。 严格按照准则的日常劳作,不仅为了磨练个人心性---工匠同时塑造技艺和品行, 并通过工作领略某种超越意义,而且也为了维护家族、行业以及国家制度运行的稳定和效率。
(3)标准和追求。 产品标准如何认定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 传统官匠系统,工师检验、考核“百工”制作器物的成绩⑤;民间手工业,行规规范同业成员活动⑥,技术产品标准则更多由家传和学徒制传承决定。 西方中世纪,产品标准、工艺流程等都必须寻求各自行会共同体的认可, 行会的目标是突出某个酒杯或者某件皮衣的产地是哪里, 而非它们到底是谁做出的⑦。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中外传统工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其实并不高。
当代人非常重视和追求的“创新性”在传统工匠那里并不重要。 在漫长的物质短缺年代,人们对物品使用功能的要求不高也无太大变化, 生产工具、技术方法也以一种缓慢的速度进步,所以创新既没有需求上的必要,也没有条件实现上的必然。那时工匠的精益求精表现在对产品细节、 审美表现、使用、工艺流程等方面细小的提升上。
工匠行为背后的动力, 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与世俗化的现代社会相比,传统社会整体氛围不同。 在西方,日常工作和敬业是为了与神连接和对它负责;而在中国这样的集体社会,劳作又是为了家族和国家责任。 最后可能才到个人层面,除了审美体验这一维度,匠人还希望通过技艺、专注、训练和仪式达到对道的领略和人生意义的超越。
(4)个体和整体。 传统工匠与现代工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他们直接面对面和材料、产品打交道(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也面对面、手把手制造);也不在于他们是工具的主人 (现代工人未必像有人说的那样完全沦为机器的附庸),而在于传统工匠的工作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从初始原料选取到最终产品完成,他都参与其中,完全控制。 而现代工人由于高度分工很难做到这一点。 虽然也有家庭作坊及手工工场,但传统工匠大多属于个体劳动。
生产力低下使得传统社会不可能达到大规模社会化生产,个人分散独立生产成为一种必然。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精益求精和将事情做好的专注坚持,作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能更多的来自某种共通的人性。 由传统社会匠人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尊重传承和规则,个人直接完全参与生产流程而获得的完整感, 以及通过劳作与社会连接获取意义, 才是更贴合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从《罗生门》视角解读扶人事件困境 | 中国道德文明建设中“玄德”的运用分析 |
日本环境道德教育经验借鉴 |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低下问题探究 |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