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六点论述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8-12-29 11:26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在不同场合就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新形势下,学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增强忧患意识,正确认清工作形势;强化阵地意识,切实筑牢思想防线;提升竞争意识,主动占领舆论高地;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开创宣传局面;强化表率意识,顺利推进工作开展。
[关键词]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意识思维。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在不同场合就意识形态工作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新形势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增强忧患意识,认清严峻复杂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1](P56)历史与经验证明,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大智慧,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保证。
新形势下,“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虽然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可谓既有远虑,又有近忧。一方面,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无论是从力量对比,还是从意识形态的交锋态势上,仍然是‘西强我弱’”.[3]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些西方国家心态失衡,竭尽挑拨离间、混淆视听之能事。他们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刻意曲解、抹黑“中国梦”,极力“唱衰中国”,企图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体制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交织的阶段,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主流与边缘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此起彼伏,也导致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样化并发生冲突”.[4]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已经转向网络。网上舆论斗争成为一种新的斗争形态,也是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如果忽视这一大变量,错失机遇,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就会举步维艰。
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远虑和近忧,我们不能消极悲观地回避问题,而是应该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把握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地迎接新挑战,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给国际社会。
二、强化阵地意识,切实筑牢思想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5]这一重要论述表明:要切实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意识,自觉坚守意识形态的阵地。所谓阵地意识,就是“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简而言之,就是要守得住。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而言,就是要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防线。
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能否安定和谐,不仅取决于经济、军事实力,也取决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以及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这其中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召力非常重要。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P35)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意识不强,就会失去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掌控,失去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而任由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沉渣泛起、泥沙俱下,人们的思想就会陷入混乱。社会主义思想防线一旦溃败,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社会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很有可能发生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那么,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
强化阵地意识,要重点巩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宣传阵地,要重点守住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舆论阵地,切实筑牢思想防线,为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大后方。
三、提升竞争意识,主动占领舆论高地。
对于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工作而言,所谓竞争意识,就是对外要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以追赶的姿态力求缩小国际舆论中“西强我弱”的差距;对内要做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
冷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明争”似乎已经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终结。相反,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斗争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加隐蔽、复杂、多样的方式而呈现的“暗斗”状态接踵而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着一轮又一轮没有硝烟的战争。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已经习惯从网上获取信息。“美国等西方国家掌握了互联网的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鼓吹‘网络自由',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企图把西方价值观无障碍地渗透到中国。”[7]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如果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缺乏竞争意识,要么含糊其辞、态度暧昧,要么反应迟缓、沉默不语,那中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就会陷入被动。西方国家先声夺人,我们却有话说不出,有理说不清,中国就会在国际舆论中失语,“失语就要挨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分层,利益结构分化,思想结构更加多元化,各种思想冲突加剧,不同群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空场、社会认同危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社会思潮多样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十几亿人的思想意识千差万别,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只有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灵魂和主心骨,当然也是多样性社会思想的灵魂和主心骨。”“我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揭露各种敌对势力的阴谋;只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有力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渗透和颠覆活动,并取得最后胜利。”[8]
因此,当前意识形态工作迫切需要提升竞争意识,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抢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高级干部、年轻干部以及青年学生的思想领地,唤起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此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精神力量。
四、树立服务意识,夯实意识形态工作基础。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树立意识形态工作的服务意识,就是要树立服务“一个中心”“一个大局”“一个主体”的意识。
服务“一个中心”的意识,即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00 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P591)只有做好经济建设,才能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把握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树立服务“一个中心”的意识,既不能干涉这一中心,也不能脱离这一中心。同时,我们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意识思维。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在不同场合就意识形态工作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新形势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增强忧患意识,认清严峻复杂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1](P56)历史与经验证明,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大智慧,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保证。
新形势下,“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虽然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可谓既有远虑,又有近忧。一方面,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无论是从力量对比,还是从意识形态的交锋态势上,仍然是‘西强我弱’”.[3]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些西方国家心态失衡,竭尽挑拨离间、混淆视听之能事。他们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刻意曲解、抹黑“中国梦”,极力“唱衰中国”,企图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体制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交织的阶段,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主流与边缘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此起彼伏,也导致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样化并发生冲突”.[4]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已经转向网络。网上舆论斗争成为一种新的斗争形态,也是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如果忽视这一大变量,错失机遇,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就会举步维艰。
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远虑和近忧,我们不能消极悲观地回避问题,而是应该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把握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地迎接新挑战,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给国际社会。
二、强化阵地意识,切实筑牢思想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5]这一重要论述表明:要切实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意识,自觉坚守意识形态的阵地。所谓阵地意识,就是“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简而言之,就是要守得住。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而言,就是要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防线。
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能否安定和谐,不仅取决于经济、军事实力,也取决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以及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这其中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召力非常重要。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P35)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意识不强,就会失去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掌控,失去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而任由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沉渣泛起、泥沙俱下,人们的思想就会陷入混乱。社会主义思想防线一旦溃败,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社会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很有可能发生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那么,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
强化阵地意识,要重点巩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宣传阵地,要重点守住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舆论阵地,切实筑牢思想防线,为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大后方。
三、提升竞争意识,主动占领舆论高地。
对于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工作而言,所谓竞争意识,就是对外要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以追赶的姿态力求缩小国际舆论中“西强我弱”的差距;对内要做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
冷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明争”似乎已经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终结。相反,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斗争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加隐蔽、复杂、多样的方式而呈现的“暗斗”状态接踵而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着一轮又一轮没有硝烟的战争。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已经习惯从网上获取信息。“美国等西方国家掌握了互联网的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鼓吹‘网络自由',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企图把西方价值观无障碍地渗透到中国。”[7]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如果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缺乏竞争意识,要么含糊其辞、态度暧昧,要么反应迟缓、沉默不语,那中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就会陷入被动。西方国家先声夺人,我们却有话说不出,有理说不清,中国就会在国际舆论中失语,“失语就要挨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分层,利益结构分化,思想结构更加多元化,各种思想冲突加剧,不同群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空场、社会认同危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社会思潮多样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十几亿人的思想意识千差万别,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只有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灵魂和主心骨,当然也是多样性社会思想的灵魂和主心骨。”“我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揭露各种敌对势力的阴谋;只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有力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渗透和颠覆活动,并取得最后胜利。”[8]
因此,当前意识形态工作迫切需要提升竞争意识,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抢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高级干部、年轻干部以及青年学生的思想领地,唤起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此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精神力量。
四、树立服务意识,夯实意识形态工作基础。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树立意识形态工作的服务意识,就是要树立服务“一个中心”“一个大局”“一个主体”的意识。
服务“一个中心”的意识,即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00 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P591)只有做好经济建设,才能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把握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树立服务“一个中心”的意识,既不能干涉这一中心,也不能脱离这一中心。同时,我们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习近平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探析 | 新时期国际学生思政教育的瓶颈与策略 |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的主要思路和基 | 习近平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阐述 |
五个统一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话语 | 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内涵、地位及标准 |
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主导性的理论探究 | 思想政治教育复归人类生活的前提、依据及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