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学生是中国故事、中国方案的传播者, 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承, 以及为国家战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养目标的独特性和针对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和时代性、教育方式的体验性和柔和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点。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把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养国际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把当代中国的发展全貌展示给国际学生。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瓶颈是: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师资配备不充足、不专业;亲和力不够, 针对性不强。破解其瓶颈的主要路径是:完善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大力加强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柔性表达中国理念;着力提升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新时代; 国际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意义; 特点; 内容; 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12月,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端和前沿阵地,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国际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
关于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政策法规有明确的要求。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等部委颁布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就明确指出:“结合留学生的思想情况, 要经常进行勤奋学习、遵守法纪、团结友好的教育, 帮助他们了解我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和风俗习惯, 并根据不同对象, 介绍我国的政治主张。”2010年, 教育部印发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使得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 还要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大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实施力度, 加快培养来华杰出人才。”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也强调:“高等学校应当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 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上述文件规定是进行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支撑, 培养知华、友华高素质的国际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着力探讨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特点、内容, 分析其面临的瓶颈, 并提出新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二、新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 国际学生规模增长迅速。据统计, 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 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来华留学事业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做好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
一方面,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文化体验、参观考察等途径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 让中国文化贯穿来华留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 可以让国际学生感受中外文化差异, 不断消除他们对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进而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使其真正做到“知华、友华”。
(二) 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
中华优秀文化不仅需要国内传承, 同时也需要海外传播。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9月, 北京语言大学在老舍茶馆举行了北京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文化传播大使聘任仪式, 来自19个国家的22名留学生成为首批文化传播大使。中国文化传播大使的聘任, 充分说明了国际学生在中华优秀文化海外传播与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学生是中国故事、中国方案的传播者, 他们已成为中外交流沟通的纽带。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加深, 实际上就是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待国际学生学成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 便可借国际学生之力,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 展示好中国形象, 让中华优秀文化在海外广泛传播。
(三) 有助于为国家战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高质量的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支撑。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同时也要了解中国, 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增进其了解中国、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路径。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向国际学生介绍、解释中国的大政方针, 增强其对中国政策、方针的解读能力, 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政策沟通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的热爱, 进而通过他们架起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的桥梁, 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三、新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知华、友华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其具有培养目标的独特性和针对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和时代性、教育方式的体验性和柔和性、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一) 培养目标的独特性和针对性
对大陆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着重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港澳台侨生,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一国两制”的忠实践行者、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为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感;而对外国留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知华、友华人士, 以及文化使者为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热爱。
(二)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元性
正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整体上政治信仰相同, 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相近, 接受的教育理念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之下, 成分较为单一。而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学生, 教育对象的构成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国际学生是外国人, 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跨文化性。国际学生来自不同国家, 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国际学生的母语文化易使其形成思维定式和对异文化的排斥。
教育对象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政治背景多样, 国际学生的母语国社会制度不同;二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母语文化背景不同;三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四是年龄层次多元, 国际学生小至十几岁, 大至六七十岁, 年龄差异较大。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诚信教育经典案例的应用 | 习近平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探析 |
浅析创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的主要思路和基 |
习近平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阐述 | 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六点论述 |
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主导性的理论探究 | “微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