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理性经济人视角看, 人既具有公利性也具有自利性, 同时也是理性人, 在行为之前往往会权衡成本与受益, 进而选取较为有利的行为。诚信“受益”小于失信“受益”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主要根源。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核心与关键在于塑造诚信品质心理, 应从教育机制、激励机制、渗透机制三方面共同着手, 形成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心理塑造机制, 使其坚信诚信“受益无限”, 失信“损失无穷”, 从而实现“要我诚信”到“我要诚信”的心理转变。
关键词: 诚信品质; 心理塑造; 受益; 理性经济人;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economic man", people have the nature of seeking benefits for the public society and themselves, but also are rational. People often weigh the costs and benefits before they act, and then choose more favorable behaviors. The "benefit" of honesty is less than the "benefit" of dishonesty, 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college students' dishonesty. The core and ke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grity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lies in shaping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grity. We should to construct the psychological shaping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qualit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nfiltration mechanism.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believe that good faith is "benefited" and dishonesty is the "loss", and are willing to be honest.
Keyword: honesty quality; psychological shaping; benefit; rational economic man;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国家和社会发展, 使受骗者遭受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也损害了国民形象。更令人担忧的是, 诚信缺失虽然让大家都深恶痛绝, 然而又习以为常, 几乎成为了人们的“共识”。面对这种诚信危机, 我们不得不警醒, 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 其诚信品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心理机制的构建是形成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核心和关键。只有诚信品质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 才会将诚信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真正做一个诚信的人。“理性经济人”理论认为, 人既具有公利性也具有自利性, 同时也是理性人, 在行为之前往往会进行成本与受益的权衡, 进而选取较为有利的行为。[1]笔者以“理性经济人”理论为分析视角, 探讨如何让诚信成为对大学生有利的行为, 帮助大学生认识诚信的“有形受益”与“无形受益”, 反思失信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从而发自内心的自觉认同诚信思想观念。
一、理性经济人理论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心理塑造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基本假设, 最初是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2]后经过学界持续批判和不断发展完善, 最终确立了它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所谓理性经济人, 就是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偏好或效用的经济人。[3]涵盖三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 人是公利和自利的统一体, 这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其次, 人是理性人, 在自身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适用范围内, 在经过理性思考后趋利避害, 选择最有利的行为;最后, 在追求“自利”的同时, 又可以带来社会的“公利”。[4]
“理性经济人”理论虽然起源于经济领域, 但经济人同样具有思想道德维度, 纵观思想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思想道德的精髓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 而不是单方面的利他主义,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对其衡量标准不尽相同, 但大多数的思想道德主张在满足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兼顾个人利益, 这实际上是说, 思想道德既有公利也有自利, 或从长远上来说, 是“利己利他”并存的。[5]因此“理性经济人”也是合乎思想道德的, 以此为视角分析和解决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同样是适用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属于思想道德领域的范畴, 同样可以用“理性经济人”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当前, 大学生失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业方面, 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编造理由请假;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经济方面, 评奖评优中弄虚作假;恶意欠缴学费;骗取助学贷款, 不如期还贷, 甚至恶意不还贷;借取他人财物不按时归还, 甚至有意骗取他人财物。[6]择业就业方面, 简历掺水, 甚至制造假成绩单、假资格证、假荣誉证书等;频繁毁约、跳槽。人际交往方面, 不能以诚相待, 虚情假意, 口是心非;承诺不予兑现, 有意欺骗;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
诚信本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 且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具有正确的认知判断, 本应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 这些失信行为却屡见不鲜。综合分析, 大学生失信有着复杂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原因, 但实施行为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 这一主体才应当对其行为负最大的责任。先明确一个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 在诚信问题的认知上不存在任何障碍, 比如明确知道考试作弊、不如期还贷等是不正确的。再看大学生是否诚信考试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 为了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或取得高分, 产生作弊心理, 这是考试作弊的根本动机, 反映了人的自利性;其次, 分析思考所处的时空环境, 如果不作弊, 就可能不能顺利通过考试或取得高分, 但是, 如果作弊, 就有可能被发现, 被抓, 甚至被处分, 经过理性思考后, 综合权衡各种利弊, 有的学生认为作弊的受益大于作弊的风险, 最终选择最有利的行为——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认为作弊的受益小于作弊的风险, 最终选择最有利的行为——诚信考试, 这一选择反映了人的理性。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 具备“理性经济人”的特征, 在对待诚信问题上, 往往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为。那么, 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 应当立足于大学生这个行为主体, 以“理性经济人”为视角, 从人的本性分析和思考, 构建合理科学的心理塑造机制, 对症下药, 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的“受益”远远大于失信的“受益”, 从而自觉践行诚信做人、坦诚做事。
二、教育机制
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离不开对诚信和失信的正确认知。大学生作为成年人, 在区分诚信和失信对错的问题上不存在疑虑, 但是, 在对诚信“受益”和失信“损失”的认知上, 往往是不够明晰和全面的, 甚至有时是错误的, 所以, 学校要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注重灵活运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诚信“受益”和失信“损失”的心灵洗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诚信认知观。
一方面, 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不仅可以获得近期的“有形受益”, 而且可以收获长期的“无形受益”。诚信是美好的品质, 人人都渴望他人重诺守信, 也当然喜欢与诚实守信的人相处, 所以, 从理论上, 坚持诚信做人, 既可以获得近期的“有形受益”, 也可以收获长期的“无形受益”。但问题是, 如何才能让学生坚守上述认知。这就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教育。比如, 笔者在一次上课时, 有手机突然想起, 笔者立即问道:“谁的手机?”课堂上安静数秒后, 一个瘦小的姑娘用颤巍巍的声音说:“老师, 对不起, 是我的, 我忘记关机了。”笔者当即说:“没事, 虽然你违反了课堂纪律, 但鉴于你的诚信, 我对你在这件事上的处理点赞。”事后, 这位学生给笔者发了一份邮件, 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外, 还立志以后好好学习专业知识, 做一个诚信的人。后来笔者总结, 这位学生的后来行为说明, 上述对诚信的行为的肯定和点赞使这位学生切身感受到诚信能获得近期的“有形受益”。关于诚信可以收获长期的“无形受益”, 这也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教育。鉴于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 思考问题时, 眼光往往不够长远, 对诚信的“受益”和失信“损失”难免只看眼前。所以, 学校要引导大学生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对待诚信“受益”和失信“损失”,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比如, 在评奖评优中坚持诚信, 不弄虚作假, 虽然可能无法在评奖评优中获胜, 但是可以收获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可以促进自我反思, 激发自己的拼搏精神, 这种“无形受益”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更加有意义, 可谓“受益终身”。
当前, 有些大学生不仅不能正确区分“受益”和“损失”, 而且更看不到, 失信对个人长远发展的影响。比如, 每当诸如中秋、国庆这样的小长假前一天, 往往会有许多学生编造各种各样的请假事由, 学生自以为很高明, 认为失信获得了多享受一天假日的“受益”, 洋洋得意。对此, 可以就上述失信行为开展严肃的失信损失教育, 正告学生, 其当前的“有形损失”是:上述失信行为不仅使自己错失了获取知识的宝贵机会, 也给老师及同学树立了不诚信的形象, 不利于在校期间的评先、评优;其长远的“无形损失”是:上述虚假请假若持续下去, 慢慢会养成随意说谎的习惯, 而随意说谎的习惯一旦形成, 很难改变, 往往会蔓延到以后的工作中。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失信行为迟早会被发现, 而一旦被发现, 轻则给同事、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重则失去单位的信任, 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 甚至可能失去工作, 被加入黑名单, 在同行业再难就业, 这样, 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极其不利, 其最终的“无形损失”巨大。
三、激励机制
正确的激励是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内驱力, 因此,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人性化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大学生诚信品质心理塑造的激励机制, 分为正向激励机制和负向激励机制, 目的在于对诚信者予以激励, 对失信者进行惩戒, 让大学生诚信的行为得到“受益”, 失信的行为得到“损失”, 当然这种受益和损失并不单指物质方面, 对大学生而言, 更多的是精神方面和未来的发展。
首先, 将诚信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寓于大学生日常管理、评奖评优、学位授予、就业推荐等制度中, 实现“有制可依”, 对诚信者予以奖励, 使之“获利”, 对失信者进行惩戒, 使之“受损”。如,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 对于按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 在平时成绩中给予适当加分;对于旷课、编造理由请假的学生酌情扣分, 情节恶劣的, 取消该课程的考试资格。完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发展党员和就业推荐考核的综合测评制度, 将大学生的诚信作为重要考评依据, 规定相应权重, 对有不诚信记录的学生, 实行一票否决。同时, 可设立诚信专项奖励基金和专门荣誉称号, 表彰、奖励诚信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并将此放入学生毕业档案中, 日后, 相关部门办理事项审批时, 应考察其在校的诚信状况, 如在校期间存在骗取助学贷款, 不如期还贷等失信行为, 不予办理房贷、车贷等。
其次, “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关制度, 加强对失信者的惩戒, 如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学术论文抄袭处理办法等,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 执行不到位, 助长了学生的失信心理, 让失信者有机可乘。比如, 对于经常旷课的学生, 本应该按照规定取消考试资格, 但学校往往“放水”, 这进一步助长了学生无所谓的心态。又如, 在监考过程中, 有的教师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 对作弊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作弊学生便会心存侥幸, 久而久之, 更加肆无忌惮, 其他本来未作弊的学生也开始盲从, 认为不作弊吃亏。再如, 为了防止学术论文抄袭, 各学校基本在论文送审或答辩前进行检测, 但是有的学校执行程序存在漏洞, 被检测的论文不是立即由学校直接送审, 而是返回到学生, 之后再由学生提交送审论文, 这样, 被检测的论文和被送审的论文就可能不是同一版本, 给论文抄袭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 在对待大学生诚信问题上, 良好的激励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但“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更是至关重要, 不能让任何学生有侥幸、从众、吃亏等不良失信心理, 更不能让失信者有可乘之机, 成了漏网之鱼, 否则, 再好的制度都形同虚设。
四、渗透机制
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思想状况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每天通过人和事物的接触, 以及网络等信息的传播, 可以较好地感知到社会整体诚信状况。如果大学生得到的反馈常常是诚信者吃亏, 而利用坑蒙拐骗等手段的失信者反而能获得更多受益, 且不用付出代价或付出了较小的代价, 便会慢慢推翻自己原本建立起来的对诚信的正确认知, 弱化“诚信‘受益’大于失信‘受益’”的认同。因此, 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 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 让大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诚信的受益, 失信的代价, 这将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心理塑造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巨大渗透作用。
首先, 社会各级各部门要承担起优化社会诚信环境的重担。一方面,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 建立完善相应管理制度, 如对诚信者在教育、医疗、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 开通诚信“绿色通道”, 让诚信者一路畅通;同时, 加大对失信者的惩处力度, 建立健全大数据管理平台, 对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无处藏身。另一方面, 加强诚信和失信典型案例的宣传, 使诚信者成为榜样, 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让失信者遭到社会的唾弃。
其次, 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大学生诚信品质心理塑造中, 学校要充分发挥其校园文化的重要熏陶作用。一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大学生中的诚信典范, 发挥朋辈影响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的“受益”。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主题校园活动, 如诚信微电影大赛、诚信征文比赛等活动, 让大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诚信的“受益”。另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教师诚信建设, 特别是建立健全教师学术造假的惩处制度, 让教师学术不诚信的行为得到相应惩戒, 从而为大学生诚信起到教育警醒作用。
最后,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心理塑造离不开家庭,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 家长不能给孩子灌输诚信吃亏的错误思想, 应以身作则, 诚信做人, 诚信做事。另一方面, 一旦发现孩子存在撒谎, 欺骗的行为, 比如, 编造理由不上课, 欺骗父母获取更多的生活费, 骗取他人钱财等。家长绝对不能姑息, 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让孩子明白失信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家长千万不可因为溺爱孩子, 而听之任之, 若如此, 只会让孩子形成“失信‘损失’远小于诚信‘损失’”的错误认知。
五、结语
以教育机制、激励机制、渗透机制为内容的大学生诚信品质心理塑造机制, 其核心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 在校园内外形成诚信者处处“受益”, 失信者处处“受损”的良好氛围, 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和认同诚信对其自身的有益性, 使其养成自觉践行诚信的习惯。如此, 大学生在追求诚信“自利”的同时, 又可以带来社会的“公利”——社会诚信风尚的形成。上述三个机制虽然有共同的目标指向, 但有各自的侧重点, 其中, 教育机制重在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灵教育, 使其认识诚信的“有形受益”与“无形受益”, 反思失信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愿意诚信;激励机制重在通过对诚信行为的奖励与失信现象的处罚, 使大学生实现行动的转变——主动践行诚信;渗透机制重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 使大学生坚信诚信“受益无限”, 失信“损失无穷”, 从而使他们坚定诚信观念、树立诚信品质, 最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要我诚信”到“我要诚信”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4][5]吴新平, 严晓琴.“理性经济人”假设与道德相矛盾吗[J].人民论坛, 2016, (31) :64-65.
[2]黄晓东.试论理性经济人与制度的关系[J].知识经济, 2011, (6) :15-16.
[3]冯昊青, 李建华.理性经济人的道德辨析及逻辑演进[J].人民论坛, 2006, (11) :62-65.
[6]唐艳明.大学生诚信培养的驱动力分析--以行为驱动为分析视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4 (1) :100-10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