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元顺帝向北逃窜建立北元。为了巩固国防、稳定边疆,明朝先后数次北伐。 通过北伐,明王朝相当程度上解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统治的威胁,为明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明朝的军事行动并未能彻底解决边患, 蒙古各部落依然保存有一定实力,不时南下骚扰明朝边境,明朝与蒙古势力的对抗贯穿有明一代。 明朝统治者最终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漫长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在这九镇之中,甘肃镇位置最为靠西,北接蒙古部落,西邻西域诸番部,在九镇之中面临的边防压力最为突出。这使得甘肃镇的政治、军事地位尤其重要,是明朝的边塞要地。 明王朝对甘肃镇大力经营。
在同西北少数民族交战的过程中,作为坐骑的战马的重要性也自然凸显。 据谢成侠先生的统计,明甘肃镇平常时期所配置的军马数达 29969, 在明朝 17个边防重镇中居第五位。①138如此数量众多的军马凸显了甘肃镇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马匹供应提出了考验。因此明廷在甘肃镇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军马的供应和有效管理,试论述如下。
一、官办监苑饲牧
在官牧军马方面,明朝依先朝惯例,设置官方机构进行管理。“牧于官者,为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及各军卫,即唐四十八监意。”②河西初定,明朝便着手规划军马饲牧和草场管理。“官牧之地曰草场。”②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是养牧战马的重要地点。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2 年),征西大将军冯胜攻克河西地区后,明朝将大马营草滩设为官办牧场,“在草滩边沿挖壕二百里,与民分界。”挖壕分界后的大草滩,以大马营为中心,西面包括山丹黑城(今霍城)、民乐永固城,东面包括肃南皇城滩、永昌高古城,北面包括焉支山全部。
洪武三十年,设置行太仆寺,主管马政。 永乐四年,又“置苑马寺凡四:北直隶、辽东、平凉、甘肃,”下辖六监二十四苑。③甘肃苑马寺下辖的宗水监、 祁连监、武威监、甘泉监等,各占有大草滩部分牧地。同时,明廷对于监苑级别做了明确的划分,根据面积广狭为三等:上苑牧马万匹,中苑七千,下苑四千。与此相应,甘肃苑马寺建立有完备的官职体系来更好地进行马政管理。 自此,明甘肃镇监苑规模达到最盛。
明中期以后,随着马政被破坏,马政机构改组,使得官办监苑养马业不复明初盛景。 针对这一状况,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振官办监苑马政。弘治十五年冬,任命太常卿杨一清为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②弘治十七年,杨一清“查得牧马草场原额一十三万三千七百七十七顷六十亩。 见在各苑。 止存六万六千八百八十八顷八十亩。 其余俱被人侵占。 ”④鉴于彼时甘肃苑马寺已并入陕西苑马寺,故杨一清统计数据应当包括原甘肃苑马寺的草场。特别是弘治十三年十月至弘治十六年六月间,各监苑因盗窃和死亡的马匹数量达三千二百八十三匹、亏欠驹三千七十三匹,马政弛废在这一时期最为严重。
针对严峻现实,杨一清通过清复牧马草场恢复马政。 先后核出荒地十二万八千多顷,并在武安苑新开辟二千九百多顷荒地。 通过多种举措不懈努力,西北地区监苑养马在他主政时期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这些改观在杨一清离职后不久便再遭破坏,官牧马政也在明中后期走向衰败。
监苑饲牧作为明代的官办养马制度,对于甘肃镇军马的供应意义重大,特别是明代中前期成为甘肃镇军马的主要来源。而通过国家建立官营监苑进行马匹养牧,使得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河西走廊地区成为明代最重要的军马基地。
二、民间养牧
在官办监苑饲牧军马之外,明朝还广泛开展民牧军马。 “明制…牧于民者,南则直隶应天等府,北则直隶及山东、河南等府,即宋保马意。 ”②明朝在民间开展计户养马。 明廷视民众的家产、人丁情况,给予民众种马令其饲牧,十匹为一群,二匹公马,八匹母马。明朝政府每年会征收诞下的马驹,称为“备用马”用于配给将士。 若军队马匹充足,则将这些马驹寄牧于畿内府州县, 并通过定期检查马匹毛色、牙齿来判断其健康壮硕与否。马匹长至三岁时,由御史负责在其身上烫火印并优选出健硕良马。除计户养马外,明朝在北方还推行计丁养马。
纵观有明一代,民间养马对于明代军马供应是一个有效补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明朝土地兼并的愈发严重和草场的不断减少,明代民间养马数量也逐渐减少,“宣德后庄田日增,草场日削,军民皆困于孳养。 ”民间养马始终没有成为明代甘肃镇军马的主要来源。
三、茶马贸易
如前所述,甘肃镇地处边疆多民族地区,北接蒙古,西抵诸番。 这一地理位置一方面增加了甘肃镇的边防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从少数民族地区购买马匹提供了方便,使明廷逐渐形成“以茶治番”的思想。“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 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⑤正德年间都御史杨一清在上疏中奏:“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 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在明廷看来,茶叶是控制西番特别是藏族地区的重要资源, 通过垄断茶叶经营,可在茶马贸易中贵茶贱马,以低价获得大量马匹。
明代对茶马贸易进行管理的是茶马司,“茶马司,洪武中,立于川、陕,听西番纳马易茶,赐金牌信符,以防诈伪。 ”②洪武五年(1372 年),明政府在甘肃镇境内的秦州设立了第一个茶马司 (洪武三十年改设于西宁),以交换西北各族游牧部落出产的马,主要是与藏族地区的茶马贸易。 并规定每三年,明廷派出官员召集诸番核对信符进行交易。 至洪武末年,明朝与西番的茶马贸易交易马匹数达到一万三千五百余匹。这一可观数字直接反映出明初茶马贸易之兴盛,同时也给甘肃镇乃至整个明朝的战马供应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永乐年间,“禁稍弛,易马少”;正统末年,官营的茶马贸易开始衰落。 针对这一情况,弘治年间大学士李东阳有过如下论述:“金牌制废,私茶盛,有司又屡以敝茶绐番族,番人抱憾,往往以羸马应。宜严敕陕西官司揭榜招谕,复金牌之制,严收良茶,颇增马直,则得马必蕃。 ”②可见针对官营茶马贸易衰落,良马供应不足的情况,明廷试图恢复金牌制度让茶马贸易重回正轨,但收效甚微。
直至弘治朝陕西巡抚杨一清督理苑马,一并整顿盐茶贸易, 使茶马交易量回升。 “四年间易马九千余匹,而茶尚积四十余万斤。 ”②但这一改观并未持续太久,为了更好的管理茶马事宜,正德初年杨一清提议令巡茶御史兼理马政,并令行太仆寺、苑马寺官听其提调。该提议在初期也显现积极效果,但“后法复弛”,特别是正德朝,武宗宠待西域僧侣,破例允许西域人带私茶出境,对茶法产生破坏。 至嘉靖后期,“初制讫不能复矣”,官营茶马贸易最终走向衰落。②茶马贸易这一官营体制虽未能在有明一朝保持兴盛,但推行茶马贸易使明朝获利颇多,一方面安抚了西番,减少了甘肃镇边防隐患,另一方面获得了少数民族繁养的大量良马, 成为甘肃镇军马的重要来源。
四、其他来源
明甘肃镇的军马来源除了上述的官办监苑养牧、民间养牧、茶马贸易以外,还有如少数民族贡马、战争虏获等其它来源。少数民族贡马方面,永乐八年,明成祖亲征漠北,先后击败蒙古鞑靼部,鞑靼从此臣服明朝,每年向明廷贡马;永乐十二年,明成祖第二次亲征,重创瓦剌部,次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 此外,西域诸国如吐鲁番、哈密等均曾向明朝贡马。 而明朝在和鞑靼、瓦剌等少数民族交战过程中,也缴获一定数量的战马。
综上所述,明甘肃镇作为边防要地,明朝通过各种方式保证其马匹的供应。 建立了以官办监苑为主体,民间养牧、茶马贸易作为补充的军马供应体系。而通过外交获取少数民族贡马和通过战争缴获马匹,也是甘肃镇乃至整个明朝战马来源的方式之一。通过以上方式获得稳定的马匹供应,明朝有效保持了甘肃镇的稳定,减轻了西北地区边患,使有明一代,特别是明中前期的甘肃镇和平与安定成为主流,也促进了西北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畜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成侠。中国养马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